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专访 | 又是北京?全球首个区块链及加密艺术主题个展即将举办

2021年5月29日至6月13日,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即将举行全球首个有关区块链艺术及加密艺术的主题个展。

“区块链艺术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在创造一种新作品,也是在创造新世界。”

2021年3月,佳士得拍卖宣布拍卖Beeple作品,正式进军新兴的加密艺术市场,并计划提供全数字化艺术品,使其成为第一家提供此类艺术品拍卖的顶级拍卖行。消息一出,立即便在Clubhouse和媒体上引发讨论。直到前不久Beeple作品拍出4.49亿人民币的天价,彻底让区块链艺术“疯狂”了。

如今,北京即将迎来全球首个区块链及加密艺术主题个展。伴随着近段时间北京区块链艺术及相关活动的盛行,这是否也意味着北京也将成为区块链在全球意义上新的中心?

本次展览名为"一个小目标",旨在引用社会议题的作用,并暗合刘嘉颖的作品《小目标》。英文使用 Cookie Cookie,一则借用互联网技术中一个定义系统,以及日常英文语境中微不足道的小饼干,有着双重语义。

艺术家刘嘉颖(CryptoZR),因其领域的实践,最终凭借艺术性表述,形成一个有趣的整体。在策展人李振华的眼中,这可被看作是达达主义运动以来,人造物(现成品)概念,向更广袤的科学、经济、社群活动基于规则、挑战、互动的结果。如杜尚的工作在挑战的艺术系统,审美和固有观念下的艺术可能是什么?刘嘉颖的工作是否也依旧在提示艺术和当代的高位,艺术还有可能是什么!如她在《多多益善》、《小目标》、《十万个广告牌》、《Topbidder》等作品,借助不同的区块链协约模式,构建的多人参与金融系统和虚拟货币的交互。观念从未如此介入本数位的社会企业。如理解杜尚的创作,是如何改变人对审美和物质的理解,至今达达的兴起已过百年。刘嘉颖的创作则更加紧密的综合媒体、艺术观念的百家百人,直接作用于现在。

1_副本

▲ 刘嘉颖,《Yap721》,青铜,2021

2021年5月29日至6月13日,本次展览将于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举办。在展览前,“凤凰艺术”独家专访本次展览策展人李振华、艺术家CryptoZR(刘嘉颖)。以下是采访实录。

对话“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凤凰艺术 x 策展人李振华

2_副本

Q: 此次展览是何时计划开始的?契机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刘嘉颖(CryptoZR)?

李振华:

我和刘嘉颖大概是在2020年6月认识的,通过刘嘉颖的老师邬建安。当时就知道她在央美的研究课题和展览是区块链方向上的。如果说选择,到不如说相遇。因为都是这一方向上的,也就会在一个应有的时刻交汇。这时刻炙手可热的NFT拍卖现象,是刘嘉颖的一个线索,她的工作中包含着基于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诸多细节,也是这个展览希望能呈现的。

Q: 展览是否受到疫情的影响?线上和线下的展览方式会有什么不同?

李振华:展览和人都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线上部分的展览,或应该说线上的作品,本就是刘嘉颖创作的必须。在网络线索中流转,及其产生的大人群的交互,才是她认为作品完整的条件。这个展览特别的地方和难处,恰是基于网络作品的实体化。“媒介即讯息”,媒介的属性及其包含的意义,也最终会在人的交互中,达成认知上情感感知的部分。

3_副本

▲ 刘嘉颖,《120保卫战》,LED电子屏幕显示,2020

Q: 为什么以“一个小目标”和“cookie cookie”作为对展览的主题性归纳?

李振华: “一个小目标”本来自刘嘉颖的创作,其特别引述的社会事件中的热词现象,以及大众心理活动的状态。有很原始的力量。Cookie,是黄油小饼干的意思,在互联网技术兴起的时候,Cookie是加载于网络浏览系统的信息定位系统。很少人再去在乎Cookie的存在,而英文中Tough Cookie,也有非常幽默的小而坚毅的意思。我们在讨论这个展览的题目的时候,很自然的“一个小目标”就成了直观的,与社会线索相关的最直接的判断。英文强调的,也就是互联网兴起的技术手段细节中,不可见的协约和运作机制,以及语言本身带来的幽默感和文化逻辑。

Q: 展览主题和策展理念怎么结合到一起?与人们以往对区块链艺术的记忆相比,这次的展览是否会带来某种新观念或新启示?

