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22年8月12日,“徐冰:引力剧场”于浦东美术馆中央展厅正式拉开帷幕,展览由陆家嘴集团出品,浦东美术馆主办。

这件视觉纵深度超过50米的巨型装置作品,是艺术家徐冰为美术馆全球独一无二的艺术空间——中央展厅量身定制的全新大型装置作品,将成为浦东美术馆开馆以来的又一震撼之作。以下是凤凰艺术特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为了满足观众对“幕后艺术创作过程”的兴趣,让观众有机会一同见证新作品的诞生浦东美术馆馆方特意自7月1日起向公众开放了《引力剧场》布展的全过程微信图片_20220813151144

▲ 徐冰在“引力剧场” 布展现场

一个多月来,数千个铝合金制造的“英文方块字”被逐一固定在漩涡状的巨大钢丝结构之上,作品的整体架构慢慢抬高。按照艺术家的设想,在美术馆三层与四层之间的高度上,一篇原本是二维的文本,在空间中其形态被拉伸至地面,正触碰到B1展厅底部的巨大镜面上,“穿透”到镜像空间之中。美术馆中央展厅空间的独特性,都被有机地包含在艺术语言的考量之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159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203

▲ 徐冰在“引力剧场” 布展现场

作品基于艺术家徐冰对文字运用和空间掌控的经验,经过其近两年的思考、沉淀和推敲设计构建而成,与正在馆内展出的大型个展“徐冰的语言”形成完美呼应。

本次展览注重于徐冰自成体系的艺术观念与实践,以文字语言和艺术语言为核心线索,深度展现作品中独特的思想精华和学术理论。从艺术的视角,多维度的探讨中国文化在国际新语境中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对共建世界文明起到的积极影响。

浦东美术馆的设计师、普利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Jean Nouvel)采用“领地”(Domain)的概念,使美术馆犹如一方雕塑,沉静的融入进周围的环境当中,而整个领地的建筑立面和地面主要选材均为山东白麻花岗岩,营造出建筑与周边地景的和谐统一感。这种和谐感同样体现在美术馆的中空之地——中央展厅X位中,贯通地下一层至地上四层,基底为17米x17米的正方形,高34.4米,每层两侧均有一扇小窗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观看,一楼中央开一刀狭长的“口子”,得以让观众在护栏内俯视或仰视X展厅的全貌。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217

▲ 徐冰“引力剧场” 展览现场

这样的建筑特点使得徐冰的《引力剧场》变得神秘又富有趣味性,人们试图在每一层的透明玻璃外望到可做解读的东西,但往往都以失败告终,但就在这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互动和思考性的一些物质流窜在大脑中,而这正是徐冰想要达到的作品效果。为了更好的使观众了解作品的含义与全貌,B1层还展示了“透视模型试验”、“移动的视角”影像、“文本对照”、纪录片等媒材辅助解读。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220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224

▲ 徐冰 《引力剧场:移动的视角》2021-2022 动态影像

《引力剧场》中有两个关键词:“引力”和“剧场”“引力”之于作品首先呈现出基础物理性质的垂坠感,二维的英文方块字被“引力”拉扯到地面,在不同程度中得以变形、交叠。观众仰视着背对着他们的字,在观看过程中同样被吸进引力的磁场中,以此形成一股特殊的“文字漩涡”直插入地面的镜像中,镜像犹如“虫洞”,在另一头重新造势,而“剧场”并非一般概念上的剧院场所,亦非单向“凝视”的过程,而是成为徐冰制作的一种剧场模型,剧场实为对虚拟场景的隐喻,并顺势将观众卷入现实与模型的混沌关系中。《引力剧场》延续了徐冰一直以来想要观众参与作品的想法,观众在寻找的过程对人类认知探索的过程中,调动观众思维和探索的兴趣。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228

▲ 艺术家徐冰在展览现场导览微信图片_20220813151232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234

