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资讯

北京青年报 2022-02-28 09:27

1

匾额集简约之文字,深厚之内涵,精湛之书法,悦目之漆饰于一体,高悬于门首,与古典建筑相得益彰,尽显庄重之美。综观北京园林、庙宇等建筑景观之匾额,多出自达官显贵及文人墨客之手。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是中国近代史上显赫一时、影响至深的重要政治人物。据《清宫纪事》记载: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大婚之后,慈禧宣布“撤帘归政”,已为“训政”,但朝政大权仍掌控在她手中。而“训政”之余,她多怡情于翰墨,学绘花卉,学作擘窠大字,以求内心之安慰。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大觉寺、卧佛寺、妙峰山、大王庙等园林、庙宇中就有慈禧题写的匾额多幅,且有趣闻与掌故。

为西山大觉寺题写过十二块匾额

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大觉禅寺”,俗称“清水院”,位于海淀区阳台山麓,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年),金代已为皇家行宫,后改称“灵泉寺”。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建后又改名为“大觉寺”。

该寺坐西朝东,殿宇依山而建,自东向西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等四进院落组成。此外还有四宜堂、憩云轩、领要亭、龙王堂等建筑。寺内供奉的像造型优美,形象生动。而历史上还藏有数十幅匾额,其中不少是御题,慈禧太后曾为大觉寺题写了匾额多幅。

据民国时奉宽所著《妙峰山琐记》载:“大觉寺在徐各庄村西,山麓东向……各殿有慈禧皇太后御书‘真如正觉’‘发云自在’‘灵鉴七宝’‘祥云普度’‘香云法雨’‘多罗秘藏’‘象教宏宣’‘法善吉祥’‘法卫香台’诸额,又御书联曰:‘三明广路灵机辟,八解遥源妙谛窥’。又联‘金绳路启三千界,宝盖香飞十二城’。皆黄缣墨书,钤用御宝。”

将以上记载和大觉寺现存匾额对照,可知寺内慈禧所题匾额应有12幅,目前只有“象教宏宣”“法镜常圆”“真如正觉”“妙悟三乘”“妙莲世界”5幅。额为长方形,长3.18米,宽2.18米,黄绢质,黑写,字大如斗,字迹秀丽端庄。上钤“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数点梅花天地心”三玺,三款印章并排钤于匾额字体上方。在京城众多寺院中,慈禧为一座寺院题写12幅匾额,绝无仅有。

慈禧所题匾额,颇有寓意。一块悬于弥勒殿内,即“象教宏宣”,意为弘扬光大佛教的深刻精辟教义。四块悬于大雄宝殿内,即“法镜常圆”,意为融会贯通,知与识全面圆满;“真如正觉”,“真如”是佛教用语,指永恒不变的真理,“正觉”指顿悟成佛;“妙悟三乘”,佛教把通往目的地之途喻为运转的车轮,故称“乘”,此额即三途俱通,以示佛祖的神明;“妙莲世界”,意为佛国如莲花一样纯洁,出污泥而不染。

这些匾额题于何时,有何渊源,未见史料的具体记载。有学者考证:慈禧太后崇信佛教,“垂帘听政”之闲暇时,多参禅拜佛,并到大觉寺游历,遂应寺内僧人之邀,赐字为额。

民间盛传,大太监安德海与大觉寺住持有莫逆之交。一次言谈中,他将同治皇帝染痘瘟、久治不愈的事儿说了。住持告诉他寺内有个和尚叫惠诚,祖上三代行医,还有祖传的治愈天花秘方。安德海闻之,便把惠诚和尚召进宫里。

惠诚为同治皇帝把脉后,又仔细查看了他身上出的水痘,然后开出几剂药方。待太医院将药配置后,惠诚亲自端进同治皇帝的寝宫,当着慈禧的面儿,亲自尝了一口那汤药,随后给同治皇帝服下,接着又把另一个药罐子打开,用棉签蘸上药水,轻轻地给同治皇帝擦拭。就这样连续三天,惠诚守在床前,为他精心调治。半个月之后,同治皇帝的病情大有好转。

慈禧感念大觉寺僧人治好儿子病症之功,欣然题写了三块匾额:“妙悟三乘”“法镜常圆”“妙莲世界”,然后令安德海带着几个太监送到大觉寺。老禅师一见这匾额为老佛爷所赐,连忙叩拜谢恩,随即将其悬挂在大雄宝殿里。

为香山卧佛寺题写“性月恒明”

卧佛寺位于海淀区北寿安山麓,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后,赐名“十方普觉寺”,由于寺内供奉铜卧佛一尊,俗称“卧佛寺”。雍正帝称其为“入山第一胜境”“西山兰若之冠”。