李振华:策展理念本就应该是对一个特殊议题的长期研究和理解。如对区块链技术和比特币的兴趣,大概5-6年前我就已经着手这方面的知识。2018年巴塞尔举办过一次艺术技术加区块链的论坛,我也全程跟踪。如去中心化、账簿概念,挖矿、GAS的说法,算力提升和网络分布的扩张,都构成这个展览的线索。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艺术家对这个系统的判断、理解及输出。在刘嘉颖的工作中,我恰是看到了这个融合的提升,也就是我在观察中的现象,终于融会贯通。最终,视觉的呈现,让刘嘉颖的项目再次回到公众环境,从网络的运作中脱离出来,稍作停留。这是物质带给人的礼物,也是技术快速革命中的可被触摸的部分。在我研究的范围,还没有一个如刘嘉颖的存在,即是区块链技术领域的企业家,也是观念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展览能给出的新意,本就基于社会、金融底层的逻辑构架,艺术在这里本就有更广袤的参与者,很多人并非来自艺术世界。

4_副本

▲ 刘嘉颖,《一千眼》,油画,2020

Q: 在您看来,区块链艺术如何做到与观众更好的互动?这些互动是必要的吗?

李振华:区块链艺术领域迭代的结果之一NFT,不是已经和更广泛的观众互动了吗?每次技术的变革和艺术的转向,在其时代中,都可能被漠视。而在其所处时代之后,又被崇拜和追捧,如金融崇拜现象。人们相信的,和被发现的知识及其缝隙,总有一定的时间差。早在2007年V2就已经有一本关于互动的论述“不互动就死”(https://v2.nl/publishing/interact-or-die)。在今日社群媒体主导一切的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互动就是必须。而互动之于刘嘉颖的工作,可能有更深远和前瞻的意味,也更需要具体区块链的基础知识和参与经验。

Q: 您认为创作区块链艺术或NFT艺术的艺术家们,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有什么不同?

李振华:艺术是不断兼容包容的领域,如前人不能理解的东西,也就不称之为艺术。如摄影、录像、光、设计、建筑等领域,都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而非被接受为艺术的创新。那么,NFT兴起的艺术家们是艺术世界接受的艺术家吗?艺术会因为NFT的创作者们再次丰富其外延的概念。我们需要追问的是,艺术可能是什么?而不是艺术是否更好或更坏。我会接受这一媒介在艺术领域的作用,也期待这一技术手段带来变革。

Q: 您认为刘嘉颖(CryptoZR)与其它创作区块链艺术的艺术家相比,其特别之处在哪里?

李振华:刘嘉颖对区块链线索的研究深度是很多艺术家不具备的,其创造的多样性也远大于现在的NFT 现象。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期待她的展览,在这个展览中,也许能归纳出区块链技术发展迭代的线索,以及刘嘉颖艺术创作上技术媒介上的变化。刘嘉颖的创作线索也就是技术迭代的反思。

Q: 从区块链艺术到NFT艺术,您如何理解它们的意义与价值?

李振华:技术手段和艺术介入的结果。但是其统治权有着不同的范围。如底层的技术构架和概念都是基于区块链的,而其外延出来的ETH(以太坊)系统,为更加广泛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打开了道路,所以才有了NFT的可能性。而这一领域也就必然的涉及到互联网文化、游戏文化等其他领域。当然也就涉及到更大动态范围的互联网技术迭代。艺术与技术进步,其实一直也都在一起。早期的互联网艺术、后网络艺术,到今天的区块链基础下的NFT艺术,也都有年代学的线索。所以,我在这里想借用杨照先生说到的历史观,历史必然也需要去看到理解必然的可能性思维,不断追问下去。

5_副本

▲ 刘嘉颖,《私人货币ZR》,2020

Q: 在您看来 ,区块链艺术或NFT艺术的发展会是怎样的?对于中国以及中国艺术来说,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与机遇?

