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评论

与文化旅游相关联的节事活动的出现,国外比国内要早了很多,像知名的巴西狂欢节,始于1641年,至今为止也是世界上广受欢迎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之一。又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创立于1947年,已经是全球艺术盛会,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节事典范,每年8月艺术节举办期间,观光游客人数达到顶峰。因此,很多国内文旅节事活动从主题到内容上或多或少都会对国外旅游节事活动进行学习和借鉴,也曾一度掀起了国内文旅节事活动的高峰,出现了乌镇戏剧节、大凉山戏剧节等以文旅融合为特点的节展模式。为了使更多群众享受艺术节带来的文化和旅游的福利,同时结合国内行业特点,我们还可以向国外文化旅游节事活动学习和借鉴什么呢?

1

以终为始,找准节事活动本身的核心价值

国外的文化旅游节事活动设计初衷更多是旨在为民众制造欢乐体验和美好回忆,因此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更加注重创意优质的核心吸引物,注重人的体验,从而能够打动人心,也直接提高了民众的参与度。而国内一些文化旅游节事活动,获利目的性有时太过于直接和明显,而忽略了节庆本身的意义。例如很多景区推出的美食节、采摘节等本质上都是一种促销手段,而非注重在活动中带给参与者更新鲜更美好的体验,因此,效果收获也非常有限,有的甚至重复数年,止步不前。

机制、模式需要灵活操作,减少政府干预

节事活动本身是一项非常需要贴合市场规律的产业,大多数国外成功的节事活动均由民间组织发起、企业参与、民众创意发挥来共同组织形成,而国内节事活动半数以上都变成了一种政府行为,这样不仅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且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目的不同,过重或单一的政府主导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事活动的主题创意、表现形式、民众参与深度的设计,使活动本身变得同质化,缺乏符合市场规律及需求的内容及创新。

当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引入所谓“三位一体”办节模式,即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企业)运作的模式,这样的转变也让地方文化旅游节事活动从目的上到品质上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创新是节事活动永葆青春的必然之路,但绝不是换汤不换药

近年来,国内的文化旅游节事活动新概念、新主题频繁涌现,例如各地的茶文化节、河文化节、花文化节等等,基本是在活动名称或主题上做一些标新立异,细看活动创意内容本身,并没有太大差异,在设计上也没有体现出、传递出每个地方的独特文化魅力,同质化带来的结果就是热度周期过于短暂,且民众参与感普遍反馈平平。国外知名大型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常常根植于在地文化和民俗民风,带有强烈辨识度的鲜明主题、对应不同主题内容的参与方式等也各有特色,会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多感官维度去打动人,才能真正做到狂欢、期待、热爱,例如西班牙番茄节、戛纳电影节、墨西哥亡灵节等。

品牌营销必不可少,IP打造是进阶目标

国外的节事活动,无论规模大小、形式如何,都会通过一系列创新形式的营销宣传,在活动开始前就将造势、气氛拉到了满格,吸引在地民众以及外地游客纷纷前来参与。如果说好的节事活动内容达到了成功的70%,那么最后那30%甚至超出30%的成功就在于营销推广。

街头创意互动广告、社交媒体达人分享、新奇有趣的宣传视频甚至政府领导的亲自代言等,都是国外节事活动前期预热宣传的常用且有效的手段,我们同样可以借鉴运用。而在初步形成一定的市场品牌知名度后,快速进行文创衍生品开发、影视动漫作品推出、精神信仰具象化(代表性卡通人物形象、虚拟人物形象),再次把节庆活动中想要传递的内涵故事讲给更多的受众,获得更高阶的情感认同,IP化规模在运营也就开始显现。这样的路径在很多地方屡试不爽,我们也应借鉴与尝试。

(原标题:向国外文旅节庆活动借鉴什么。文字、图片来源中国文化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