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陈督兮:破除经验的幻觉,或是进入另一种鲜活的虚妄

许多年前的一天,美国小伙爱书华和加拿大姑娘海珊珊到四川大学办事,认识了一个名叫陈督兮、热爱摇滚的小伙子。于是,爱书华便邀请陈督兮晚上去他和海珊珊的住处,三个年轻人边弹吉他边唱歌,度过了一个激情澎湃的夜晚。 慢慢的,只有3位成员的“变色蝴蝶”就这样诞生了。2003年8月31日,乐队参加了成都电子科大的文化节,这是“变色蝴蝶”第一次登台表演。2006年,他们的坚持和努力终于结出了果实:“变色蝴蝶”推出了第一张专辑,很受好评,不少酒吧开始邀请他们去演出,乐队的收入渐渐提高。

1

▲ 《安提凯希拉装置》布面油画  40x50cm 2017

但在两年后 ,在演出时狂飙的肾上腺素与演出后的虚脱中,在身体被撕裂与被掏空的反复拉扯中,陈督兮感到了某种变化。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要去北京继续学习绘画,进行艺术创作。 当然,陈督兮在绘画上并非是半路出家。事实上,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他,中学起便开始学画,随后在川音美术学院油画系受过专业的油画训练。后来,这位艺术家在北京进一步精进了他的技艺;更重要的是,他重新寻找到了创作的线索。 

2

▲ 展览对谈现场,策展人、ART021艺术总监周颖,艺术史学者、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IMFA客座教授、加州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于渺,艺术家陈督兮

如果说作为鼓手的陈督兮始终需要在爆裂的节奏中去把握稳定的鼓点,保持着“动中之静”的话;那么作为艺术家的陈督兮,则开始在画布的方寸之间,通过描绘万物去找寻生命的韵动,即“静中之动”。来到北京后,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了一年写实油画,当时受尼德兰绘画的影响很深;在此同时,陈督兮依然没有放弃自己身上的音乐特质,对将音乐性放入绘画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同时也更加关注“物自体”。2009年,陈督兮第一次实验了将东方美学放到自己的创作中。 对生命的亲近、探寻与研究,并不只是仅留存于画布上的点点痕迹;上学时,在湿润且充满生命气息的成都,陈督兮便经常会带着乐器去野外的树林露营 ,去接受大自然给予人们的馈赠;近几年,陈督兮更是常常进入郊区,在山、水、云的。此前,陈督兮长期实践着关于水的“持颐”系列的创作。 “话穷犹注睇,歌罢尚持颐。

3

▲ 持颐#7,2020,绢本,22 x 32cm

在水中看水,而不是将水作为一个外物去看。这种从“持颐”系列沿承的理念,同样被陈督兮用在观察超脱于“水”的世间万物中。“植物有植物的世界,昆虫有昆虫的世界,海洋有海洋的世界,微生物、鸟类、都有自己的世界,如果你进入都会沉迷,……我就想弄清楚它们原始存在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4

▲ 落霞沉繁星,2020,绢本,100 x 75cm

本次由周颖策展的展览主题“落霞沉繁星”与陈督兮在甘孜州的一次经历有关。“由于当地的地貌格外平远和辽阔,晚霞的落幕与夜色之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界线。我当时躺在地上仰望天空,忘却了人世间的种种事情,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变得十分荒诞。我只不过是个颗粒,当日夜的交替被更为广阔的无边拥抱的时候,繁星给了我一种绝对的空间感知力。对于人来说,太阳已经足够强大,而对于无边来说,太阳只是个孩子。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对人类的陌生,就好像从来都不曾认识。这时候无边的黑暗却变得温暖,繁星的数量倒变成了一种安慰。”陈督兮说。

6

5

▲ 展览现场 

这一系列作品与陈督兮刚毕业时所推崇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截然不同。彼时,超现实主义帮助他打破了所有想象力的边界,包括潜意识和梦境;如今,陈督兮则愈发关注于真实的现实,或是现实的真实——这种实实在在的感知才是他可以信赖的

7

▲ 尔躬#4,2020,绢本,32 x 22cm

在2020年疫情前一两个月,陈督兮便开始了这一系列以“植物”、“云”以及“海洋生物”为主题的创作。他从市场买了一些活着的植物和海鲜,通过不断地观察与描绘,去试图多角度地捕捉其最为鲜活的瞬间。他将如龙虾和螃蟹这样的海鲜冻在冰箱里,时不时地拿出来,在观察中,陈督兮才恍然发现原来它们并不如自己曾经默认的一般,无数与想象中不同的细节都在告诉着他:不,你不认识我。

8

▲ 深蓝#2,2021,绢本,50 x 70cm

这种陌生来自哪里?来自我们以为毋庸置疑的经验所带来的偏见。

带着偏见看世界。而当我们试图直抵底层的真实时,那些我们以为“不言自明”、“习以为常”的事物形象,原来是那么的陌生。在“熟悉的陌生”和“陌生的熟悉”之间,陈督兮同样想到了在漫长的艺术史中,使绘画与真实彼此间变得陌生的“外衣”与“偏见”。 “绘画在历史中被社会、政治、宗教穿上了太多外衣,我想把这些衣服都脱掉,看看绘画裸体的样子。绘画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本能,想拿起笔去勾绘一个对象,去描绘所见和脑海里所停留的印象,我想把简单单纯的东西用绘画表达出来......我希望在践行的过程中,让这个东西逐渐显现出来,或者说藏在作品里面,因为自然本身也把‘道’藏在自然中。

