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资讯

中国美术报 2021-02-08 15:57

原标题:古人如何过冬天|唐·耳衣

立春后,北京的气温迅速回升,还没过年,就已有和煦的春风吹在脸上,让人瞬间忘记不久前还寒风瑟瑟的日子,我们是怎么度过的。在没有暖宝宝和秋裤的古代,古人有哪些御寒“神器”呢?

1 (1)

西安美术学院博物馆藏的男装女俑和女立俑

“耳衣”后称“暖耳”,是耳部取暖的用具,直至今日还能看到它的身影。对“耳衣”论述多见于服饰史的著作中,比较著名的是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中对明代百官佩戴的“暖耳”所做的考证。

对于“耳衣”的记载最早见于《才调集》中唐人李廓的《送振武将军》,后代文献对“耳衣” 的解释皆源于此。《送振武将军》诗云:“叶叶归边骑,风头万里干。金装腰带重,铁缝耳衣寒。芦酒烧蓬暖,霜鸿捻箭看。黄河古戍道,秋雪白漫漫。”其中“铁”字文中夹注又作“锦”,但原诗究竟作“铁”,还是作 “锦”,已无从考证,但从后代文献大多使用“锦缝耳衣寒”的说法。此处的“铁耳衣”也许是为了突出将军的勇猛和征战的艰辛而故意夸张的修辞手法,若真是铁制,恐怕也难以达到保暖的效果。

1 (1)

金乡县主墓出土的男装女俑和女立俑

1 (2)

西安南郊唐墓M31出土的胡人俑

耳衣流行于唐代,在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的两件女立俑、2002年西安市南郊陕西师范大学郭杜校区在建设中出土的三彩胡人俑、2004年陕西省富平县发掘了唐嗣虢王李邕墓北壁六扇屏风冬装侍女,以及西安美术学院博物馆藏的两件陶俑身上都佩戴了耳衣。

1 (3)

金乡县主墓出土的男装女俑(局部)、西安美术学院博物馆藏男装女俑(局部)和西安南郊唐墓M31出土的胡人俑(局部)

耳衣的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耳衣体量较大,在双耳有耳罩,可以将耳朵完全覆盖,系带较粗,并通过延伸出的系带固定在下颌处。皆见于男装女俑或胡人俑中,带有男性服饰的色彩。

1 (4)

金乡县主墓出土的女立俑局部和西安美术学院博物馆藏女立俑局部

或许是为了方便发髻的展现,或是被耳边的发髻遮挡,第二种耳衣造型简略,仅在双耳至下颌处用两条系带,且皆见于陶俑、壁画中的女性形象。

1 (5)

李邕墓壁画仕女图局部

第三种耳衣制作较为精致,造型与第一种较为相似,但两侧各附有一条皮毛,双耳至下颌处的系带也较为纤细,更能展现出其女性化的一面,造型较为美观,也更富有装饰性,此种仅在李邕墓壁画出土的仕女形象中发现。

1 (2)_副本

诺音乌拉6号墓出土的胡帽

因耳衣的出现经常会与胡服、胡帽进行搭配,有研究推测,耳衣或许与“胡人”有一定的联系。《新唐书·五行志》中记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同卷又载:“太尉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谓之‘赵公浑脱’。”可见胡帽在唐代社会中是较为流行的。所谓胡帽,最典型的即为尖顶帽,唐代的壁画和陶俑中,常能够看到这种帽子的形象,其中就有一类带护耳的尖顶帽。

1 (3)

韦顼墓石椁线刻侍女

韦顼墓石椁线刻有一幅带尖顶帽的侍女像,尖顶帽两侧的护耳上翻,并且绣有草叶纹装饰。

1 (4)

莫高窟159窟东壁壁画吐蕃赞普的侍从

敦煌壁画中也有类似的图像,莫高窟159窟《维摩经变》中吐蕃赞普的侍从也戴有一顶有护耳的尖顶帽,但其护耳下翻,将发髻包裹在帽内,令胡帽更具有装饰效果。

在唐代社会中,妇女着男装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一种社会风尚。女子扮男装时,男性服饰更能勾勒出女性身体柔美的曲线,体现女性英姿勃发的一面。“耳衣”除了作为男子的御寒装束之外,还是符合当时盛行的“男友风”着装的新颖、时尚的潮流装饰。

(文字、图片来源于中国美术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