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 2020-12-14 08:00
原标题:王萌:从“美术馆策展”行为的生产性到“文化发生场”
在艺术世界运行的当下环境中,随着实践的积累和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美术馆学越发成为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21世纪全球转型和中国艺术的“在地化”不断展开的新语境中,如何寻找艺术创作、展览策划及其与公共领域更为有效的联系,离不开策展和策展理论在其中的某种“转化”作用。理解和认识这种“策展转化”的关键作用已经成为新的美术馆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在此,需要在学理层面进一步厘清美术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透析“策展行为”的生产性作用,从而在价值生产与关键链接的内在逻辑中把握美术馆策展的文化功能和基本规律。如果放眼全球的美术馆世界已经发生的经典案例,在美术馆研究、策展理论和艺术现象的生产之间,存在着一种可称之为“文化发生场”的新理念,对于开启美术馆学研究的新框架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启示。
美术馆研究与美术馆实践
在美术馆学的语境中,随着理论的框架和方法论层面的推进,伴随实践领域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美术馆学”很难解释今天正在发生的美术馆现象、策展行为和艺术世界的内在关联性,这也促使了新的美术馆学朝向更为富有启迪和现实意义的框架延伸和突破。正如博物馆学家们在展望本领域发展趋势时所说的那样,“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当今的博物馆,那么这个词只能是‘多样性’”,然而如何理解这种“多样性”至今仍有待于更清晰的阐释。
实践层面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个变化随处可见的现实中,扩展的现实让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发生着奇妙的互动,这体现在美术类的博物馆世界中,形成了一个在实践中很普遍但在理论解释中还尚未达到足够认识的问题起点,这对理解美术馆在艺术世界中的作用以及策展在美术馆的机构系统中的某种关键链接与价值生产,产生着认识论层面的基础性作用。
作为一个广泛共识,当今的“博物馆不仅展出人们公认的艺术大师的作品,也致力于发现、赞助和诠释新的天才设想”,这一关键转变从实践到理论带来了与传统美术馆学无法解释的问题,需要以切合实际的思路重新连接实践和理论的通道。这对理解今天发生在机构中的“美术馆策展学”与艺术现象的塑造之间的关系产生着关键性的作用,是进入美术馆和策展实战前的理论和实践导论,也是那些美术馆学家们所指出的“多样性”中等待更为清晰认识和阐述的问题。
美术馆学(Museology或Museum study)的建构需要将美术馆学与美术馆实践相联系,打通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的内在关联。中国的美术馆学作为一个学科设置和学术领域基本与其实践是协同发展的,这其中涉及到对美术馆概念和功能范围的理解。从概念上讲,美术馆属于美术博物馆,是博物馆的一种专业化很强的机构,它在追求开放性的“新博物馆学”范畴中逐渐具有多样性的模式和定位,并且“意在激发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博物馆的功能”。新的理论框架和中国艺术世界的整体运行中,美术馆的理论与美术馆的实践产生了互动关系,并且随着美术馆实践的深入,美术馆的艺术属性和专业性逐渐突显,它在整个艺术世界中的作用支撑了美术馆学逐渐建立起学科的独特性。在今天研究美术馆学,不能脱离它的实践领域和它在艺术世界中的作用,美术馆不仅属于博物馆系统,更属于艺术世界。
虽然在全球系统中,概念的争论和难以确定性仍在继续,但美术馆的机构实践在社会结构和文化进程中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凝聚成一种美术馆的内在活力,为美术馆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来自实践的类型和内容,也在众说纷纭的“定义争论”中凝聚了新的共识,那就是尊重它与所属的艺术世界的内在需要。
中国当下的美术馆学研究也在全球文化景观的交织中进入了与全球密切联系的新阶段,新的形势、新的问题、新的机遇、新的方法、新的实战等等一切新的语境构成了美术馆实践与研究的“一体化”进程。在当下,中国的美术馆的机构实践已经逐渐进入到了全球语境的整体进程中,在中国发生的展览和美术馆行为中的许多内容已经成为全球同步的文化事件。21世纪的美术馆学不能不具备全球的文化视野。同时,这也促生了当下美术馆学的新起点,一种从概念研究到实战转向的技术理念和方法论探索正成为美术馆学研究的“新框架”。业界发现了这种迫切性,美术馆学研究的课题需要与其实践的当下问题相同步。