该寺坐北朝南,由三组并列院落组成,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和藏经楼等建筑。楼后傍依山冈,由石级登上山顶,建有亭台,可俯览全寺。其主殿(卧佛殿)门额前檐悬有“性月恒明”金匾,为慈禧所题。有史料记载,慈禧曾多次驾幸香山,或登高,或拈香。光绪十九年(1893年)四月,她驾幸静宜园,并到十方普觉寺拈香,应寺中禅师之邀,为该寺题写了“性月恒明”匾额,意为佛性如月亮,明亮光辉永照。

坊间盛传,卧佛寺老方丈甚好芳墨,他见卧佛殿内已有高宗乾隆御笔的“得大自在”之额,而其檐下却无匾额,颇有遗憾,当得知老佛爷将御驾禅院时,便想请她御题。几日之后,慈禧到卧佛寺拈香时,驻跸于西侧的行宫院,因她信佛,老方丈为其备下斋饭。慈禧久在深宫吃惯了山珍海味,当吃到这斋饭时,顿觉清淡适口,只是觉得少了点儿什么。随行的大太监李莲英便从怀里掏出一瓶“莲花白”酒,斟上一杯,递到她眼前。原来慈禧有个习惯,要是菜肴可口,就要喝上几盅,所以李莲英伴驾时,便带上几瓶老佛爷爱喝的“莲花白”。几杯“莲花白”喝下后,慈禧已有几分醉意,老方丈随即命人拿来文房四宝,请她为寺院赐字。转眼间,文房四宝备齐,借着酒劲儿,她挥笔写下“性月恒明”四个字。老方丈如获至宝,将慈禧的墨宝制成金匾,悬挂在卧佛殿的屋檐之下。

为妙峰山娘娘庙题写过三块匾额

妙峰山位于门头沟区东北部,以金顶娘娘庙著名,供奉的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民间认为她能“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女神,故多有信奉。庙踞金顶,建于明末,清至民国间,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举行盛大庙会,盛极一时。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每届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

娘娘庙(灵感宫)坐北朝南,正殿三间,正中供奉着雍容华贵的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塑像,眼光、子孙、斑疹、送生四位娘娘两旁配祀。殿内悬挂着慈禧太后书写的“慈光普照”“功侔富媪”“泰云垂阴”三块匾额。

民间有传,妙峰山娘娘很是灵验,尤以送子娘娘和斑疹娘娘更为人们所特别供奉。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慈禧唯一的儿子载淳继位,即同治皇帝。因其年幼,故朝政由两宫太后(慈安、慈禧)以“垂帘听政”的方式亲理。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后,便染上天花(俗称“痘瘟”),且久治不愈。情急之中,听信大太监安德海之言,说妙峰山的娘娘极为灵验,所以慈禧太后亲自上妙峰山进香,为儿子祈求发痘平安。

传说慈禧太后为了表示自己对碧霞元君娘娘的虔诚,从金顶妙峰山下的涧沟村下了轿子,步行上山。时有《清宫词》记载此事:“彩旗八宝焕珠光,浴佛新开内道场。昨夜慈宁亲诏下,妙高峰里进头香。”其中的“妙高峰”是妙峰山的古称。“慈宁”指的是紫禁城里的慈宁宫,是慈禧的寝宫,故以“慈宁”代指慈禧。“头香”是指开庙之后烧的第一炷香,据说是最吉利。从诗中的词句分析,慈禧太后上妙峰山进香之日是农历的四月初八“浴佛节”这天。

慈禧上妙峰山进香不久,同治皇帝的痘疹渐愈,她认为这是妙峰山娘娘的保佑,为了感恩及还愿,特写了三块匾额:“慈光普照”,即诸佛大慈之光明普照人间;“功侔富媪”,即功德与大自然相济,蓄积宝藏,惠及众生;“泰云垂阴”,即安泰之祥云如浓荫,保佑众生安宁与和美幸福。随即派人送到庙中,庙里的僧人(自清康熙年间以后,妙峰山娘娘庙的历代住持均由和尚担任)将慈禧御题的三块匾额悬挂于娘娘庙,由此成为妙峰山的“镇山之宝”。

慈禧上妙峰山进香一事,史书无载,但从一些碑文和其他的文字材料中,可以得到证实。

据金勋在《妙峰山志》中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慈禧又一次到妙峰山进香。因庙内住持之请,故为娘娘殿御题了三块匾额。

因妙峰山距京城较远,慈禧不便再到妙峰山进香,所以每年派钦差到娘娘庙“代理”烧“头香”。有时也“委托”庙里的僧人代其烧“头香”。所烧的香是四月初一开庙提前一天由太监从皇宫里送来的,并用黄绫子包裹着,装在一个明黄色的锦盒里,以示皇家的“专用品”。只有这“头香”烧过之后,才能开庙。

为永定河大王庙题写“永佑安澜”

