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旅游

中国新闻网 作者:上官云2021-03-08 09:40

原标题:古人赏花有多浪漫?燃香、抚琴,收集落花当坐垫

“三月初三花正开,闲同亲旧上春台。”进入三月份,随着各种攻略的流传,赏花正在成为春天最有趣的打开方式之一。

不止现代人喜欢赏花,对美的欣赏,古今皆同。在古人眼中,赏花是一项浪漫美好的活动,别有风雅之趣,在方式、时间、地点都有讲究。

“出门俱是看花人”

古代的娱乐活动不多,赏花没啥门槛,又能亲近大自然,顺理成章成为一项受众广泛的审美活动。有多热闹呢?从流传下来的诗文中也能一睹其貌。

1

资料图:赏花资料图。游客踏青出游。 李骁 摄

唐代诗人杨巨源在《城东早春》中写道:“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足可见当年赏花的盛况。

到宋朝时,赏花消遣之风已经弥漫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环境的美化、居室的布置,以至宴饮的餐设、衣饰的佩戴,都离不开鲜花的点缀。

赏花风俗兴盛,古代还有个比较特别的节日“花朝节”,相传是为了纪念百花的生日。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女孩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叫做“赏红”。

看颜值,也看内涵

古人对花的欣赏,几乎是全方位的,看颜值,也看内涵。

比如,看重其姿态造型,认为花之美在乎“色”,亦在乎“香”,二者缺一不可。春有梅香,夏有荷香,秋有桂香,冬有瑞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写的是桂花沁人心脾的香气。

根据花的香气、花姿等多方面的特点,人们也会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日积月累,花之韵味也成了大家欣赏的重点之一。

2

资料图:眉山市东坡区桃花林中展示汉服的爱好者。 刘忠俊 摄

有一些关于花的说法,如今人们已经很熟悉:梅标清骨,菊傲严霜;水仙则是冰肌玉骨,兰花具有高洁之韵,是典雅的象征,经常被用来比喻君子。

不得不提的,还有牡丹。它很早便成为观赏名花,后来因为花姿雍容华贵,更有“国色天香”之誉。刘禹锡写过一首诗,其中便提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花的多种打开方式

“花开有序,风不误信。”古代,赏花有时令之别,不同月份看不同的花,还有专门的“花历”可查。按大致的对应关系来看,“入春为梅,为海棠;夏为牡丹,为芍药,为石榴。”

更详细的赏花时令指导,明代屠本畯编的《瓶史月表》中亦有所体现。比如阴历三月“花盟主:牡丹、滇茶、兰花、碧桃;花客卿:川鹃、梨花、木香、紫荆。”

古人之所以讲究看花的时间,是因为同一种花卉在不同的时间段欣赏,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瓶史·清赏》中便说:“寒花宜初雪,宜雪霁,宜新月,宜暖房。”

梅花往往与雪相配。在《红楼梦》里,也有很多处对赏花场景的描写:白雪飘落的时候,宝玉踏雪寻梅,之后,人们赏梅、咏梅花,完全是一场属于冬季的时髦聚会。

就赏花地点而言,不一定要去热门打卡地,也可以去乡间小路走走,乡村篱落之间桃花掩映,别有韵味。清代文学家李渔便给出了建议:“欲看桃花者,必策蹇郊行,听其所至。”

收集落花为坐垫 对花抚琴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不光是李渔,古代文人赏花,确实讲究更多。传说南唐巨宦韩熙载喜欢插花燃香,觉得对花焚香,气味相和妙不可言。

3

资料图:游客正在婺源篁岭赏花,并拍照留念。 金洁 摄

在宋朝,文人雅士们赏花多了些“小资”的味道,讲究对花抚琴,叫做“琴赏”。据记载,茉莉等花颜色雅致、值得品评。所以,可配以七弦、阮咸等乐器,一边听乐曲,一边观花。

赏花的方式可以很浪漫。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朝学士许慎选很有生活意趣,几乎每年春天都会在花园里摆上一桌宴席,邀请亲朋好友观景。

宴席上一般不设座位,他叫仆人收集掉落的花瓣,铺在地上,客人来了以后,就可以坐在这些花瓣铺成的厚垫子上。

袁宏道曾在文中记录下游春的经历,他和朋友出游,“少倦,卧地上饮”,于是便计算飘落脸上的花瓣数,多的人饮酒一杯,少的歌唱一曲。

燃香也好,抚琴也罢,赏花从古至今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亦可亲近自然,借花言事、咏花抒怀,为生活入无穷的魅力和丰富的趣味。

(文字、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