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旅游

誰最中國 2021-04-22 08:13

原标题:不在敦煌,就在去敦煌的路上。

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拉萨,是因为拉萨代表了一种朝圣;那么,每个人向往敦煌,或许是因为,敦煌藏着每个人的前世之梦。

想起敦煌,脑海中总会浮现一个画面:一缕飘动着的红色彩绸,在漫漫无尽的大漠之中,随风塑形。时而风姿妖娆,如飞天的仙子;时而静默微笑,如禅定的佛祖;时而如水一般的柔美,时而又如刀剑般刚毅......而,沙起沙落、绸聚绸散,却又似乎终成海市蜃楼,如露如电。

那些散落着的记忆碎片,好像是在等待着被路人捡起,拼凑成一个故事;而人,明明知其与现世无大关碍,却又冥冥注定要为其所牵动。于是,不停地失焦、对焦,时而模糊,又时而清晰,似梦非梦、似醒未醒。

敦煌,便如此长在了每个人的心上——不在敦煌,就在去敦煌的路上。

1

启程,华戎一都会。

火车经河西走廊驶向敦煌,车窗外出现荒漠戈壁之时,你便知道近了。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交汇之地,在古时,亦称沙州。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中,孕育着1400平方公里的绿洲。

2

图 | 鸣沙山月牙泉 @薛诚

然而,就是茫茫戈壁中的这一片小小绿洲,在汉唐时期,却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

由敦煌出发,向东经过河西走廊可到长安、洛阳,向西出玉门关和阳关,经过古代西域,翻过帕米尔高原,可进入中亚、西亚和南亚;经西亚,继续向西还可远抵地中海,到达南欧的古希腊、古罗马和北非的古埃及。行走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在此整顿行装,消除旅途困顿,祈祷一路平安。

3

《长安十二时辰》 | 盛唐 市集上的东西方面孔

设想,若是梦回汉唐,穿行在敦煌的市集,与你摩肩而过的,既有来自西域的胡商,亦有来自中原的汉族面孔。他们因贸易聚集在敦煌,让这里充斥着当时全天下最丰富的商品货物:有来自中原的丝绸、瓷器,西域的珠宝、香料,游牧地区的骆驼与马匹正低着头等待被交易,而他们的主人,或正在询价来自农耕地区的粮草与食物。

与繁荣的商品贸易同时发生的,还有不断融合碰撞的,来自东西方的饮食、民俗、宗教、文化……

4

图 | 粟特文“天书”

敦煌遗书中汇聚了大量国内少数民族以及西方国家民族的文字写本,如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突厥文、梵文、吐火罗文、希腊文……而在莫高窟北区还发现了西夏文、蒙古文、八思巴文、叙利亚文等,足以说明当时敦煌在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难怪,南朝萧梁史学家刘昭形容当时的敦煌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入梦,千年一瞬间。

莫高窟第259窟,北壁下层龛,由里向外数第三龛的禅定佛,至今已静静微笑了1600年。

5

图 | 259窟 禅定佛

与其相视,就仿佛呼吸瞬间静止,随后,才又慢慢舒出第一口气。

西方雕塑“求真”,其“真”在于,用解剖学、科学的原理,让雕塑无限接近人体肌肉和骨骼的走向;而敦煌的彩塑在于“传神”,所谓“神”,或更在于一种韵律、一种呼吸的节奏。能够同步观者与塑者的呼吸、与佛的呼吸、与智慧的呼吸。

而这一呼一吸间,已跨越千年。

敦煌的“神韵”,有时甚至需要突破科学的限制。

比方开凿于盛唐开元、天宝年间的130窟,窟内塑像是一尊高26米的倚坐弥勒佛,仅一个佛头就有7米,若从比例来讲,是那样不合常理。而正是这样一个不科学的比例,却让世世代代每一个站在地面之上、仰视过它的人,生出敬畏之心。所见所感,尽是佛陀世界的庄严与肃穆。

6

图 | 130窟 弥勒佛

莫高窟,就是能让每一个走近她的人,都感觉被深深震撼,不禁回首惊叹,千年之前,究竟谁是第一个凿窟的人。

关于莫高窟的初创,唐代圣历元年(698年)的《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又称圣历碑)有比较清晰的记载:

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龛侧,更即营建。伽兰之起,滥觞于二僧。复有刺史建平公、东阳王等各修 一大窟…… 