新美术馆学下“策展”技术理念显现
美术馆实践越来越成为当代的美术馆学研究的新内容,这扩展了传统美术馆学的范式类型和研究方法,形成了一种新型学科气质,在跨学科中丰富了21世纪的美术馆学。而这其中“美术馆策展”是当代的美术馆行为中重要的功能选项,在实践中,这也是每座属性不同的美术馆打造文化竞争力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核心专业技能。策展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它是研究与行动的聚合体,是一种“文化发生”的行动,在当代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其文化拉动力和整合力引发了新类型的美术馆学的实战转型。
在艺术世界中,策展现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策展;一类是机构策展。独立策展是策展人个人观点的策展实践,它更适合进行一些带有实验性和探索性的前沿学术问题,相对自由。机构策展是代表机构宗旨和立场的公共性策展,它更多不是个人观点的表达,适合进行价值相对稳定、无争议的文化表达和公共传播。美术馆策展是机构策展的主要代表力量,相对于画廊和艺术基金会等机构的策展现象,在美术馆的机构配置中,内设齐备的专业团队保证了机构策展的学术稳定性和持续性,其策展力更充分而鲜明地体现了美术馆的机构宗旨。机构策展与独立策展构成了艺术世界中不同属性的策展现象,其在不同范围和方式中对总体艺术世界的艺术形成了推动与整合,独立策展与机构策展的同时存在,丰富和完善了艺术界的总体均衡。
策展是将理论世界的宏观思考转为可视现实的“转换器”,它在艺术世界当中具有对艺术现象的发现、编辑、整合、推动甚至生产的某种作用。正如哲学家丹托在《凡俗的转型》中所指出的“没有艺术世界,就没有艺术……艺术是一种其存在有赖于理论的物质”,如果我们继续追问,策展在艺术世界运行的这一秩序当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对于理解策展和创作的关系,追问策展的某种“元功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熟悉实践的行动者对此具有清晰的认识,这一点在“美术馆策展”与机构的文化生产之间具有更为精准的体现。
策展在美术馆机构实践中的作用是动力性的。美术馆策展在盘活馆藏优势与有效而主动性地融入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这两个方面都具有某种内在性甚至“元功能式”的作用。当下的美术馆所使用的文化资源,不仅限于馆藏,还包括十分丰富的来自艺术生态中的艺术资源,而这些资源往往更能体现美术馆与策展的创造性转换力量。
如同那些新博物馆学的理论家所思考的,“博物馆不仅仅是反映文化身份,而且是通过塑造来产生文化身份”,沿着“塑造”和“产生”的结果论调继续追问,是什么成为这种功能的动力?这种功能到底是什么?这也是新的美术馆学框架中所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尤其在构成艺术世界整体循环的美术馆这一机构性的环节中,策展产生着哪些关键功能而至今并未清晰阐述?特别是某种带有“元功能”性质的问题,成为新的美术馆学研究框架中必须面对的课题。而这一切都借助于“策展”发生作用。
从理论回到实践的地平线,或许更有助于认识这一带有“关键链接”和编辑、生产作用的问题。在美术馆实践中显而易见,策展是有效调动“艺术资源”的手段,不同方式和视野的策展方法论,对于建构艺术世界的内在逻辑具有不同的效用,它可以生产“艺术思潮”,也可以打造“画派主义”,可以组构“艺术现象”,也可以改变“艺术格局”。策展是富有启迪意义的新框架下的美术馆学需要在学理上深入研究的实践焦点,这也是富于创造性的美术馆学“实战转向”的新框架。
在当前语境中,世界与中国紧密相连,中国的美术馆研究和美术馆策展也越来越不能脱离一种“全球文化”的视野。实践需要对全球格局中的美术馆策展的有效经验和当下运作的基本方式产生视野上的进一步拓展。从美术馆界近期的动向中不难看到,美术馆策展已经进入一种“技术理念”不断创新和应用的语境。策展不能脱离技术理念,不同的技术理念一定会导致不同的策展功能和方向。从策展方法论到文化功能的显现,从技术理念的提升到实战转向的发挥,美术馆策展已经进入了更加“专业化”的时代,需要一种新的美术馆学的观念框架,一种面向实践的研究范式。这种综合技术理念的提升,需要关注全球美术馆世界中已经显现出成效的经典案例,从中寻找理论探讨和进行 “技术提炼”的实践与理论新思路。
“美术馆策展学”视角下的“纽约经验”、“巴黎经验”和“伯尔尼经验”
