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美食

誰最中國 2021-09-10 08:26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在此之前,漳州的客家土楼、厦门的鼓浪屿,也分别在2008年、2017年申遗成功,闽南千年历史,一朝得见,神采飞扬,仿佛从未染过尘埃。

说来似乎也并不意外,闽南好像一直以来都很“擅长”与传统相处,守护家族、守护初心,是世世代代自然而然的习惯。

这一点,从吃饭这件小事上,就可窥得一斑。当台湾小吃风靡内陆,“古早味”美食的概念大火的时候,闽南人多少还是有点困惑的,“这些东西,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啊,干嘛跑去台湾吃哦。”

要知道,以“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为主的闽南,不仅是近八成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所在地,也是台剧里令人垂涎的蚵仔煎姜母鸭仙草芋圆......的故乡。

而如今的闽南人,依旧坐在红墙燕脊的荫凉里,喝着四果汤,吃着芋头饼,不管外面又流行开什么“连锁”,做什么“网红小吃”,他们还是更喜欢家乡的味道。

那些都是闽南人从小吃到大,没有变过的味道。对于闽南人来说,闽南好料,或许也算得上可以申遗的存在呢!

味,不烈

也不能说闽南人没有野心,毕竟闽南祖上可是参与过大航海时代的全球贸易,是凭借着一腔孤勇在凶险的海道挣出一条生路的“生猛族群”。

或许,向海而生的闽南人,之所以没有回过头来用美食“逐鹿中原”,只是因为这里有太多小吃,不管是食材用料还是烹制方法,本身就很难离开闽南。

1

闽南临海,曲折的海岸线滋养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数不清的鱼鲜虾贝是闽南人餐桌上最常见的“好料”。

海货一多,人的嘴巴当然就跟着挑剔起来,什么时候正港的带鱼正肥美,去哪个市场能买到刚下船的小海鲜,买白鲳的话霞浦会比东山的货要更漂亮,诸如此类,都是学问。

新鲜的海货清炖就足以释放鲜甜,过多的调味反而会“愧对”大海的恩泽。不过,即使是清淡的口味,闽南人也能玩出花样来。

最经典的,或许就是各式“肉羹”了。第一次坐在泉州路边摊点菜的时候,看到菜单上一连串的羹,以为是一种肉与其他配菜熬煮而成的浓汤,于是点了一份马鲛羹尝尝鲜。

谁知老板端上来后,却是一碗“清汤寡水”,上面飘着几颗鱼丸,看起来过分清淡,但只试探着吃了一口,就立刻宣布俯首投降了,怎么会有这样滑嫩鲜美的鱼丸,连刚刚看起来没滋没味的汤都好喝的要命。

细细问过老板才知道,闽南的各色羹类,大多都是如此,汤色单纯,以鲜夺人。

就说这马鲛羹,是取刚上岸的马鲛鱼,去鳞剔骨,只留两片薄肉,用木棒反复捶打成肉泥,最后加入地瓜粉混合成浆,直接甩进热锅里。手工捶的鱼泥看似柔软黏连,实质已经很有“筋骨”,只消往热汤里一煮,就立刻抖擞起精神来,咬在齿间,柔嫩而脆弹。

汤头只需用些盐与葱头油简单调味便已足够,吃惯了上一秒还在鼓弄潮水的新鲜海货,闽南人对于食物质朴的原味与鲜甜极为敏感,烹制海鲜时,别说辣椒和味精,就连对盐巴的使用都谨慎非常。

闽南好料,与当地食材的丰腴鲜美关系密切,与闽南人对味道的坚持更有着无法分割的关联。这其实就是闽南“古早味”的本质,与工业生产相对立,坚持手工、原汁原味的做法和秘方,才能有这样可以让人“一口回到童年时代”的亲切贴心。

虽然这样的古早味很难如其他网红美食那般四处“征战”,用厚重的调味与辛辣的刺激去“开疆辟野”,但恰是这样的味道,才能成为闽南人世世代代的挂念。

貌,不扬

闽南好料很难成为“网红美食”,除了味道相对清淡,取材条件苛刻之外,或许还有一个原因——闽南许多古早味美食,往往其貌不扬,看起来没什么花样,更不讲究什么造型,在如今以视觉为重要传播方式的年代,闽南的小吃,确实丧失掉了一些“竞争力”。

我就曾经因为“以貌取食”差点错过一碗厦门的鸭肉粥。

鸭子这个食材,料理不好的话会有种膻味,不过,因为在泉州吃了姜母鸭与石鼓白鸭,太过惊喜,于是对闽南人料理鸭子的手艺产生了一些信任,当朋友提议夜宵去喝一碗鸭肉粥的时候,我没有拒绝。

但坐在那间开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老店里,看着眼前那碗“米粒分明汤汁浑浊”的鸭肉粥时,我的周身细胞还是不可避免地发出了抗拒的信号。

2

还没来得及表达抗拒,朋友就已经拿起小勺吸溜吸溜地喝了起来,并发出了“太好喝了!”的感叹。秉持着“来都来了”的人生哲学,我也舀起一勺尝了尝——诶?真香!

