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教育 >教育

在声乐艺术的浩瀚历史长河中,地域广袤、少数民族众多的中国大地,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与时代更迭,形成了自身多元而独特的声乐表演演绎形式和风格,形成了以传统戏曲、民间歌曲和曲艺演唱等表现手法为主的中国传统声乐文化。作为对一个民族的情感、生活的音像记录,民族思想、民族精神、民族审美的积淀和结晶,传统声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文化艺术价值。纵观中国传统声乐的流变足迹,从远古时期中国声乐艺术的萌芽,到封建时期声乐艺术的日渐成熟,一直以来,传统声乐文化的传承多是依靠民间音乐社团和地区文化系统,甚至是劳动人民的口头相传。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教授方法,对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体系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反观西方声乐艺术运用解剖学并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基础上较早地建立了一套科学系统、规范统一的声乐理论体系。到20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多元文化涌入中国,传统声乐体系也随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发生了变革,20世纪成为现代声乐和传统声乐的一道分水岭。起步于1956年的中国民族声乐教育融入借鉴了西洋更加体系化的声乐技术体系,例如在发声训练中借鉴西洋美声唱法,可有效拓宽歌曲演唱的音域,并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西式特征的可复制的、相对规范科学和严密的教学体系,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声乐演唱家和优秀声乐作品。

1

高校声乐教学:技术至上还是文化为根

由于高校声乐教学体系长期都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中心,多聚焦于唱法和技术问题,学习的内容也多以近现代创作的歌曲为主,以至于高校声乐教育出现了传统声乐资源文化缺失、民族声乐审美体系“僵硬化”等问题。这从目前开设的民族声乐比赛“千人一声”、传统韵味缺失的现象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声乐发展遇到瓶颈性问题,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二:

其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对我国传统声乐内涵的忽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等远落后于西方。在声乐技法上,很多人盲目地认为西方的唱法科学系统,而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则是落后的、不规范的。西方发声技术的引用的确对我国声乐艺术进步有很大影响,但同时也使很多高校走向了技巧至上的极端,并形成一种可重复性的教学模式,从而忽略了对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技法和其中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内涵的探究。

其二,传统民间声乐文化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缺位。这种缺位有客观原因,也有高校课程体系设计、学生学习环境上的主观原因。客观上,传统声乐历史恢宏、体系复杂,具有一定的门槛。单从语言文字角度讲,很多传统音乐作品都是古诗词歌曲,这就需要演唱者具有一定的古典文学素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情感,从而很好地表达,即“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比如古诗词歌曲《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诗词中用神的形象演绎悲欢离合的故事,如果连字词意思都不理解,又怎能演唱呢?主观上来讲,高校声乐教学课程设计的缺陷、对因材施教的忽略、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体验学习不足,都导致了传统民间声乐文化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缺位,最终导致学生传统声乐艺术素养的不足。这样的高校声乐教学,显然是缺少文化灵魂的。

优秀传统声乐文化融入高校教学

如何避免高校声乐教育出现的“主客颠倒”、西化倾向严重和数十年来形成的教学思维惯性,使优秀传统声乐文化真正有效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是当前声乐研究和教学人员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扭转观念。

音乐研究领域要有文化“自省”和文化认同。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本土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反对全盘西化,中国音乐研究领域完成了大量民间传统音乐的挖掘整理工作,中国民间音乐志书、集成各四部的宏伟工程和传统音乐音像的制作也得以完成。虽然这些成果被部分带入高校课堂,但总体来说,这些传统民间声乐文化资源和硕果,并未真正成为教学资源、真正纳入到现代声乐教育体系中去。中国古代声乐论著中有大量关于歌曲的艺术表现和情感处理的论述,如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音乐理论论著《乐记》,对声腔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明代魏良辅的《曲律》,详细论述歌曲发声、字音、情感处理的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从这些音乐论著可以发现,古人对声乐艺术的技法、情感表达有着较完整的论述,声乐理论知识、审美理论都有着极深的造诣。通过研读中国古代声乐论著,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悟传统声乐中传达的崇高艺术境界,并在现代音乐实践中传承发扬,这样才有可能铸就当今色彩斑斓又不失传统声乐文化韵味的现代声乐艺术理论和实践体系。这应是当前音乐研究领域的文化自觉。

高校声乐教育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又是连接专业声乐教育和大众声乐教育的桥梁。在高校声乐教育中融入传统声乐文化,既是对传统声乐文化的传承,也是深化发展。高校传统声乐教育体系的建设,是内容、师资、教法等多方面的综合的系统性工程,应坚持把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作为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在内容建设上,建设体系化的教材或教学大纲是基础保障。教材和教学大纲编写小组应充分利用传统声乐文化的宝库,建设具有传统声乐文化根基的系统性声乐理论体系课程和辅助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理论基础、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并精选中华优秀传统声乐作品辅以教学实践,让学生真正体验和感悟传统声乐文化之博大精深。那些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审美哲学代表性的经典戏曲、曲艺作品,应在高校声乐教学大纲中占有一定比重。作为声乐教师需努力提高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只有深刻把握不同民族音乐类型的演唱技法,领悟歌曲中的音乐情感、文化韵味,才能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并将技法传授于学生。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需进一步革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环境教学载体的多元化,如让学生走出去,走入民间学习、体悟传统民间声乐艺术,让传统民间艺术走入校园。艺术是开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必然也是开放多元的。

中国的高校声乐教育,要想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道路来,就必须融入传统声乐文化的教育、汲取传统声乐文化的营养,融入传统声乐文化艺术和声乐理论。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文化自省的魄力和文化自觉的担当,努力建设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传统声乐教育体系,这乃是中华民族声乐立足之基。

(原标题:继承优秀传统声乐文化 创新高校声乐教学体系。文字来源中国文化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