9

10

▲ 展览现场

在《深蓝》、《尔躬》、《云》等系列新作中,观众可以看到陈督兮试图从我们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动植物中,采用一种与生物性相关的视角再去观察它们,并从中发现了诸多不同。其中,“云”系列是陈督兮眼中自然神的圣象画,“在我看来自然神可能是万物中的任何模样,它可能是一块玛瑙、宝石、水晶或者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当你的目光凝视它的时候,它也会如同沉默的圣象般目光如炬的注视着你 。”

11

▲ 深蓝#1,2020,绢本,100 x 75cm

12

▲ 尔躬#1,2020,绢本,100 x 75cm

13

▲ 云#2,2020,绢本,50 x 70cm

陈督兮所说的神圣性,似乎也可以引申为一切生命体或一切对象的真实本质。在刚刚看到这些作品时,或许会让人很快将这些创作与柏拉图的“理念”联结在一起。在柏拉图那里,他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翻译为“理念”(相当于英文Idea)或“型相”(相当于英文form )。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可知的世界。而在陈督兮敏感且准确的观察和描绘下,他带领观众重新通过无数日常可感的对象,及其所呈现的“神圣摹仿品”,去重新回溯我们尽力可知的真实世界——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可以在《兰花》中看到与庞贝壁画中《花神芙罗拉》相似的美妙形态,似乎也 不足为奇了。 

14

▲ 兰花,2020,绢本,70 x 50cm

于是,陈督兮所说的“脱光了衣服”、露出的不仅是艺术家的意识肉身、绘画的“肉身”,更是世间万物的真实肉身。但在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并非试图成为一种绝对真实的写照或“摹仿”(mimesis/imitate),陈督兮在画面中也携带有不少的“私货”。 在他的作品中,这些“自然事物”的构成要素并非完全遵循客观现实,而是被一一置换,引发了观者对于置换后的真实性幻象的怀疑,也让人们隐隐看到了陈督兮此前充满志怪色彩的作品线索。这种置换不仅仅指向了形式:整体的局部细节被不断地重组,并形成了一个新的陌生又熟悉的样式;也不止于内容:每一个局部都代表着创作时主体所处的不同的时间、光线与自然生态下的不同面貌;更是指向了艺术家自身对于“真实”这一客体本身的主观记录、质疑与再呈现。 “客观”地记录“主观”,或是“主观地”记录“客观”,这种悖论关系也正映对了当今社会的状态——“真实”可以被“人”所随意控制,尽管艺术家不能任意在现实中增添真实,但可以将真实的图像分解成为碎片,然后将其组合成为新的貌似真实或虚拟的图像。虽然这些被拆解的碎片在新图像中仍然顽固地保留着它们的真实性,但不同的偏见与经验,又带来对这种温室中的真实性的怀疑。 

15

▲ 笋,2021,绢本,70 x 50cm

16

▲ 深蓝#3,2020,绢本,22 x 32cm

17

▲ 尔躬#3,2020,绢本,22 x 32cm

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当我拿起手机想要拍下其中一幅画有隼的作品时,照相机的“智能AI”功能自动帮我将镜头中的对象识别为“猫”,并贴心地为我自动匹配适合猫的滤镜与像素参数。 这难道不是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另一种偏见吗?

18

我们还可以从陈督兮的作品中看到另一种特质:这种气质是淡淡的、平和的,但在其波澜不惊下,却是时间长河中物的波涛汹涌。在一些科学家看来,生物的个体和群体只是基因的临时承载体,只有基因才是永恒的。这种原始的基因既是生物基因,亦是文化基因。陈督兮将它们以“古生物”的面貌描绘而出,但他眼前与笔下,同样是当下生物的真实生命。而它们在绘画中的生死,或许又在隐隐中与变色蝴蝶2006年的音乐作品《Bad Dying》,彼此相连。 

19

▲ 尔躬#5,2020,绢本,32 x 22cm

20

▲ 尔躬#2,2020,绢本,22 x 32cm

21

▲ 尔躬#7,2020,绢本,22 x 32cm

22

▲ 云#1,2020,绢本,70 x 50cm

“那时候我们就像是磕了一片超大的迷幻药,迷倒在鲜花和嬉皮的生活里好几年,简直就是一个梦里的梦。”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到,随着人类纪的到来,世间已然不存在纯粹的自然——人一旦踏入那片领域,便异化形成了同时包含两者的结构。每个人在各自不同的经验与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对那些鲜活的对象有着不同的偏见与体验。

但唯一真实的,或许是那无数个鲜活的时刻:是陈督兮疯狂打鼓,是他在大山中行走,是他观察流水的动向,同样也是他与世间万物静默相对,在彼此最鲜活的时刻,去探寻生命的本源。 生命的本源也是绘画的本源。艺术家如是说。

25

24

23

▲ 展览现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