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评论

中国公共艺术网 2020-12-24 13:48

原标题: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发展

城市地铁作为现代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口密度最大、流动性最强及利用率最高的公共空间之一。目前全球约有120多个城市建有地铁,我国地铁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却发展速度惊人。从1965年北京地铁首开先河之后,全国各地大型城市都大力发展建设地铁工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地铁最多、速度最快、里程最长的国家,全面进入了地铁时代。地铁交通不仅作为一个国家和城市发达的象征,而且把人们的生活空间扩展到地下,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也势必带动公共艺术(Public Art)延伸至地铁空间,成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方式。我国地铁公共艺术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在北京地铁内实践公共艺术。2010年后,上海地铁以“世博会”为契机,将“海纳百川”作为设计主题,将上海大都会的海派文化特征揉入地铁空间的改造之中,使公共艺术成为地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公共艺术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此后,壁画、浮雕等公共艺术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地铁空间的设计表现中。

1

一、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定位

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涉及雕塑、壁画、壁饰、整体空间造型等多种方式,使穿梭于地铁空间中的乘客能够在短暂的旅途中得到愉悦的视觉艺术体验、感受艺术氛围,甚至在乘坐地铁时可参与互动。此外,公共艺术对于提高地铁空间整体环境质量,增加公众场所的氛围,优化城市形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反映

每个国家和城市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地铁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及魅力,因而地铁公共艺术设计需要承载这座城市包含的历史文化。以城市特殊的历史故事、人文风情、文化内容为主题,是地铁设计呈现地域特征的第一着眼点。如北京的地铁公共艺术从其历史文化特征入手,赋予其时代的含义。地铁建国门站的《中国天文史》《四大发明》、西直门站的《燕山长城》《大江东流去》、东四十条站《走向世界》《华夏雄风》等,都以大型壁画形式突出我国地域文脉的延续。哈尔滨地铁车站为展现了城市建筑所受欧式建筑的影响,及自身悠久的金、元历史文化,在地铁空间的装饰纹样和灯饰等方面充分考虑与城市建筑风格和文化相融合的艺术元素。如地铁烟厂站以浮雕《铁血抗战》再现东北军抗战的历史事件;龙江街站的浮雕《宗教的历史》呈现哈尔滨宗教的分类、发展与教堂风格;铁路局站的壁画《城市的起点》描绘哈尔滨因中东铁路而兴起和发展的历史,选用与哈尔滨铁路关联的旧影照片,提升了地铁空间的历史韵味。哈尔滨地铁站利用现代艺术材料和城市历史元素相结合进行一站一景的空间设计,使地铁成为城市文化的代言者,有助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

此外,地铁空间设计者应结合本地的风土民俗、城市面貌、自然环境等情况,塑造城市的地域文化符号。在此方面,北京新建的地铁线最具有代表性,设计者打破传统设计思维,以“空间艺术化”的思维模式将地铁站作为地上空间的延伸。如以水立方为主题的奥林匹克公园站、白色森林主题的森林公园站等,都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和主题特征;上海地铁以网络线路密集交错各个区域作为公共艺术装饰呈现,用不同的色彩区别于不同的地铁线路,利用现代艺术材料和高科技手段,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地铁公共艺术;南京地铁宣武门站的《水月玄武》用堆漆磨显的表现形式,将传统的视觉元素与现代的构成技术有机融合;哈尔滨教化站以壁画《深空梦想》为题表现哈尔滨在航天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等。公共艺术摆脱了传统单一的方式,采用形式丰富、风格多变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特征,并与城市人文形象相融合,将地铁空间塑造为城市生命力与感染力的展示平台。

2

(二)人文关怀与空间氛围的融合

公共艺术涉及美学、社会学、建筑学、传播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因而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城市媒介的重要载体,要兼顾人们的视觉、心理、身体、精神等方面的需要,与时代主流及人们的审美需求相结合,体现大多数人的审美倾向。当人们进入地铁时,封闭的空间使人的视觉压抑受限,公共艺术通过色彩、题材、材质等方面来优化人们的视觉感受,不仅能缓解地下空间带来的压抑感,又能打破人在地铁中的紧张不适,使出行变得愉快有趣。由于地铁空间中的公众艺术审美是在乘客穿行流动中进行的,适当设置艺术窗可使乘客驻足欣赏,艺术化的座椅让疲惫的乘客候车小憩闲适之时,还能赏阅富有审美趣味的艺术作品,达到人与艺术氛围的和谐共存。

此外,地铁作为公共艺术的天然场所,其空间具有限制性和独特性,公众的人文关怀亦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巴黎卢浮宫地铁站装扮得如同艺术馆、博物馆一样,有的地铁站为旅途疲劳的人们提供按摩和茶饮服务等。武汉地铁二号线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受众,全线21座车站中有6个车站采用个性化装修,站内设置乘客导向标示,设有艺术墙、雕塑、儿童画等不同内容的设计。此外,公用电话、自动借书机、饮水机、急救箱、担架、轮椅、母婴室、银行服务、直达电梯、盲文盲道、残疾人卫生间等一系列人性化设施,实现了便民服务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二、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策略

4

地铁公共艺术是城市地铁整体建设中重要项目之一,它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要实现地铁公共艺术和谐发展,从功能地铁转向文化地铁,是一项庞大的合作工程。当前我国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尚处于摸索阶段。相较于国外较为发达的公共艺术,我国很多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还存在很大差距和问题,如对地铁公共艺术整体系统不够重视,不能很好地传递表达文化特色;艺术作品设计千篇一律;艺术设计主题不明确,缺少鲜明的艺术特色等。在未来的地铁建设中,公共艺术需考虑与整体城市协调发展,将打造具有创新性、独特性的城市符号作为重点目标,提升表现形式,改进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不足。

当前,我国各地的地铁建设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如哈尔滨市的地铁正在拓展建设之中,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依附和从属于整体的地铁工程建设项目之中,公共艺术形式设计以及规划就显得非常重要。借鉴国际上一些地铁公共艺术的成熟经验,引入壁画、浮雕、雕塑、景观、装置艺术的公共设施,为最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浮雕、壁画在地铁空间,可呈现浩瀚的时间演绎和文化历程,展现宏大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貌,同时,其在叙事、情景等方面的刻画、描写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从制作工序、工程以及成本和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地铁的设计者在对城市地域文化、历史背景、地方特色等方面进行考察和调研的同时,应对公共艺术的设计进行综合规划、同步开展。

公共艺术的设置除了利用墙壁,还可在空间中的各种界面,如上下站台设置小型雕塑,在扶梯和柱子空间创作不同的艺术作品,点缀地铁空间。很多地铁站采用商业性广告,笔者认为应适当减少和控制数量,让位于公共艺术作品来装饰空间,让更多宣传城市文化和形象的公共艺术作品取代商业广告宣传。此外,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为特殊人群设置的人性化设施是公共艺术拓展的方向。

结语

地铁公共艺术应注重协调统筹,统一规划,从而提升地铁空间的品质,将“功能”地铁转向到“人文艺术”地铁。这不仅能吸引人们乐于乘坐地铁,满足人们视觉需要,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施以精神文化层面的引导,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文字来源中国公共艺术网,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