▲ 徐冰“引力剧场” 展览现场

《引力剧场》是一件基于透视原理的、而非终结于视觉性的装置艺术作品。作品灵活展示了“透视”的两种含义,一是人类视觉中观看事物的固定程式,是艺术概念中将二维平面模仿或还原三维空间的突破性进展,所见之物被准确的呈现出来。另一种含义则是从人的思维层面,将世界中可知与不可知的事物以一种可“透视”的趋向性方法论进行解读,这两种含义均有一个共同特点:对物的逻辑性与概念性的呈现。在某种意义上,“透视”成为一门表达语言,作为表述和了解事物的必要工具,语言在传统意义上可以解释一切。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239

▲ 徐冰“引力剧场” 展览现场

然而,在徐冰的剧场中,语言的作用失效了,我们找不到那个曾经视为平常的“理想视角”进行叙事,其中文字甚至被解构成英文方块字,仿佛为了有意增加观众的迷惑性。徐冰指出:作品中使用的“透视法”作为一种我们描述世界的语言,如同其他所有的语言,都是我们的思维与外部世界的中介;而我们的思维也由各种语言所塑造,它必定带有盲点。这一盲点带有集体性质,面对“集体盲点”,我们该如何进行思考?我们是否还要努力避免作为大写的“人”的不可见的一面?是否还要寻找那个最理想的视角?徐冰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透视规律内在的规定了一种角力关系,使作品形态与观看视点在动态关系中相互拉扯,迫使“理想视点”被拉升至美术馆空间之上无法到达的位置,他只能存在与观念之中。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242

▲ 徐冰“引力剧场” 展览现场

作品中的“英文书法”摘自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探讨“观看”与“面相”中的一段文字,这段话被当做作品的引子,预示着观众在“观看”中的不同“面相”。维特根斯坦的根据语法分析出了不同面相的“看”,不同的“看”就是“面相”的不同。而人们无法区分“观看”的异同则在于被视为人类大脑神经或内在心理过程的反映,从而抹杀了“看”的不同含义。面相的特点是即时性和情境性,在于我们在观看时忽然做出的反应。而维特根斯坦的兔鸭头例子就反映了即时性的观看所产生的的顿悟和惊奇的反应,这称之为“突然注意到某个面相”。如同兔鸭头的理论,当观众在负一层面对镜像感的文字时的迷惑与在四层终于稍稍看清英文方块字时的惊叹即属于两种面相,徐冰更是有意思的将兔鸭头的形象安插在众多英文方块字之中,隐隐的将自己的想法埋于作品中。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246

▲ 徐冰“引力剧场” 展览现场

美术馆的一层与三层仍在展出“徐冰的语言”,其中《天书》《地书》等作品也不乏制造了由观众观看时产生的诸多“面相”。《引力剧场》与展览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关系。如果说展厅中的作品使得文字被徐冰赋予了多重意义上的张力,那么贯穿整个楼层的剧场则告诉大家:语言的使用实为有限性。语言在之于本身是无限创造的,但一旦被固定而单一的概念所束缚时,本身便产生了不可知和误读。维特根斯坦在《蓝皮书》中的第一句话便是“什么是一个词的意义?”,接下来他问:“什么是对一个词意义的解释”,在《引力剧场》中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通常我们以透视的形式,一种概念的、逻辑的形式去解释某种事物的意义,也就是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解释,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我们对这一事物的解释呢?我们如何知道这一定是正确的?

