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评论

北京青年报 2021-04-21 10:28

原标题:近年各国考古挖掘 各有各的意想不到

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遗址的最新发掘成果近日震惊世界,青铜树、黄金面具等精美文物展现了古代文明的繁荣与神秘。而这次研究团队使用的“黑科技”,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存创造了条件。在世界各地,人类远古文明留下的丰富遗存,其发掘研究背后也奥秘多多、惊喜连连。在澳大利亚西海岸,对于8500年前原住民生活遗址的水下考古,就借助了精密的遥感技术;距今2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彩绘棺材因保存完好而荣登2020年度世界考古发现榜单首位;而英国不仅将文物陈列在大英博物馆里,还推出户外散步考古,疫情期间民众在家门口的“考古”挖宝更是流行;我们的近邻日韩也挖掘出不少沉没商船上的中国文物;美国的考古学家则通过测量庞贝古城和其他考古遗址房屋的大小,用基尼系数测出贫富不均这一人类老大难的问题,自远古时代就存在。

英国

散步考古正流行  民间挖宝有惊喜

2

英国民众除草时 发现的金币

亚欧大陆孕育着丰富的历史文明,英国就是拥有历史古迹的大户。2021年3月,《国家地理》杂志的莎拉·巴雷尔盘点了英国七大最佳考古遗址,让因为疫情无法出国的一票考古粉丝很是过瘾。

莎拉认为,除了举世闻名的巨石阵,萨顿胡遗址最具观赏性。1939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经历了第一次考古活动后,遗址的发掘被迫停滞。2019年夏天,经过整修后的萨顿胡遗址终于在八十年之后开门迎客,游客可以沿着新开辟的步行路线进入墓室,跟随盎格鲁·萨克逊人的足迹,感受七世纪时他们扛着船型棺、黄金财宝和头盔埋葬国王时的状态。今年网飞上大火的电影《挖掘(The Dig)》,就是以萨顿胡遗址发掘为原型而打造的故事片。

如今,萨顿胡头盔和许多精美的文物一起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中,供游人参观。不过英国去年流行起来的散步考古之旅,让人置身于古迹中,将欣赏文物与体验周遭环境合二为一,就更妙了。

《卫报》在2019年出了一份“英国五个最佳考古步行区”指南,方便爱好者利用小假期走出家门,在了解历史的同时锻炼身体。这份指南特别贴心地给需要徒步参观的遗址划分了难易程度,并告知附近的停车场信息,方便民众拖家带口一起参与。

挑战等级是中级的,有位于马恩岛的Glen Cornaa,它邀请民众从Ballaglass Glen停车场出发,全程步行3.5英里,耗时两小时左右。在这片山峦苍翠的考古区,40%的土地都没有人烟,给想要离开都市躲清静的游人,提供了一片难得的旷野。

名为“高地城堡”的立石阵是这一带最具观赏价值的考古发现,它们被判定为新石器时代的墓地,很可能属于当地首领及其家族,但具体的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停车场出发,沿着小径一直走到秘密海湾,温和的徒步旅行可以让大家放慢脚步,用心感受这片不列颠群岛中几乎没被开发的原野。

在游程中,被称为“不稳定石”的景观也很有看头——250多万年前的冰河时代,大型冰川从苏格兰蔓延而下,这些大石头就被裹挟在冰川当中。当冰川消退,石头却被抛在后面,给马恩岛的土地留下了属于苏格兰的一块印记。

2019年时,英国报纸还帮民众制作了户外考古游览小贴士,鼓励大家走出家门。但到了2021年春天,一年多的疫情把英国老百姓给憋坏了,大家开始自发到户外进行“考古挖掘”。面对劲头十足的民众,英国政府很着急,毕竟挖掘和倒卖文物都是违法犯罪行为,政府网站赶紧公布了条文,告诉大家怎么挖、有啥不能挖。

