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设计

iWeekly周末画报 2021-07-27 08:42

被推迟了一整年的东京奥运会在7月23日正式开幕,因为疫情影响,大多数的比赛项目都将闭门举行、不接待观众。虽然有些冷清,但开幕式当日,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运动员们还是会涌入新建成新国立竞技场——这个由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的东京奥运会主场馆,一同开启这场体育盛会。全新的体育馆凝结了隈研吾一贯的设计理念,虽然去不了现场,但可以跟随我们的脚步,来一场特别的“云”漫游。

1

新国立竞技场 © 大成建设・梓设计・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合作

儿时的隈研吾因为看到丹下健三设计的1964年东京奥运会会场——国立代代木体育馆,从此下决心成为建筑师。他一反20世纪现代主义摩天大楼的常态,走遍了家乡日本,开创出一种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将当地工艺和资源转化为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

作为善于运用不同物料的建筑大师,隈研吾在设计中糅合了传统工艺美学以及现今技术,创造出新型的触感建筑,并以引人入胜的外观、独具匠心的结构和流畅律动的形式为标志,将人与建筑重新连接起来,也为日本建筑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轻盈感。

2

在TASCHEN新出版的隈研吾建筑作品全集《Kuma. Complete Works 1988–Today》中,展示了新国立竞技场的设计手稿图

几十年过去,如今的他则成为了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新国立竞技场的设计者。他曾说,该体育场可能是“将东京从一个混凝土城市转变回来的催化剂。我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帮助日本改变建筑设计方向的标杆”。除了新国立竞技场之外,中国也有不少大师的建筑杰作,踏上一场具有感染力的隈研吾建筑之旅,探究他让建筑“消失”在自然中的设计哲学。

01.东京 新国立竞技场——城市里的“森林”体育馆

3

新体育馆的外观具有日式和风之美  © 大成建设・梓设计・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合作

全新的国立竞技场由原建于1958年的旧体育馆改建而来,将会在这里举办本届奥运会的开幕、闭幕式以及足球比赛等多项体育赛事。这个“森林体育场”具有鲜明的隈研吾风格,充分展现了本土化和低碳环保的特质。

远远看去,整个体育馆都被树所包围,而场馆本身其实就是用一块块纤细的木块组成的巨大集合体,所有建造用的木材均取自日本的47个县市。立面由重叠的多层屋檐组成,屋檐灵感取自日本寺庙屋檐的建造工艺,小直径的木百叶窗则通过现代的方式再现了日式建筑的传统之美。

隈研吾曾说,在奥运场馆的设计上,他最骄傲的有两件事:一是场馆没有安装任何空调;二是建设了让民众可以亲近的空间与散步的步道。巧妙的多层屋檐设计,将自然风引入会场中央,另外安装了185处覆盖全馆、马力强劲的送风机加大了通风力度,为低碳降温提供助力。

位于场馆5层的环绕式室外走廊被称为“空之森林”,种植有樱花、乔木、灌木、青苔等百余种植物,与体育馆外的森林相呼应。天气晴朗时,人们可以漫步其中,眺望远处东京地标性建筑晴空塔。

02.北京 长城脚下的公社 竹屋——长城脚下的冒险

0

提到隈研吾在中国大展身手的建筑作品,不得不把时间拨回到2002年。在北京水关长城脚下的森林山谷中,12位亚洲建筑师受邀各自设计一栋特色别墅,项目一经亮相即成为全球瞩目的建筑地标。其中,隈研吾应邀设计的作品“竹屋”则展现了竹子作为建筑材料的生命力,他在自己的著作《自然的建筑》中称这次的挑战是一场“长城脚下的冒险”。

“竹屋”整体采用玻璃和竹子等材料,透过竹条间的缝隙,长城的烽火台清晰可见。内部还配有一间“茶室”,被纤细的细竹分隔出来,悬浮于水上,诠释了隈研吾“负建筑”的理念。设计竹屋时所使用的这些粗细不同、并不“完美”的竹子,某种程度上却让建筑更加亲近自然。在周围错综熙攘的自然景观衬托下,侘寂思想蕴藏其中,充分体现出建筑的清朗疏秀。

03.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随地形起伏的博物馆

4

隈研吾在中国另一让建筑“消失”的作品,则是2015年落成的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这里曾经是山坡上的一片茶田,为了适应复杂的地形,建筑师以平行四边形为基本单元,通过几何手法进行分割和聚合,顺山势建造,同时设计上下连续的坡道,极具东方美感。从天空向下俯视,建筑仿佛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屋顶与外墙都采用了瓦片作为主要元素,其中部分来自于当地民宅大小不同的废弃瓦片。在错综交织的网状不锈钢线中嵌入成排瓦片,阳光可以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洒进展厅,孔洞控制着光照量并赋予室内空间独特的光影。建筑与自然景观共同呼吸,感知彼此的韵律,使建物成为自然的和谐有机体,消失在景观之中。

04.上海 船厂1862——老厂房的重生

5

用砖打造的建筑外立面 © Julien Lanoo

这个拥有150余年历史的造船厂改造项目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同样也由隈研吾带领建筑事务所团队设计改造。

斑驳的红砖墙、布满铁锈的蒸汽管道、裸露在外的横梁和立柱,构成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工业感的空间。这些历史的痕迹都被保留下来,但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包含中型艺术剧院和沉浸式艺术商业中心的多功能综合园区。

外部标志性的悬浮砖墙尤其引人注目,在新与旧之间达成了某种奇妙的平衡。即使改造后,船厂似乎也没有完全丧失其本身的质感,砖砌的新面貌激活了这片原本沉寂的公共空间。

建筑内部则运用了“孔”的手法,设置了穿过建筑纵向的孔(中庭),同时这个孔也贯穿着建筑的垂直方向,白天的光影随处可见,让人一走进就能感受到建筑带来的尺度感。

(原标题:奥运开幕在即,一睹主场馆设计师隈研吾的建筑美学。文字、图片来源iWeekly周末画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