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范迪安:透析“肉身”理论的视觉表达

著作序言

 

640_副本

▲ 血与肉的扭结:培根与英国当代艺术

透析“肉身”理论的视觉表达

这本书是范晓楠在中央美术学院做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成果,从前期的资料收集到撰写过程中的反复论证,都凝聚了她巨大的心血。课题确立的研究内容是范晓楠个人的兴趣所在,也是她在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的深化。

她的另一本著作《景观社会的图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洲绘画》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在业界产生了不小的反响,我为她感到高兴。多年来,她的学术研究重点是西方现代绘画与图像时代的关系,特别聚焦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观念在绘画中的呈现方式。在博士后期间,她的研究既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推进,也可以说是以此为基点,又深入到了另一个重要的课题:整个20世纪西方的"肉身理论"在哲学思想领域的演进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在艺术中的视觉呈现。

《血与肉的扭结:培根与英国当代艺术》在研究视野上颇有以大及小和以小观大的特点。书中选取的一个艺术家的案例:弗兰西斯·培根,和一个国家的案例:英国。以战后英国有关肉身主题的艺术创作为主线,从绘画一直梳理到当下的装置和影像,其实质的落脚点是以一个艺术家和国家的线索深入到艺术创作与整个20世纪身体哲学思潮的内部,用同代的艺术家与哲学家互相影响的具体实例,抽丝剥茧地为我们呈现了艺术与哲学思想的交融发展。

640 (1)_副本

▲ 珍妮·萨维尔《策略》三联画,1993-1994

范晓楠是一个有绘画实践背景的研究者,这一优势在她的研究和写作中得以体现。她敏锐的形象洞察力和形式感受力与对艺术家作品的深度分析环环相扣,在阐述中很好地把握了图像的意蕴、形式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的意涵,使其理论研究和文字叙述更具鲜活性,体现出切中艺术本体的独特视角。书中既有理性的对哲学思想的严谨分析,又有客观地基于艺术家作品的感性研究。翁托南·阿尔托、乔·巴塔耶、梅洛庞蒂、德里达、福柯、鲍德里亚、德勒兹等,这些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关于身体理论的研究被细致地编织在一起,与艺术家伦敦画派群体、行为艺术、极简艺术、英国青年艺术家YBA、卡普尔以及更加年轻的新一代英国青年艺术家,共同构筑起一方新颖的学术与艺术交织的景观,据此我们得以了解英国艺术对世界其他国家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关肉身主题的艺术创作在各个国家的同期发展,同时还看到对于"肉身"这一命题的关注并非英国艺术独有的现象。透过培根毕生的艺术,视线可以从个例到整体,从深度到广度,以一个独特的案例入手,构成相互关联的参照谱系,分析其他国家相同主题的艺术创作。

640 (3)_副本

▲ 安尼施·卡普尔《自我生成》,2007,法国南特美术博物馆

640 (2)_副本

▲ 安尼施·卡普尔《自我生成》,2007,法国南特美术博物馆

实际上,进入21世纪的20年,对于"肉身"的研究热潮并未退却,反而作为对抗图像时代的有力武器,更加得到哲学家和艺术家的关注,相关的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当代艺术的话题也依然将"肉身"的讨论和人类的处境、生命的本质、文化的差异等结合起来,成为"后现代"语境中的一种景观。例如2019年安尼施·卡普尔在中国的首次大展,得到了业界的极大关注,范晓楠在这本书中也着力做了介绍,尤其提到卡普尔在罗马现代艺术美术馆2016年的个展主题“重新诠释血与肉”的重要性,那是卡普尔10年来首次在意大利举行的大型展览,“重新诠释”表明在此之前卡普尔创作过许多这类作品。这次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太庙艺术馆的两个展区,分别呈现了卡普尔在不同阶段的重要创作,无论是偏向极简艺术的早期作品1985年《母亲为山》的女性身体隐喻,还是大型作品《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我的红色故乡》、《将成为奇特单细胞的截面体》等,在范晓楠此书中都是关于"肉身"主题梳理的重要案例。于此,这本书的出版,不仅能让我们对每位艺术家作品所处时代和思想背景有更深入地了解,同时引领我们抽离于对某个艺术家的喜爱,从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中重新定位和串联起不同阶段的艺术家群体,这无疑对"肉身理论"研究领域的推进,以及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均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640_副本

▲ 安东尼·米考莱芙《艺术抗议特朗普》,2016

范晓楠的第一本书的核心词是“图像”,这一本书的核心词是“肉身”,二者均是当代艺术中关注的重要议题,她用独特的视角深入详实地论证了二者在历史发展中的演进过程和理论文脉,认为“肉身”与“图像”的对抗似乎刚刚开始,伴随着现实社会的深刻变化和科技发展的态势,对“肉身”的重视与关怀还将进一步强化。

此书付梓之际,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形势依然严峻之时,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心理正承受着巨大的创伤、惊恐和焦虑。这场疫情于2020年春天猛然爆发,始料不及,成为全球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在中国,依靠国家制度、政体的坚强保障,经过举国上下同心合力和艰苦卓绝的战斗,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疫情吞噬生命、全球哀挽的情势下,在境外因疫死亡的“赤字”还在攀升之时,生命存在的价值、守护生命的观念、生命与生态的关系、人类命运的前景等问题成为人类现实面对并需要共同思考和破解的主题,以艺术的方式思考和表达也将势在必然。在大痛大悲之后沉淀的心理和多维的现实体验完全可能成为艺术的动机,续写出有关“肉身”、“生命”、“死亡”和“命运”的视觉篇章。在这个意义上,范晓楠的著作会带来阅读后的远思。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血与肉的扭结

培根与英国当代艺术

图书介绍

本书将战后英国艺术的研究定位在20世纪“肉身转向”的哲学背景中,通过两条研究主线贯穿全文展开论述:其一,以培根为主线,结合血与肉的主题,梳理战后英国不同时期代表性艺术家案例,通过对作品形式和观念的分析,形成清晰的脉络谱系;其二,以20世纪的哲学思想为主线,通过对与培根同期的哲学家翁托南·阿尔托、梅洛-庞蒂和乔治·巴塔耶等思想的研究,结合作品展开论述,并在本书最后章节中通过引述后现代哲学家的思想观点进行回应,建构起整个20世纪哲学思想中“肉身”概念的脉络体系及其与艺术家作品间的深刻关联。

本书的研究具有三方面的意义:其一,可以视为对培根个案研究的一种独特的解读视角;其二,本书将战后英国艺术的研究定位在20世纪“肉身转向”的哲学背景中,不失为研究战后英国艺术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其三,20世纪下半叶以来,身体艺术在当代艺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身体问题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与理论批评的重要议题,本文对战后英国艺术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些哲学思想的脉络关联提供一个绝佳的范本。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