2020年12月发布在《Advertiser Times》的一则报道,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民众挖宝热情的由来。在疫情导致的第一次封城期间,英国南部新森林地区的一户人家给自家花园除草解闷,结果拔草犁地时,价值约14000英镑的60多枚金币成功出土。专家分析,这批金币大约是在1540年左右被遗留下来的,很可能是《至尊法案》颁布后,修道院被解散时,商人或者修道院人员藏匿下来的。

类似挖到宝的事件层出不穷,让疫情期间倍感无聊的民众找到了生活的新乐子。从自家花园开始,挖宝行动逐渐向外扩散。不过,民众挖宝主要还是休闲娱乐,真的挖到宝贝仍然要上报国家,这在英国政府的规定中有着详细说明。英国数字化、文化、媒体和体育部的官方网站登出了“COVID-19期间在英国搜寻考古发现的指南”,主要就是针对拿着金属探测器的考古爱好者。指南中细则繁多,比如当民众想通过金属探测器挖宝,必须首先遵守防疫规定。同时,进入私人土地展开挖掘活动,也必须征得土地所有者的同意,并且不能是有组织的集体行为。如果挖掘地点特殊,比如选在泰晤士河边,还须进一步与伦敦港务局取得联络。

基于保护文物的考量,民众发现宝藏后要再次掩埋,并立即联络政府考古部门的联络官或大英博物馆,等待专家的进一步评估研究。网页最后附上的探测行为守则和《藏宝法》也约束着民间考古行为。

疫情催生出的民间考古人士,帮助考古学家找到了城市中有价值的宝藏。但政府的公文也明确指出,考古挖掘并非法外之地,即使是自家院子里的文物也不能据为己有。

日韩

丝路商船扬帆处  中国文物现他乡

丝绸之路对于许多国家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88年起,就致力于更好地了解古丝绸之路上丰富的历史与共同遗产,以及不同文化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在这一计划下,大韩民国博物馆最近就启动了一项有关丝绸之路的考古文物展览,将与丝路有关的各国文物进行串联,帮助大家了解千百年间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网上,大韩民国博物馆藏品以高清大图和文字解说的方式呈现,让大家在疫情期间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很多考古知识。

在藏品陈列中,龙形把手的青瓷花瓶颜色清丽,惹人注目。这个从韩国全罗南道思南郡出土的花瓶,老家其实是浙江省的龙泉窑。14世纪初,一艘从中国开往日本的商船,在韩国西南部的小岛屿锡南附近不幸沉没,商船上的3万多件货品随着船员一起葬身大海。

船上的货物多为外销的瓷器和陶器,在海底沉寂了数百年,许多至今都保存完整。展品表面坚实、轻盈的釉料,让整个花瓶看起来就如同青绿色玉石所打造的一般。考古学家认为,这种独特的颜色代表着龙泉窑顶峰时期的水平。此外,以青铜器为蓝本的精致造型,也体现了宋代皇宫所用陶瓷的优雅风格。

同期展览的还有青铜器“铜权”,它高9.3厘米,长4.5厘米,是元朝时很典型的称重器材。在铜制砝码的一侧刻有“清远”,另一侧刻着“庚申年”,考古学家由此推测,它是1320年在浙江宁波出现的。这个文物同样从全罗南道思南郡出土,但遗憾的是,资料中并没说明,铜权和瓷瓶是否来自同一艘商船。

历史上,中日之间的商贸往来十分密切,中国文物在日本时有出土。2018年,在日本福冈市辖区之一的中岛考古发掘现场,一枚距今约1900年的铜镜,从村庄两米深的地下被挖掘出来。这面在汉朝末年时由中国制造的铜镜,被归类为“弧形连结镜”,它直径11.3厘米,表面上刻着“常义子孙”字样,意思是“造福子孙后代”。

这面铜镜保存完好的程度令学者们啧啧称奇——不同于之前发现的碎片,它不仅通体保存完整,甚至还能模糊地映照出观看者的脸部轮廓。因为相对湿润的环境,阻挡了铜的氧化。京都大学中国考古学教授冈村英典说:“发现地不是坟墓,所以镜子可能被用于宗教仪式。”