大米粒粒分明,但入口绵绵糯糯,带着丰沛的卤汁香味,清甜不腻,连鸭肉都是嫩滑的,全然不像看上去那样“粗糙”。

朋友讲说,这鸭肉粥的大米是要用鸭汤熬煮的,最后会倒入卤鸭子的酱汁增添风味,这样既不浪费肉的鲜美,又让粥有了卤香,在疲惫的深夜,一碗鸭肉粥简直是抚慰味觉最好的存在。

闽南小吃如鸭肉粥这般乍看其貌不扬,内里又诸多讲究的,还有许多。比如五香卷、面线糊、锅边糊……还有闽南烧肉粽。

第一次吃烧肉粽之前,觉得这不就是糯米包着五花肉的咸粽嘛,能有什么特别,值得让周杰伦特意写一首歌来唱它。谁知道一口下去,以往吃过的咸粽统统不算数了。

这是怎样一颗粽子啊!糯米还要先拿五香粉、卤汤、葱头油拌炒过,再包裹着五花肉、香菇、干贝、虾米……一同煮,七八种料也是有的,虽然都是用来提鲜,但香味却不打架,层次分明,绝没有哪个配料是闲着的,咬一口,耐得仔细慢慢嚼,一边嚼一边心想,这么好的粽子,竟然这么多年才遇上。

如果你去闽南,请千万不要被小吃朴素的外表所欺骗,也不要嫌弃旧旧的店面与不够漂亮的餐具,请仔细地尝一尝,那是地道的闽南味,带着闽南人对食物质朴的心意。

那些看起来简简单单,不精致也不花哨的食物,大多都是闽南小孩从小吃到大的最熟悉的味道,它们存在至今,并不为了以样貌获取陌生人的好奇与期待,而是为了能让这些吃着它们长大的闽南小孩,永远都能在这样一口简单却丰富的味道中,找到家的感觉。

心,不改

这种家的感觉,或许就是闽南味道里最独特的所在。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闽南当地人推荐一定要尝尝的美食,总是躲在老街深处,居民巷里。在点评app上难寻踪影,但如果你沿途询问街坊邻里,就一定可以找得到它。

它们大多已经开了很多年,铺面有点破旧,屋里就算点着灯也不怎么亮。这样的店铺,如果不是当地人推荐甚至亲自带过来,可能路过也不会多留意几眼。

所以寻找的时候,需得多加仔细,许多老店或许就在一个屋龄超过百年的红砖石头厝里,小小一间,别说店面了,连招牌都很随意,外面摆几张桌子,生意一做就是十几年。

但就坐在这样的店铺外面,要一份简简单单的花生汤,一口一口慢慢啜,把花生放在舌尖轻轻碾成粉,嘴里甜甜的,脑子早已魂游天外,仿佛这就是侯孝贤的片场,等一会儿张震就会骑着单车经过。

3

闽南老城区,处处都有这样旧时光存在的痕迹。漳州骑楼檐廊下的老店,夜晚总是熙熙攘攘,简易的折叠桌上放着不锈钢小碗,碗里盛着冰凉的四果汤,女孩们放了学总是约在这里,点几份不同花样的一起吃。

即使如今有这么多解暑的美食可供选择了,闽南人夏日还是离不开这碗四果汤。蜂蜜甘甜的汤底,绵密的红豆,时令的水果块,清甜的仙草冻,柔糯的芋圆,耐嚼的阿达子,还有宛如果冻的石花膏,它们一同吟唱出的,就是闽南专属的夏日风物诗。

每家四果汤店或许都会有些微的不同,但不会有谁太过较真于“什么样的四果汤才是正统”,大家只会在意好吃不好吃,好吃的店,只要可以保持住,自然能好好地开下去。

厦门集美大学附近有家四果汤,店铺极小,只能外带,但味道很好,学生们总过来吃,即使毕业了也会特意回来,因为别处总不是熟悉的味道。有人问老板,为什么不扩充店面,把招牌弄亮一点?老板一边收拾盘子一边答:钱是赚不完的嘛,我就做做四果汤,大家吃得开心就好了。

一碗简单清甜的四果汤也好,一碗浓郁香醇的沙茶面也罢,闽南的小吃,大多都是这样安安静静地存在着,做给街坊邻里,做给附近上学的小孩,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这里的味道总是不变的。

有时候,走在闽南的街上,看着悠然自在的闽南人,总感到恍惚,会想,这真的是那个曾经经历上千年起起落落的闽南吗?这真是那些曾不顾生死也要在海上开辟出一道生存之路的闽南人吗?

但尝尝这不曾变过的古早味,看看这一份从未变过的初心,或许这恰是重情重义的海洋性格在平凡的日常中最质朴的表达。

不曾改变的初心,就是闽南的味道。因为闽南从来都不止是厦漳泉,它还包括遍布全世界各地6000多万说闽南语的华人们。

在福建南部之外,还有许多闽南人聚居的城市,那里也是闽南。就像千年之前那场衣冠南渡,晋人士大夫带着传统与信仰来到这一处蛮荒,建立家族宗族,建立最正统的精神秩序一样,这些劈波斩浪到世界各地的闽南人,他们仍旧坚守着家族宗族的传统,从未遗忘。

一口古早味,是每个普通的日子里最微不足道的存在,也是闽南人坚守传统的初心。都说“天涯处处有闽南”,如果忘却本心随波逐流,轻易舍弃原本对味道的坚持,那么闽南人,也就不会是今日这样的闽南人了。

(原标题:閩南味,或许也可以申遗。文字、图片来源誰最中國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