明显可以看出,徐冰的作品多多少少总有维特根斯坦理论知识的影子,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徐冰就开始对维特根斯坦进行或理解或误读的系统阅读,对于徐冰来说,维特根斯坦的用分析哲学的方法研究语言让他对世界与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维特根斯坦从实质性的角度去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徐冰认为,最根本的部分在于人类看待事物时视角的不同,不同文化视角从根本上的差异与偏离,决定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此消彼长的拉扯关系。而怎样解决这种分歧?也许可以像维特根斯坦那样用游戏的方式进行阐述,也许像徐冰一样打碎重组,也许可以保持沉默……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250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252

▲ 徐冰“引力剧场” 展览现场

《引力剧场》使我联想到徐冰的另一件作品:《蜻蜓之眼》。前者展现了人类看似逻辑性、平静生活中实际具有的混乱感,而后者则把混乱的场景语言展现出有逻辑性的故事,前者是抽象的,而后者是具象的。这种奇妙的关联展现出了徐冰艺术创作中的系统性特点,虽然使用的材料和风格各有不同,但其本质的核心在于处理艺术与社会现场之间关系的态度,这是独属于艺术家的创作闭环。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256

▲ “徐冰的语言” 展览现场

作为“徐冰的语言”展览的延伸作品,艺术家通过透视的双重作用制造了一场观看之道的洪流,待洪流褪去,只剩一个个被引力无限拉伸的英文方块字组成的漩涡聚焦于地面,像镜面那方穿梭。方块字犹如隐喻着东西方世界的人们,在集体盲点的视域中不断寻找着理想之境,而我们应如何面对和思考这永恒存在的盲点,或许同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对话徐冰 Q&A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 Q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259

▲ 艺术家徐冰在“引力剧场” 展览现场,摄影:王懿泉

Q

这件作品应该是您第一件剧场式的作品,但是此剧场又非普通意义上的,如以一个固定的形式去看或凝视,您的剧场可以使人多层次、多视角观看,甚至是单方面的互动。为了让观众和读者更加方便理解,您是否可以更加详细的说明引力和剧场这两个词的含义是什么

徐冰:世界万物都是在一个引力的关系中而出现的秩序,我们人类的生存,一切我们今天能做的,而不是飞起来,其实都是因为其中给予我们一个秩序。就像我解释作品为什么这样,为什么这些字之间是不能够兑换的?其实都是引力的一种模型。剧场就像元宇宙,我们人类在剧场里面,表演剧场之外的现实,就像今天模拟和制造的平行宇宙,以对位真实的宇宙。其实剧场只是一个隐喻,只是把观众卷入了这么一个介于我们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所谓剧场给你制造的一个模型的一个关系中,最后观众就处于剧场的中心。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303

▲ 徐冰“引力剧场” 展览现场,©️徐冰工作室

Q

您的作品为什么会继续沿用英文方块字呈现在上面?是不是有意的或无意想要去迷惑观众?

徐冰:对。方块字是整齐的,英文的书写只能是行,而方块字是图案式的,中国讲的对账也好,平衡也好等等,中国的书写是这样的。中国的格律诗讲究整齐,英文是这么有意思。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307

▲ 徐冰“引力剧场” 展览现场

Q

我在观察观众的一些反应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因为这件作品并不是在一个理想的视角而觉得更富有趣味性,那么作品当中的理想视角到底还有没有意义?理想视角虽然是没有目的,但是在您看来是否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它是一种上帝视角吗?或者是纯真之眼吗?

徐冰理想视角是存在的,如果在美术馆的空间之上,你能看见这片被拉伸到三维空间中的文字,它会恢复到一个二维的关系中,我们在电脑上反复的测试过,它就是可以还原的,但只是现实中我们达不到那个视角。它存在于观念之中,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316

▲ 徐冰“引力剧场” 布展现场

Q

我个人在看这些作品的时候,会联想到蜻蜓之眼这件作品,您和这些作品以及其他作品之间是不是有这样奇妙的关联,或者您的作品有一个系统性的性质存在吗?

