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舞台 >舞蹈

新民晚报 作者:朱渊,华心怡2021-03-15 14:15

原标题:穿越历史感受“博物馆奇妙夜”

唐朝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南宋梁楷的《李白行吟图》,还有此前早已“火”出圈的《唐乐宫图》,当珍藏于博物馆中的古老画卷被徐徐展开在舞台时,图中的汉唐美人也在超现代的灯光中缓缓走来……近日,作为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青年孵化平台委约作品,编导田湉“俑”系列之舞蹈剧场《俑Ⅲ》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上演。

舞台上,静态的美人图活了起来,憨态可掬的唐俑让人仿佛穿越到历史图景之中;舞台下,有特地穿着汉服前来观剧的小姐姐在海报前拍照留念,兴奋地和小伙伴分享:“这才叫‘博物馆奇妙夜’吧!”

两极相通

《俑Ⅲ》以古画意象为主体、各段落独立成章,由《簪花》《唐乐宫图》《胡服美人图》《蹲蹲舞我》《塞外》《穿深衣的贵族》《小踏歌》《行吟图》八支舞蹈组成。它延续了中国古代舞俑的意象主题,是对历史中身体姿态的重访。有别于单纯“复刻”或还原,《俑Ⅲ》从编舞到灯光乃至服化都透着未来感。《簪花》中的道具花用PVC(聚氯乙烯)制作,材料中添加了荧光粉,而花蕊处装置了灯珠,通过光线的反射映照打造“赛博朋克”的科技感。田湉认为,“做旧”与“时尚”两极相通,而未来恰恰要从历史中去寻找,自深厚的文化积淀中生长:“修长筒裙筒袖、高翘翻卷的鞋头造型,这些以现代的眼光看很是时尚的设计,恰恰都是古画中原有的。”

70314_p2

艺术瑰宝

《俑Ⅲ》中的《小踏歌》是田湉特别为致敬恩师孙颖而作,根据老师的获奖作品《踏歌》改编,加入自己的美学理念。尤为特别的是,出演这个段落的并非专业舞者,而是来自复旦大学的一群热爱汉唐文化的学生。复旦大学学生舞蹈团团长储贝颖是18级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在她看来:“中国传统舞蹈就是一张优秀的中国文化外交名片,汉唐古典舞是中国特有的舞蹈艺术瑰宝,我们希望更多人通过舞蹈看到中国文化的内涵。”在她看来,人们可以通过历史文献、考古遗址去了解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却很难完全复刻表达,空缺的部分也许可以依靠舞蹈及自身的想象力等去弥补。而正在攻读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的黄顶顶则表示:“在舞蹈中,我们不只是寻根,更将视野投向未来,将我们对汉唐时代气象万千的想象注入舞中,将影响力传播到世界。”

不断出圈

事实上,带着汉唐文化记忆的创作正不断“出圈”。一个月前,河南春晚上的舞蹈《唐宫夜宴》被刷屏;数日前,一部名为《一声宫乐入茶来》的宫廷微剧视频又在网络上悄然走红。前者还原了《唐乐宫图》中的生活场景,后者自唐代名画《宫乐图》中汲取创意,展现出宫苑女子品茗听乐之乐。

汉唐文化掀起的热潮不仅在荧屏上、网络上,也在日常的生活中。现如今,不仅有穿着汉服的女孩去故宫赏花,也有盘着发髻的男生出现在徐家汇商圈,年轻人将对传统文化的爱带入生活中,不再被视作“奇装异服”或是心血来潮的“cosplay”,而是当下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全新态度,而这种态度也反过来影响了更多人,让他们重新看待和审视“传统文化活起来”这一命题。

延伸阅读:当古代美人“活”起来

“古人们”,一次又一次在新世界里出圈,前有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今有“俑”系列之舞蹈剧场《俑Ⅲ》。汉唐的小姐姐们,还有代替人殉的人像唐俑,款款走来,翩翩起舞,惹得我们啧啧称奇。

当真,只因远古的距离产生美?

看古装剧,常有的评价是:服装化妆道具很了得,剧情内涵有些扯。可见,任何流传的作品,其成立,其风行,归根结底还在其“内心”,视觉的呈现,内容的架构,回味的思考,饱满的故事与情绪,才够得上走心之作。而制作动足了脑筋,用足了功夫,观众才会买账。

70314_p1

舞蹈演出,叫好又叫座,更不容易。一定的专业性,屏蔽了一些人。《唐宫夜宴》以夜宴的乐师们为主角,展现了唐朝少女从准备、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演员眼角两道月牙形的妆容,再现了风靡唐代的女性妆容“斜红”。她们嬉戏,她们扑蝶,她们巧笑倩兮……在美轮美奂的舞台上,在5G+AR技术的加持下,艺术的叙述不再晦涩,而是直抵人心。《俑Ⅲ》带来的震撼,自然是基于我们对历史的好奇张望,也是源于其现代语言的深化解读。编舞充满现代感,灯光带着未来感,而道具中新元素材料的运用也添了一份科技感。正是这种过去与未来的连接,让这些“老古董”的形象活了起来,成为更贴近现代人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的“爆款”作品。

不曾经历,只可远观,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心怀敬畏,也总想找机会接近抚触。归根结底,文化的传承是人的传承,只有现代人欣赏,现代人关注,现代人尝试,传统文化才有可能绵延不绝地传说不止。舞台上,《俑Ⅲ》中《小踏歌》由普通学生演绎,正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好礼赞。贯古通今,中国文化与科技的浪漫融合,这是艺术的打动人心,也是艺术的理所担当。

(文字、图片来源于新民晚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