对经典案例的分析需要回到艺术史的现场,回到对全球艺术格局产生影响的“策展行为”进行学理分析。在新的美术馆学的研究范式中,笔者在2010年完稿,2015年修订出版的《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书中,研究了几种美术馆策展的功能模型,特别是聚焦巴黎的蓬皮杜文化中心现代艺术博物馆、瑞士伯尔尼美术馆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经典策展案例”中的“经验模型”进行了透析,对“巴黎经验”“纽约经验”和“伯尔尼经验”从美术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结合新美术馆学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理念,即一种具有在遵循美术馆自身文化准则的“场域属性”前提下(适宜态度),通过对目前正在发生的某种或某些“新生艺术”的观察、梳理和策划(主动意识),经由美术馆自身的学术整合能力将原本分散杂乱的艺术碎片统一为某种“艺术现象”并呈现给艺术世界和公共领域,或改变现实“艺术格局”功能的文化机构(学术能力)。
从这里发生的文化是视觉文化,形态上涉及艺术的“现象”“思潮”“主义”“画派”“局面”等。“文化发生场”理论是美术馆学进入实战转向后从美术馆方法论层面进行的探索,它是一种让“美术馆策展”连接艺术世界、公共领域、国家崛起和文化表达的一种“文化生产”,是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进行主动性生产和运作的学术。美术馆在当代世界中可以充分调动和运用有效的艺术资源,通过策展的功能将其打造成富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在地域的全球性和时代的转换期的“变动”中抓住机遇,推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视觉文化,构建主体性的价值理念。如果再次回到已经发生在美术馆世界中“机遇期”的时代现场,回望身处其中的那些写进艺术史中的美术馆的“美术馆行为”,就能够比较直观而清晰地看到各家艺术机构如何在机遇中合理整合与运用可供选择的“艺术资源”,又通过何种“策展手段”实现艺术史作为的历史现场,从中可以提炼出“美术馆策展”的技术理念和方法论。
“纽约经验”是20世纪后半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国在全球综合国力的崛起,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创造性地将美国本土出现的第一个现代艺术流派“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群进行本土建构和国际传播的“美术馆策展”案例。从1952年到1959年,MoMA如何打出一套连续性的“策展组合拳”,MoMA推出的“国际展览计划”通过“十五个美国人”“杰作展”“当代十二位美国画家和雕塑家巡回展”“威尼斯双年展美国国家馆”“美国艺术五十年”“现代艺术在美国巡回展”“杰克逊·波洛克巡回展”,特别是在“国际展览计划”过程中最终摸索出的一记策展重拳,将这个画家群的文化价值从不自信逐渐提炼并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打造成全球格局中的“新美国式绘画”概念,并推出最具影响力“新美国式绘画国际巡回展”(1958~1959年横扫欧洲各主要文化区域,巡回展遍布瑞士的巴塞尔、意大利的米兰、西班牙马德里、德国柏林、荷兰阿姆斯特丹、比利时布鲁塞尔、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
▲ 1959年1月至2月,“新美国式绘画展”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个巡回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欧洲权威专家认为,这个巡回展标志着欧洲接受了美国文化。“纽约经验”通过“新美国式”的策展基调将“抽象表现主义”画派进行策展的“文化提炼”,并最终从欧洲人眼中文化荒漠的美国形象转化为文化自信中的“国家形象”的主体生产,MoMA 在这其中的“策展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馆长阿尔弗雷德·巴尔担当了重要角色。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替代了法国,纽约替代巴黎成为国际艺术的中心。“纽约经验”体现了美术馆策展可以选择有效的“艺术资源”打造富有影响力的国际舞台中的艺术史级画派、实现国家文化主体地位的提升、改变全球格局等等一些列的重要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提炼其中的技术理念、实践功能和美术馆策展方法论。
▲ 1959年2月至3月,“新美国式绘画展”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展出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打出一套“组合拳”1952年至1959年所策划的展览,列表如下:
注:除1952年在MoMA举办的“十五个美国人”展外,其余均为“国际展览计划”。