徐冰:当然。我的作品表面的手法混合材料其实都不同,可是我们人类有点习惯看艺术要看风格流派,以及它所制造出的一种图像的语言和特征,可是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家内部的风格其实来自于他的艺术方法,也就是处理艺术与社会现场之间关系的态度,我觉得这也是构成一个艺术家最内部的、真正属于他的风格。这个过程都是一个制造只属于艺术家的闭合的圆,过去的作品和今天的作品以及未来的作品,都将成为一个相互注视、相互发现和激活的关系,但可能不是风格上的。

就像我过去的刻的那种小小的版画,那些东西和现在的作品截然不同,可是我看那些版画时,版画艺术和我当时体会到的社会现场之间的关系,怎样把现实中的问题转换成你的艺术?怎么样把一棵树复杂的上万片叶子用几刀给它表达出来?这就是一个现场和艺术转换之间的一个规律、一个关系,这个规律和这个关系是可循的,即使现在这个作品仍然在处理我的艺术手法与今天现场之间的关系。对吧?

Q

最后还想请您谈一谈维特根斯坦对您本人的艺术创作中产生一些影响,可以吗?

徐冰其实我过去对西方哲学不是那么有兴趣。因为“85”那会儿最后读来读去,读不出感觉,因为我们读的都不是原文,都是通过翻译。翻译的过程中其实这个误区就很大,就像我现在展厅中《转话》那件作品,对吧?

你在这么一个非常抽象和前后不着边的概念和概念之间,其实是获得不了这种真正的信息的。我读一点儿中国古代哲学的东西,我还挺有体会的。你随便翻一页就觉得说的很有道理,把我想的给说清楚了。维特根斯坦,在我们比较晚时才接触到,后来我发现,其实我感兴趣的很多东西,也确实是维特根斯坦所关注的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等等。

其实它很深入并已涉及到世界的本质问题,只不过它的方法是用西方的实证主义这类的方法分析。今天世界的糟糕也好,分裂也好,冲突也好,到底问题在哪儿?是因为制度问题?还是因为宗教问题?还是因为跟人类不同种族或者不同人群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争夺与分歧?

我想其实最根本的步伐还是我们人类对事物的看法的视角的不同,这是最本质的分析,这是动物性上的分析,其实没有高低之分。维特根斯坦就在谈这个事儿,他是从语言的最本质的部分来谈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是吧?

但是他对我另外一个启发,就是我很喜欢他的对看待世界和判断的本质性,他带有非常实质性的方法。我做艺术也是喜欢从最核心的部分去思考,你看他这个有意思,他的早期的哲学就是讲语言哲学,解决哲学的问题。古典哲学确实有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在自说自话,在一个没法判断的概念上来回论证。最后的结论就是不该说的东西就不要说,所以他觉得没事了,哲学最根本的问题他解决了。

但是他的那篇东西其实很简短,是像数学公式一句一句论证的,它是这么一种很严谨的哲学分析的手法,多有意思。他的后期哲学对语言游戏和语言复杂性的分析,整个的论述方法又变成语言的游戏性和不可界定性、不可把握性。他在反省自己的早期哲学对语言的判断,这些东西都是很有意思的事。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320

关于艺术家:徐冰

徐冰,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他始终以极具突破力的艺术创作拓展着艺术的边界。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纽约现代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V&A博物馆、西班牙索菲亚女王国家美术馆、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国家美术馆、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捷克国家美术馆及德国路维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并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国际展。

1999年,由于他的“原创性、创造能力、个人方向和对社会,尤其在版画和书法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能力”获得美国创造性人才最高奖“天才奖”。2003年,由于“对亚洲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2004年,获得首届“Artes Mundi国际当代艺术奖”,评委会授奖理由:“徐冰是一位能够超越文化界线,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换,用视觉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和现实问题的艺术家。”2006年由于“对文字、语言和书籍溶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 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获美国“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2010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2018年,荣获中央美术学院颁发的“徐悲鸿艺术创作奖”。

微信图片_20220813151325

图片、视频来源:徐冰工作室等

 

(凤凰艺术 上海报道 撰文/齐晓鸾 责编/dbk 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