大王庙又名“金堤永固庙”,坐落于丰台区北天堂村西南永定河左堤外坡下,是永定河北京段唯一的一座治水庙,距今已有116年历史。永定河沿岸寺庙很多,在几百年的岁月中,仅剩这一座治水纪念庙,设有山门殿、前殿、后殿三座,东西配殿、东西庑殿和东西耳房。前殿内有光绪御题“金堤永固”,后殿为慈禧太后题写的“永佑安澜”之额。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汛期永定河大堤决口,不仅大兴、良乡、涿州等数十个州县顿成泽国,洪水甚至淹至京城广安门一带。为此清政府拨款30万两白银,责成直隶总督李鸿章组织封堵永定河大堤决口,最终于当年九月封堵决口合龙成功。次年(1891年)参与治水的官员为纪念封堵抢险成功,利用工程余款余料在永定河东侧建造了一座治水功德庙,实为驻扎防洪人员与祈求平安合二为一的建筑。其正殿为大王殿,供奉的是武将打扮的大王。相传当年因为有这位大王的保佑才使得被大水冲毁的大坝合龙,故此供奉,而配殿供奉的是文昌、关帝二神。因该庙主供大王,俗称“大王庙”。

李鸿章觉得“大王庙”之名不够雅观,所以奏请光绪皇帝赐名。随即光绪皇帝取河堤如金城汤池般永远坚固之意,赐名“金堤永固庙”,并御题了“金堤永固”四个大字。次日他到西苑(今中南海)仪銮殿向慈禧请安时,请皇太后给“金堤永固庙”赐额。三日后慈禧太后题写了“永佑安澜”之额,即永远保佑永定河水流平静、没有水患,寓意天下太平、国泰民安。

两个月后,光绪御题的“金堤永固”和慈禧太后所赐“永佑安澜”之额被高悬于“大王庙”,由此“大王庙”也被称为“金堤永固庙”。

书法的真实水平究竟如何?

慈禧太后书法的真实水平究竟如何?各家另有评说,观点不一,或褒或贬。

有研究者认为,慈禧的书法基础并不太好,但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摸索,掌握了书法的基本功,具有驾驭笔法、墨法、章法技巧的综合能力,虽然与历史上的那些书法大家相比差距甚远,但也达到一定水准。尤其是在书法名家入宫指导后,其书法水平大有长进,字的间架结构合理,笔墨饱满。

清末民初徐珂所编《清稗类钞》称:“孝钦(慈禧)喜作大字,用丈余库腊笺,书龙虎松鹤等字,岁多至数百幅。宫中及西苑颐和园,均喜以大圆宝镜四字为匾额。”

曾在慈禧太后身边当差的太监信修明(又名信连甲)回忆说:“老佛爷写起字来很投入,特别喜欢写六尺甚至是八尺的大字,每年都要写上很多,并赏赐给大臣们。皇太后寝宫里最多的书卷是历代法帖,除了唐宋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黄庭坚、苏轼的外,还有当朝名家保铁、刘墉、翁方纲的帖子,皇太后时常临摹,很是下了些功夫,所以字写得漂亮。有时高兴了,还把刚刚写好的大字赐给奴才们。”

另有学者认为,仔细观赏慈禧所题匾额,从字的风格看,虽然工整却有些呆板,笔力也显纤弱,缺少变化,可能是用笔畏缩迟疑,功力还不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慈禧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用朱砂墨书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由此可窥慈禧亲书的真实面目。此经文字结构呆滞松散,笔力孱弱稚嫩,毫无生气,属于初学墨书的水平。

还有研究者认为,慈禧实际上本无艺术才华,其书画多由人代笔,钤上慈禧专用的印章即成了慈禧本人的作品。严格地说,将慈禧的书画称为慈禧款的书画更准确。如颐和园玉澜堂内所悬“复殿留景”之匾,据传为慈禧所题,但从书法上看,这四字写得沉实端方,却又笔势飞动,筋骨内藏,绝非为慈禧亲笔,实为他人代笔。其代笔者疑为清末女书画家缪嘉蕙或阮玉芬。

此说得到一些学者的反驳,认为缪嘉蕙、阮玉芬以花鸟工笔画为佳,以小楷见长,其运笔圆润、娟秀、纤细、挺拔,未见其厚重、苍劲、庞然、大气之作,而“复殿留景”四个字遒劲、浑厚,与缪氏、阮氏的书法艺术迥然不同,由此推断“复殿留景”之匾额非代笔者所题。

从慈禧匾额所盖印章来看,也可以证明这些匾额为慈禧所书。清代帝后用印有一套严格的规制,如果是御题匾额,御玺要盖在匾的上方中间,即额头位置,称做“额章”。也只有皇帝、皇后亲笔题写的匾额,才能盖上“御笔之宝”之玉玺。“御笔之宝”是御书钤用诸玺之一,此玺主要钤盖在御笔书法上,也就是说只有慈禧亲笔御题的匾额,才能盖有“慈禧太后御笔之宝”。

慈禧御笔匾额上除了“慈禧太后御笔之宝”额章外,一般还盖有“数点梅花天地心”和“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即两玺相配,三方一组,并排而用。如果不是慈禧所题,谁敢擅自盖上这三方御用额章呢?

(原标题:慈禧留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墨迹。文字、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