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 作者:高素娜2021-03-02 10:06
原标题:共享审美的文化厅堂
审美教育一直是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引导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美术馆公教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越来越多的公教活动成为美术馆吸引公众的亮丽名片。一方面,美术馆界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并对公共教育的内容、模式、参与人群、实际效果等进行拓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各馆普遍组建了公共教育发展的专业团队,并根据自身条件因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努力将简单、碎片化的公教变为系统化、专题化、连续化、科学化的艺术学习。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美术馆、流动美术馆,实施“互联网+公共教育”的多元发展模式,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
从服务专业人群 向服务大众转变
“2021年‘七一’前后,中华艺术宫将依托建党百年美术大展,举办夜游艺术宫的特色服务,重点策划音乐与美术互相交融的大型跨界艺术展演,参展青年艺术家也将应邀开展‘同心协力’惠民支教活动;文教结合项目将持续推进‘走进艺术宫’馆校联动美术馆课程化教育,重点开展长三角地区中职美术教育学术研讨、教师培训、多地联动、课程标准建设等工作;‘上海美术大课堂’将升级为艺术服务综合体,结合全年展览,邀请相关专家、策展人、艺术家等,为美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员举办专题艺术讲座及艺术沙龙,‘艺术体验课’‘艺术宫四季品剧’‘艺文会’静等你来……”日前,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向外公布其2021年度重要公教活动,丰富多彩的公教内容让观众翘首以待。
▲中国美术馆“为新时代人物塑像:2020年教师节专场”雕塑工作坊活动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现场指导雕塑创作。
中华艺术宫的公共教育是上海众多美术馆进行立体式、多样化教育活动的一个缩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徐汇艺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等,均从自身经验出发以多种方式向公众普惠艺术和生活美学,从艺术讲座到非遗、茶道、戏曲、文学的欣赏和普及,呈现不拘一格、包罗万象、多维度的公教活动,生动演绎了美术馆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的生动实例。其中,“中华艺术宫之约”、徐汇艺术馆“美育卡”等更是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共教育品牌。“公共教育是促进美术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独立策展人王南溟看来,认真思考怎样的展览和公共教育才能赢得更多市民已成为美术馆管理者的日常,“很多时候是公众在推动美术馆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美术馆的办馆理念逐渐从展览馆向博物馆转变、从服务专业人群向服务社会大众转变,公共教育也成为美术馆的核心使命。艺术导览、学术讲座、艺术沙龙、艺术工作坊……越来越多样化、接地气的公教活动成为公众接近艺术、增长知识、提高审美水平的重要渠道。“美术馆不仅是一个观看展览的地方,而且应该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高雅体验场所,是城市文化创意的孵化器,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与过去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不同,今天的美术馆需要营造一种高雅文化氛围,要更加深入地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休闲娱乐也纳入美术馆的公共服务范畴中。”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介绍,通过四方沙龙讲座、文化义工队服务、艺术通识分享等公教品牌,关山月美术馆不仅满足了市民对不同层次的美好生活和高品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而且让逛美术馆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习惯,加大了美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力度,真正实现了美术馆的社会功能。
“请进来”“走出去” 提升美术文化传播力
近年来,中国美术馆界的公共教育逐步呈现出专业化、系统化、立体化和创新化趋势,形成了导赏、讲座、教学、工作坊、沙龙、虚拟展厅、美术馆之夜、教学展览、特殊群体服务、跨界夏令营等多种公共教育形式,他们面向不同受众群体开展不同内容的公教模式,打造出数十个享有社会美誉度的公共教育品牌,并且创新、研发了各种教师资源手册、亲子观展手册等艺术教育材料,这些举措得到了各界的高度赞誉。
▲深圳市天健小学小小讲解员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厅中为现场观众讲解画作。
作为扩展美术馆公教深度与宽度的重要举措,“请进来”和“走出去”被广泛应用。将艺术家、专家、观众请进来,这既调动了艺术家、专家的积极性,又为观众提供了贴近美术、参与美术以及直接和艺术家、专家沟通的机会,拓展出一系列新颖的公共教育内容和形式。“为新时代人物塑像”是中国美术馆的公教品牌,近年来已为29位英雄劳模塑像。这一有创新、有“温度”的公教活动,也使观众在看雕塑、做雕塑、议雕塑的过程中,和创作者一起享受到了雕塑艺术之美。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每年举办近百场公教活动,并以“展览辅助”“自主策划”的双线模式开展,逐步形成了“诗歌来到美术馆”“美术馆众议院”“上海制造”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而美术馆的艺术讲座则大多邀请与展览主题相关的艺术家、策展人或评论家开展,内容相对专业,需要受众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如中国美术馆的“大师讲大美”“中国美术馆艺术讲堂”,何香凝美术馆的“人文之声——何香凝美术馆系列学术讲座”,关山月美术馆的“四方沙龙”系列学术讲座等,均邀请不同领域、不同门类的学者发表见解,这种开放性也保证了讲座的趣味性和生命力。
崇尚人文关怀,推出针对特殊人群的专场活动也是公共教育的一大特色。“用艺术点亮星星的孩子”是武汉美术馆自2014年4月开启的一项长期关爱自闭症儿童的爱心公益活动。美术馆聘请专业老师为孩子们定制绘画、音乐、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课程,挖掘孩子们的才艺,疏导他们的情感,培养其自信,帮助孩子们走出孤独。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也对一些特定人群、特殊儿童提供专场活动,这不仅拓宽了美术馆公共教育的道路,而且让社会更加关注特殊人群,传递正能量。
除了“请进来”, 全国各地的美术馆也积极探索从馆内空间“走出去”,在社区、校园、企业、农村等更加宽广的社会空间中施展身手,突破了举办地局限于美术馆的单一模式,拓展出许多好的做法, 形成了不少新的经验。