根据专家分析,这面镜子的来历或许可以从历史记载中找到关键线索。《后汉书》中记载,汉光武皇帝曾经向当时的日本统治者提供由黄金制成的帝王印章,作为回报,日本王国派遣使节前往中国表示敬意,送来礼物和问候。由此看来,很可能是在这次外交活动中,使臣将汉朝精美的铜镜带回了日本。

澳大利亚

潜水考古新技术  探秘原住民故乡

3

澳大利亚水下考古区域

西澳大利亚的穆鲁朱加是世界上最大的岩石艺术圣地,作为人类曾占领此地的证据,数以百万计的岩石版画散布在如今的海岸上,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0多年前。“这说明了这个地方的重要性,”穆鲁朱加原住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彼得·杰夫莱斯说。

因为,在茫茫大海下,就是千百万年前原住民祖先生活的故乡。大约一万年前的最后一个冰河时代之后,海洋逐渐向澳大利亚大陆的内陆侵蚀,曾经供人们探索和居住的土地因洪水泛滥成灾,古老的原住民只好稳步撤退,人类祖先活动的痕迹就此被淹没在水下。

让穆鲁朱加重新焕发生机的,是2019年新发现的两个古代水下遗址。它们分别可以追溯到7000和8500年前,这是澳大利亚大陆上被发现的第一批土著文化遗址。

2021年2月,《Smithsonian》杂志的报道指出,考古学家认为,澳大利亚这两处水下遗址只是众多场所中的两个,海床上可能还有数百件文物。毕竟,澳大利亚四周有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海平面上升所埋葬,与现代墨西哥的面积大致相同。

水下的神秘世界,被科学家浪漫地称为“海洋国度”。2020年,考古搜索开始在海岸附近展开。研究人员沿着潮间带开始浮潜,分析水下的地形地貌,为考古作准备。这时高科技设备就派上了用场,卫星图像和海图填补现有地图的空白,机载激光对水下景观进行成像,声呐则捕获了海床的细微特征,这些遥感技术为科研人员下水做了有效准备。

在硬科技上场之外,传统的田野调查在这次的考古工作中至关重要。研究团队成员分头向当地的潜水员、船长和渔民,以及其他了解群岛来龙去脉的人,询问这个区域的特殊地理特征,以帮助团队确定接下来的工作步骤。

其实,团队发现石器的其中一个地点,正是在渔民通道中——这个名为“飞沫通道”的打鱼点,俗称“奇异洞”,海底有营养丰富的淡水泉水从泉眼渗出,经常吸引大量鱼类聚集。不过对考古学家来说,一个淹没的泉眼,很可能代表着一条古老的河流和人们聚集生活的痕迹,这样的发现为接下来的潜水考古工作提供了指引。声呐在海床附近大约半公里处,发现了一个凹陷,潜水员从中打捞出了石制工具。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和潜水员水下作业,在穆鲁朱加北侧的布鲁吉埃雷斯海峡附近,也陆续发现了269具石器。它们散布在凹陷的海床上,没有受到洋流的冲刷,仍保持了锋利的边缘。穆鲁朱加的水下考古实验令人振奋,它表明通过技术手段对淹没景观进行预测建模,可以将研究人员引向水下考古现场。不过水下考古工作的挑战仍然很大,比如北美西海岸的大陆架狭窄而陡峭,具有破坏性的海浪冲击出断层,让考古学家拓展水下考古地盘的雄心不得不暂时搁置,等待更新的技术手段来帮忙。

虽然从穆鲁朱加挖掘出来的文物不够精美,但它们证明了原住民和海洋的联系,考古组织也因此呼吁大家一起保护看不到的海洋国度。

古埃及

彩绘木棺吸眼球  年度榜单引关注

4

古埃及彩绘棺材

2020年12月,美国考古学会在其主办的杂志《考古》上,盘点了年度世界10大考古新发现。这本双月刊考古杂志已经拥有70多年的历史,从2006年开始,每年年底推出的盘点榜单都令人十分期待。