7

图 | 158窟 涅槃佛

366年,从乐僔和尚望向三危山的那一眼开始,此后连续十个世纪,僧侣、画师、商贾熙来攘往,从皇族宗亲、豪门世家,再到普通百姓,莫高窟从未间断过建窟、塑像、绘画的佛事活动,最终留下这世上绝无仅有的敦煌莫高窟——建造千年、亦留存千年。

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1个藏经洞……来自异域的宗教与中国的绘画、雕塑艺术相遇,成就了绵延千年的艺术瑰宝。这既是佛教东传的历史,也是佛教汉化的历史。

8

图 | 148窟 药师经变

传说,早在佛教东传之前,河西走廊沿线就有凿洞修行的传统,当时中原地区战乱四起、群雄争霸,河西走廊却因其地处西部偏隅而暂时躲避了纷乱,获得了短暂的平静与安宁。从中原颠簸迁徙到河西走廊的大儒们纷纷在这里扎根传道,成就了绵延千年的河西儒学。

来自敦煌的郭瑀,便是在彼时拜大儒郭荷为师,潜心攻读,精通经义。郭荷死后,郭瑀为师守孝三年,继承师业,于临松山深处开凿石窟,讲学修行。多年之后,这些石窟又被“后人扩而大之加以佛像”,即如今的马蹄寺石窟群,成为儒家与佛教两大文明交汇的见证。

9

图 | @刘晓华 马蹄寺石窟群

而这些穿越千年,如今已然斑驳的佛像与壁画,又都只在你我的一眼之间。

抵达,光照一座城。

在雅丹看过日落的人,恐怕一生都很难忘却那个画面:晚上八九点,太阳一点点西沉,大地、戈壁、土堆,金黄一寸寸退却。人站在光之前,显得那样渺小,而天地却是那样辽阔。

10

图 | @王金

敦煌,因靠近西部内陆,时区的差异,加上干旱少雨的气候、日夜的温差,使得日照尤为丰富,而当地的果实亦因此得到充分的酝酿,生出十足的甜分。

李广杏,相传因飞将军李广而得名。每年七八月份开始收获,光泽黄亮、汁甜如蜜。

吃不完的杏子就晾晒在屋顶、露台,制成杏干、杏脯,其甜亦不同于用添加剂堆砌而成的甜,而是一种清甜,不发腻。

11

图 | 敦煌 李广杏

樊锦诗在《吾心归处是敦煌》中,也曾提到敦煌的水果,提及一到西瓜丰收的季节,她就在床底下堆满西瓜,远方有客人来,因怕他们吃不惯敦煌的水(碱性大),就从床底下取出几个瓜来。瓜瓤的颜色并不鲜艳,然而甜度、水分都实实在在。

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中国人开始了解到来自西域的丰富物产,其中就包括各种各样的水果,比如西瓜、葡萄、石榴、哈密瓜……而这些物产,不仅在此后长长的历史中被越来越多的汉人熟识、喜爱,也留存在敦煌一个个的洞窟壁画之中,成为历史文化艺术的一部分。

12

图 | 323窟 张骞出使西域

敦煌的饮食习俗,可谓“汉食胡风”。

来自西域以及中亚、西亚各地的饮食习惯融入到传统的敦煌当地饮食风俗中。据不完全统计,仅敦煌遗书中出现的食物名就有60多种,其中来源于“胡食”的就很多,比如各类胡饼、炉饼、胡桃、胡枣、胡酒等等。饮食餐具、炊具,乃至饮食的习惯亦都深受“胡风”影响。

13

图 | @胡慧君 沙葱牛肉饼

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聚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一个藏经洞,有难以掩藏的敦煌之殇,然而,一个藏经洞,亦藏不住敦煌绵延万里的璀璨文明。丝绸之路,在21世纪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敦煌,它的存在,即是在谱写这一篇章最动人的前奏。

14

或许,正是这样厚重的历史,这样丰饶的过去,这样被掩埋又被揭穿的故事,让敦煌这个地方,早已远不止一个繁荣的集市、一个祈祷的所在、一个中转地。

人们启程、抵达、离开、回归,满怀好奇,又满怀信仰。

千年之后,敦煌,终成梦境,吸引着远方的人们,一次一次,向她而去。

(文字、图片来源誰最中國,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