借用数字化实现多样化
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如何优化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一直是业界探讨的重要课题。
在世界范围内,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资源的跨学科整合已渐成趋势,而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中跨界合作也越来越多地被广泛采用。公共教育的跨界融合包含多种不同形态,如涉足不同艺术形式,创造新的公教内容;牵手其他非艺术机构,开发公教的新形式;邀请不同艺术形态的艺术家及其他行业领军人物,将艺术、科学、经济摩擦出新的精彩。中国美术馆的“跨界体验夏令营”活动,便是将美术、舞蹈、戏剧、戏曲、音乐、文学、诗歌实验性地融入公共教育之中,让观众接触多种艺术形式,更好地理解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通感。
美术馆公教在内容和模式上的创新探索,还包括综合运用专业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提升课程的质量和互动性;加强与学校、艺术机构互动,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确保更多团体自愿参与到美术馆公共教育事业中来。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美术馆也不断开创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公共教育新模式。尤其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使得美术馆界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和不同的挑战:在限流参观的要求下,如何拓宽展览的固有概念,将其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给公众?如何利用新的媒介手段让公众“体验”艺术作品?如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并以此搭建起公众交流的渠道?在各项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维持既有项目的饱满和丰富?面对这些挑战,一方面要求博物馆、美术馆机构与从业人员迅速做出反应并付诸行动,运用线上模式,从实体展览的“VR呈现”“直播导览”,到“线上策展”“云端讲座”“藏品赏析”“艺术家创作谈”,再到新媒体、短视频的宣传推广等,吸引更多人群参与其中;另一方面,美术馆也更加注重线下展览的展陈设计、展览手册和公共教育的多样性,更加关注观众的互动参与和沉浸式体验。
▲2019年12月10日,“中国美术馆之夜”的“中国古典诗词与书画——廖昌永中国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廖昌永与天使童声合唱团演唱《我和我的祖国》。
挑战意味着美术馆公教事业进入深层变革的迫切。“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江苏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门来说影响非常大,疫情的出现完全打乱了原本的活动计划,后续开展的活动也会有诸多人员安全方面的限制要考虑。但恰恰是这种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转变,也不可逆转地将未来公共教育带入了更加多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江苏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高木说,2021年他们将继续转变思路,开发在线公教品牌,通过《大家说画》等优质内容,让艺术爱好者在家也能欣赏到名家的美育视频。
关山月美术馆推广教育部主任周怡也表示,始自2005年的“四方沙龙”已走过15个年头,他们希望沙龙能够通过更丰富的新形式、新面貌,运用更多新的传播形式和手段,利用自媒体、直播等各种线上线下平台,实现美术馆公教的多样化和覆盖人群的多样性,吸引更多观众。“我们将不再单纯依托展览,而是要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扩大公教活动的影响力,使教育活动更加系统化、常态化。同时,进一步与学校合作开发美育课程,与关爱基金合作开展艺术助学活动,开发因地制宜的艺术教材和乡村特色美育课程,借助互联网开展‘艺术助学讲堂’,激发乡村美术教师的内生驱动力,鼓励乡村教师将培训的成果用于日常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视野。”周怡说。
呼唤基础性的服务研究
当前,我国各地各级美术馆仍然存在不平衡的发展状态,美术馆的现实情况和实际困难也不尽相同。公共教育活动的浮泛化、缺乏成熟模式、辐射区域有限、教育对象低龄化、缺乏理论总结等问题,在各地美术馆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大多依托展览而开展,但由于展览的展期通常较短,公共教育也只能随之不停地转换主题和形式。由于教学内容、教学主题、教育对象的不断变换, 组织、协调、沟通等各种工作也要随之变化, 这往往使得公教人员应接不暇,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持续性与系统化研究, 使美术馆教育停留在浮泛的表层, 缺乏深度, 因而无法形成一个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同时,当前各级美术馆虽然都在积极研究公共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但许多仍处于表面活动水平,部分美术馆的主要公教人员甚至仍未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和理论培训。因此,加强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只有开发符合国情的教育理论和专业人才技能培训,才能让美术馆的公教实践得到质的发展。
除此之外,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受众主体仍为少年儿童和在校大学生,这充分显示出美术馆公教关注人群的广泛度有待提高,尤其针对老年人群体、教育程度较低人群、外来务工人群的关注更是不够。教育对象年龄特征所呈现出的特点不仅反映出了目前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初步教学成效, 同时也提示美术馆教育人员需要多关注审美教育的平衡发展。
▲“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展览在希腊举办时,希腊中学生参与北京画院美术馆策划的公共教育活动。
中央美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任蕊在公教岗位已工作10余年,经历了美术馆公共教育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从少年儿童到社会各类人群的重要阶段。在她看来,美术馆界总体的公共教育活动较以往要完善、深入得多,对观众的研究也很成熟,但仍存在重活动轻研究、轻思考的现实。“我们现在非常重视活动新的切入点和创新点,对未来的研究也做了很多尝试,但我们最基础性的服务研究却并不一定完善。”任蕊说,面对展览如何做好最本质的工作,如何从公共教育的角度深入研究、诠释展览并重新整合后推送给观众,是美术馆必须思考的。
(文字、图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