2020年荣登榜单首位的是埃及吉萨省塞加拉地区发现的木乃伊彩绘木棺。11月14日,埃及旅游和文物部发布公告称,吉萨省塞加拉地区出土的100多具彩绘木棺距今约2500年,是2020年度埃及最大的考古发现。9月初,研究团队就已发现13具装有木乃伊的棺材,到了10月初,数字已经上升到59。不仅如此,虽然时隔2500多年,同时出土的40多件面具、雕像以及棺材上的彩绘仍然有许多保存完好。

考古专家对其中一具木乃伊进行了X光扫描,初步检查结果显示,该木乃伊为男性,年龄在40至45岁之间,身高165至175厘米,双手交叉放在胸前。

根据埃及政府的声明,墓葬年代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712年至公元前30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古埃及被亚述人、波斯人和希腊人等外国团体占领和控制。虽然时代略显混乱,但从棺椁以及陪葬品中,我们可以窥得古埃及人的文化信仰和墓葬习俗。例如,随葬品中有许多沙比特小雕像,因为古埃及人认为,沙比特是逝者在来世的仆人。

墓葬中,密封的木棺被堆叠在一起,旁边有40尊重生之神“普塔-索卡尔-奥西里斯”的雕像,还有一座莲花神涅斐尔图姆的青铜雕像。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20个木箱,上面刻有埃及的空中之神荷鲁斯的形象。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穆斯塔法·瓦齐里认为,从木棺的装饰、材料以及木乃伊的制作手法来看,可以初步推断木棺主人是当时的高级官员或贵族阶层。当时,这种埋葬了许多家庭或团体的合葬墓很常见,这些木棺的主人可能是猫女神巴斯蒂特神庙的祭司和高级官员。

塞加拉地区是古埃及文明重镇,多位法老的金字塔和贵族墓地都位于此处,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阶梯金字塔。美国考古学会评选的2019年度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中,塞加拉地区第五王朝时期的贵族墓葬就已经榜上有名。

美国

基尼系数也上阵  贫富不均自古有

5

6

美国考古学家通过计算基尼系数来进行考古研究

精美的出土文物和各式的墓葬群在考古领域令人印象深刻,但对考古学家来说,要解答的问题却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他们也尝试通过历史遗留的痕迹,来推测特定时间和地区古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经济运行方式。

在2018年3月的《Smithsonian》杂志上,美国记者马修·沙伊尔就撰文介绍了考古学家是如何在意大利的庞贝古城等地开启了一场“财富差异考古学”的小调查。“当来自维苏威火山的最后一批火山灰于公元79年在庞贝古城尘埃落定时,这座宏伟的罗马城市中人们生活的详细肖像——从狂热的军事哨站到精巧的渡槽都得以保留。”作者对遗址的描绘引人入胜。

研究人员分析了庞贝古城以及其他可追溯到11200年前的62个考古遗址的住房,并对这些小区的财富分配进行了排名,结果发现:在远古时,人们贫富差异已经相当大了。以庞贝古城为例,富人住在跃层还带花园的大豪宅,而超过三分之一的贫穷人口则蜗居在逼仄的小房子里。

用比较房屋大小的方式来确定经济水准,在考古学界并非首创,但加入基尼系数来衡量社会经济结构则显得非常直观。研究团队通过比较遗址中的住房来计算基尼系数,数值在0和1之间浮动,0代表所有的人拥有同样的财富,1则表示一个人拥有了所有的财富。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基尼系数数值越大,这个社会的财富分配就越不平等。

研究表明,2016年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81,公元79年庞贝古城(现在的意大利)的基尼系数是0.54,而公元前1930年拉罕(现在的埃及)的这一数字则是0.68,可见贫富差距从古至今都是困扰人类社会的关键问题。研究人员认为,社会的技术水平越高,就越不平等,这也是对未来人类走向高科技的警示。

参加这项研究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考古学家迈克尔·史密斯说:“我们希望能够从整体上看待古代世界,并与当今世界建立联系。”目前史密斯和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教授提摩太·科勒两位学者根据这项以基尼系数为切入点的调查研究撰写的书籍《万年的不平等:财富差异考古学》已经问世,帮大家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认识考古发现。

(文字、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