李振华:这是新兴互联网文化下的大趋势,其本质是去中心化的,但在不同国家和地缘关系下,有着管控范围的区别。任何时代都有属于一个时代特征的新东西,但也并不意味着历史会终结。

凤凰艺术 x 艺术家刘嘉颖

6_副本

Q: 这次展览的主题为“一个小目标”,能介绍下你这件作品吗?对于当下的艺术家来说,是否具有某种小目标?

刘嘉颖:在中国,一个小目标也就是一个亿的意思,《小目标》这件作品用了区块链的特性来创造,我修改了ERC20标准,也就是智能合约层面的艺术品,这件作品在2020年7月10日发布,这是一种被改造过的数字货币,名叫Small Goal,简称SG。最初我給几位社群内的成员空投SG,每一位获得了一亿个SG,因为SG在Uniswap(交易所)的价格是一元一个,这些朋友看到自己账户突然增加了一个亿,并在社群内展开讨论,其中有一位朋友将SG转出,就在这时,账户里的SG突然归零了。

关于这件作品的创作契机,是思考金融资产的市值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是否价格乘以数量代表了资产的真实价值?这引发我去思考不同类型资产的脆弱性。

Q:  您作品的主要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

刘嘉颖:我在2016年考入央美攻读硕士学位,在此之前我会经常有一些奇怪的灵感,我自己并不知道那些是“艺术”,在读研期间,我意识到我的那些奇怪的灵感,有可能是“艺术”。我一直在寻找我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段、媒介、方法。直到2017年底,我和我的技术团队做了《多多益善》这件实验作品,这件作品在2018年初正式发布。我意识到通过区块链技术来进行艺术创作是我擅长的领域。我的灵感来源还来自于我在区块链行业中的实践,在产品的开发讨论中以及数字货币日常交易中。

7_副本

▲ 刘嘉颖,《红与蓝定稿图》,LED电子屏幕显示,2019

Q: 和以往的展览相比较,此次展览会有什么新的体验和感受?

刘嘉颖:个展的体验和感受是全新的,第一次我在线下世界中展现我加密艺术作品的实体映射,仿佛线上和线下世界打通了一样,很有趣。

Q: 为什么说您既是一位企业家,也是一位艺术家?刘嘉颖:我在2017年开始创业,创办了ProChain基金会,在2020年底创立了TopBidder基金会,在获得“艺术家”身份之前,我是一个企业家。

8_副本

▲ 刘嘉颖,《零美元》,喷绘,2020

Q: 在当下时代,商业和技术是否是影响世界的唯一途径?艺术又处在怎样的位置?

刘嘉颖:在TopBidder这件艺术品上来讲,它保留了我需要传达的“艺术性”,同时使用激进市场与激进拍卖原理,将以太坊NFT协议进行改造,变成不可永久拥有的新资产类型“rNFT”,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技术的支撑。在拍卖过程中,我们将商业的金融属性融合到平台的特性之中,所以可以说,在当下时代,技术赋予权力,艺术作为思想,商业作为规则,这三者的因素,促成了TopBidder这件拥有自我定价机制的新型资产生成协议的“艺术品”的完成。

Q: 您最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第一次接触到区块链的?又是怎样萌生了以其作为创作方法的概念?

刘嘉颖:我最早在2011年底开始知道比特币,当时对比特币做过一些研究,直到2017年初,我和我的几位腾讯老同事一起聊到比特币,聊到区块链技术,我们决定要创立一家公司,来进入区块链领域。

其实在认为区块链可以作为我的艺术创作工具之前,我身边的几位老师,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他们尽力的让我自己更像我自己,也就是说他们会不断挖掘我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情,并且鼓励我大胆的去做尝试,他们相信我能做出来一些真正和其他艺术家完全不同的东西。其中有一位史金淞老师,他说:“嘉颖,你知道你肩膀上扛着一个冲锋枪么?你完全不需要去练习如何扔飞镖!”

Q: 您近些年创作的艺术作品,它们是否存在某种变化或延展?

刘嘉颖:从《无中生有》到《多多益善》、《SoundMoney》系列、《红与蓝》、《小目标》、《赤金美术馆》、《TopBidder》,我的作品有非常明显的系统性演化,从单件的作品,到去创造一个系统,这种系统性在《赤金美术馆》中能看到端倪,在《TopBidder》上能看到非常集中的体现,《TopBidder》试图在改变一些规则,创造一些新的价值排序,和产生一些新的关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