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电影

北京青年报 2021-06-07 08:08

原标题:让她说,听她说

给女人说话的机会,并且让她的话语被听见。这是纪录片《女人》的核心目标,如此简单,但在现实中实现的过程却从不简单。抑制女性发声的方式那么多:忽略她们的感受,贬低她们的价值,嘲笑她们的经验,更糟糕的是以恐吓、操纵、暴力甚至侵犯的手段让她们闭嘴,使她们屈服。这部纪录片在做的事情就是把声音还给女人,借助媒介的力量,重现她们的形象,记录她们的故事,传播她们的声音。

影片的导演阿娜塔莎·米科娃是一名乌克兰的纪录片导演与记者,长期关注社会与人道主义话题。联合导演扬·阿尔蒂斯-贝特朗是一名法国摄影师兼导演,他拍摄的主题一贯从最为宏观的视角去阐释元概念:《家园》(2009)、《海洋星球》(2012)、《人类》(2015)和《大地》(2015)。

《女人》的艺术风格与《人类》一脉相承:将每一个受访对象安置在一块黑布前,摄影机与她们的视线平齐,观众看向她们的同时,仿佛也在接受她们的审视;画面上没有名字、年龄、国籍、职业等任何信息,观众只能从观察她们的外貌特征、举止神态、服饰发色和语音语调去判断她的身份和来历,而在这部纪录片中,她们身上的标签都被摘掉,只共享那个最原初的身份:女人。

“女人”两个字承载了如此多元又复杂的含义。摄制组走遍全球50个国家,进行了2000次访谈,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种族,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在她们身上刻下烙印;五颜六色的民族服饰,简洁干练的职场着装,不施粉黛或浓妆艳抹,卷曲的棕色沙发或细软的金色直发,碧眼或黑瞳,不同的身材,不同形状的乳房,从少女的青涩到老妇的从容。女儿、姐妹、妻子、母亲、祖母,时光化为她们的年轮,她们在不同的家庭角色之间穿梭;职员、运动员、学者、家庭主妇、性工作者,她们也在家庭与社会角色之间相互切换。享受单身,忠于婚姻,喜爱男人,钟情女人,拥抱女性气质,拒斥女性气质,后天选择将自己改造为女人等等。“女人”两个字,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由无数滴水组成,每一滴都能折射出彩虹。

女人们谈论的话题如此广阔而丰富。关于容貌,关于身体,关于怀孕,关于工作与教育、移民与贫困、婚姻与爱情、性爱与高潮,甚至有一些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屡次从身边的女性友人口中听到的内容。画面中的女人们谈起不公与暴力时,有些十分平静,好像这些故事已经讲过太多次;有些依旧热泪盈眶,就算这些故事被讲述了再多次,当我们知道它曾真切地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时,依旧想追问一句:为什么会这样?什么样的人性会允许女人被当做物品一样买卖?什么样的社会会容忍生理上强势的性别对弱势的一方诉诸暴力?什么样的文明会导致童妻和割礼?

“如果我是一个男人,我会用各种规则去束缚女人,不许她们工作或投票,只有我能同意她们是否生孩子,并由我决定是否抚养。”其中一名被采访的女性如是说。

“你可以反抗。”另一位被采访者说,“我带我的孩子们去打拳击,面对伤害的时候,你要学会从物理上反抗。”无论事业上如何成功的女性,都会在人生的某些时刻感到恐惧,或许来自工作环境的压抑,或许来自社会环境的不善,或许来自家庭内部的暴力。当女人感到自己的人身安全已经得不到保障时,她们必须觉醒,必须大声疾呼,让其他女性也知道:你不是一个人。

这部纪录片是一幅巨大的、动人的女性群像,是西蒙娜·波伏娃口中“被建构出来”的女人,是朱迪斯·巴特勒笔下“性别表演”的女人,是劳拉·穆尔维眼中“被凝视”的女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想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人。当你带有平等与同理心观察这些面孔,每一张都是如此美丽。从初潮到诞育生命,女人都在用身体反抗禁忌;从获得工作到兼顾工作与家庭,女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争取着同样的位置与报酬;从第一根白发到与疾病抗争,每一个女人都是当之无愧的幸存者与战士。当她们被还原为“女人”,她们之间冥冥之中就有了一种深刻的联结,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

如果还有人听不到这个时代女性群体的低语,那会是良知最遗憾的缺席。“不要等着别人把席位施舍给你,你要走过去,说‘我要这个’。”一个非裔女性受访者说道。变革从来不会自己到来,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的努力累积而成的时代浪潮,希冀着一个更美好的愿景。

纪录片《女人》以简洁的形式重新唤起了语言的力量,让她说,听她说,分享痛苦与悲伤的经验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勇气,让个人的话语回到公共领域,与形成共鸣的发轫,是建立对话的开始。女人,是共性之下成千上万个不同的个体,而当你透过摄影机观看她们,脑海中会一直浮现纪录片中数次被提到的两个词语:“强大”和“勇气”。

(文字、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