▲ 1959年5月至6月,“新美国式绘画展”回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巴黎经验”是在1989年,时任蓬皮杜中心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的让·于贝尔•马尔丹通过策划一个主题为“大地魔术师”的全球大展,借助当时欧洲“文化相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语境,通过引入“非西方艺术”的“文化多元主义思潮”冲击固有的“西方中心主义”,从而借助当时全球各边缘的“非发达国家艺术家群体”的观念性艺术,与西方当时代表性艺术家通过“美术馆策展”在“学术”层面建立联结,在西方艺术疲软、渴望从“非西方艺术”中吸取动力的时刻,借助一个更为广泛的文化语境,通过一次艺术史级别的策展行动推出了一个对“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艺术思潮”,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其对全球艺术的直接影响一直持续到展后二三十年,直到今天国际舞台上的思维框架依然与其有关。
▲ “大地魔术师”策展人蓬皮杜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马尔丹
▲ 理查德 ·朗参加“大地魔术师”展的泥土装置,直径500cm,1989年
同样“伯尔尼经验”也是在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这家美术馆策划了一个名为“当态度成为形式”的展览,对全球艺术史转向关键时刻的“观念艺术运动”进行了“美术馆策展”的“文化整合”,而专业性的策展技术理念使得这种整合得以转化为一种“文化生产”行为,铭记在观念艺术现象的历史上。
▲ 1969年伯尔尼美术馆“当态度成为形式”展上艺术家迈克尔·黑泽实施的作品《伯尔尼洼地》
▲ “当态度成为形式”策展人时任瑞士伯尔尼美术馆馆长泽曼
这三家美术馆都在不同文化的不同地理和时代中,有效选择和运用了合理的“艺术资源”,发挥了“策展”的文化生产和传播功能,将“美术馆策展”推动到一个具有“实战转向”的新高度。《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书中从美术馆学角度对此进行了学理研究,从“文化发生场”理论中对“美术馆策展”的实践意义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文化发生场”在实践中给予业界的启示可能包括——试图发挥“策展”的活性作用和生产功能,将一个物理意义上存在的空间,激活为一个具有艺术的“现象”、“思潮”、“主义”、“画派”、“群体”甚至“个案”等各种“可以形态”的“文化场域”,从而实现从物理到文化,从空间向场域的一切与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关的“人的行为”、“物的生产”和“论的显现”。在这个关系中,美术馆作为一种“文化发生场”的实践中枢,在其场域中将人、物品和理论建立了一种认知、意义和价值的生产,从而实现了对特定文化类型的生产和传播。
结语
从全球格局看,21世纪美术馆实践的发展已经在20世纪基础上产生了深刻变革,而21世纪的美术馆学也随之进入了新的语境,出现了不同学派的多元景观,研究范式的更新以及方法论的扩展为当代的美术馆学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在美术馆的整体世界中,形而上的追问始终是一团难以界定清晰但又充满可能性的有益启示,有一种声音在学科的本位上再次促发了那个相关联的思考,体现在“博物馆存在的价值,能否有如宗教之于教堂、寺庙的精神”。这再次引发对美术馆和策展“元功能”的认识,这是新框架和方法论产生的某种内在逻辑。
从美术馆研究的理论再次联通美术馆实践去认识问题会有助于看清楚这样的情况:在美术馆的世界中,基础理论的研究、新研究范式与框架的出现、新的方法论和视角已经将美术馆的可能性和想象力在现实世界中转化为“新的现实”。该领域的学术在多元而充满活力的体系下越发从“本体论和考古学”扩展为“方法论与未来世界的吸引力”。在此时代中,美术馆的实战转向在技术理念的提升和文化功能的启迪性中将美术馆学推向了新的开始。当代美术馆学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已经跟美术馆实践一样,正逐渐在全球文化体系中产生更多影响和关注。
在此需要明确,“美术馆策展”的功能及其技术理念的应用渗透在文化与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在艺术世界乃至国家发展语境中具有强大的塑造功能。从当代的美术馆学框架中关注“策展”引发的关键链接,以及对价值从发现、编辑、整合与生产的整个链条进行认识,构成了美术馆作为视觉文化“发生场”的概念基础。来自理论和实践的新认识与对技术理念的批判构成了新框架下的当代的美术馆学和研究范式的实战转向。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