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凤凰艺术 视频 | 一场关于N的方程式,破解亚洲数字艺术展

近日,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系列活动之一的“亚洲数字艺术展”于华熙·五棵松北京时代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览以“世界处理器”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活跃在数字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及艺术团队,用数字科技给予亚洲文明和中华文化新的诠释,通过在数字世界的再创,带给观众脑洞大开的科幻想象,并梳理形成具有时代传承与创新的数字文明观,引领观众共同探索神秘而未知的数字世界。

在戴锦华看来, 这是一个文明被迫重新选择方向的时代,技术革命带来了现代文明前所未有的冲击,而现代文明、现代社会、现代政治经济结构、现代整体的全球体系正前所未有地碰撞这个文明上升的玻璃穹顶的 ——在这样的历史性遭遇的时刻,决定了今天是一个大时代。

因此,无论是创作艺术还是理解艺术,都必须对整体的时代环境进行理解,这样才能避免自说自话和无力。

640

▲ 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 展览现场, 北京时代美术馆

本次以“亚洲”与“数字”为名,以“世界处理器”为主题的展览的跨度从神话故事到当下世界,从数字虚拟到现实呈现,从过去到当下,更是指向了未来。在当下现实语境中,展览凝聚了亚洲文明与中华文化,疫情之下的艺术探索则体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

N的方程式

展览汇聚了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33位艺术家与32件顶尖数字艺术作品 ,邀请来自活跃在威尼斯双年展及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等领域的国内外顶尖艺术家、中国新锐艺术家及艺术团队同时亮相,作品融合AI、虚拟与现实技术、脑科学、生态艺术、沉浸式空间等,为观众带来超震撼的数字交互体验,其中有10件作品在展览中首发。

“数字艺术发展的一个态势应该是N方程式它既是艺术也是社会活力,它促进了艺术教育,也带来了整个世界不同的文化交流。”——范迪安

可以说,数字文明的发展正在消除许多人类从前难以逾越的界限。“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利用前沿、先锋的数字艺术形式,“打破时间的单向性”, 由民族志《山海经》出发,引导观者参与一场穿梭时空的旅行,在虚拟和现实、过去和未来之间,探索、想象充满神秘和未知的数字世界。

702E6BECE1ADF5299FE2E13DF735538078D9FB3B_size80_w1080_h720

▲ 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 展览现场, 北京时代美术馆

人类的文明进程从未离开过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先进科技与审美想象的结合更是时下艺术界的热点。以此为灵感来源,策展人把“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分为 “那里有龙·山海经宇宙和文明视野”、“数字生物·算法文明”、“技术灵知主义”和“进化的迷宫:异形和生物想象” 四大板块,探讨文明和宇宙观、生物和异文化想象、人类灵知的演进谱系。

在展览入口处,本次展览策展人、艺术家邱志杰的《技术史地图》似乎是作为数字世界的一份导航,在为观者进行过往脉络指引的同时,也将他们引入到本次展览所构建的场域中,甚至指向了数字艺术的种种未来。

这件作品是邱志杰历时十余年创作的《寰宇全图》系列的“数字科技部分”。 通过严密的谱系研究,他梳理了当下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本次为亚洲数字艺术展,艺术家把三十余年水墨书法创作中扎实的笔墨与5G、AR技术相结合,既是对数字技术发展的梳理,也是通过新科技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再创。

就像地图所包含的万千事物一般,本次展览融汇AI、虚拟与现实技术、脑科学、生态艺术、机械装置、沉浸空间等丰富内容,用作品打破不同领域间的界限,在科技、文化与艺术的交叉点上,参展艺术家们运用新科技赋予艺术以新生命,邀请观众们跳出既定的思维框架,在沉浸感强烈的展厅空间中想象数字世界的无限可能。

疫情下的数字现实

如文章开头所说,线上的想象离不开线下的语境。在当下 疫情期间,数字技术更是以绝对性的地位存在于人类所生活的世界之中。当线下的交流被切断时,线上的信息交流和数字化生活不只是一个愈加显得老生常谈的话题,而是已经深深地嵌入在了人类社会的基因中,并在 后疫情时代之后愈加深刻地影响甚至书写着人类的历史、当下与未来。 因此,本次展览中的参展艺术家同样也针对疫情进行了数字思考与表达。

85CB53EE89F9BD77C978C89EE16AF606A02BE35E_size14_w515_h522

▲ 葛蔓,《盾构》, 金属材料、液晶板 ,100X152cm,2020

在艺术家 葛蔓 人生第一次进入相对封闭的隔离空间时,她与自我独立相处的同时亦没有脱离与这个世界的联结,当空间被挤压变形内心压抑感油然而生,而铁窗却成为了保护。这件作品的创意源自盾构机——这是一种身处黑暗中依然坚如磐石具有支护功能稳定工作的隧道挖掘机,正如疫情期间隔离在家工作生活每一个社会个体。

19E62005EF46C4BC89EC87280E1E008F735B747F_size94_w1080_h1080

EDA32444264120951843CA013B5320EAACDA107B_size105_w1080_h1080

▲ 刘娃,《2020 GOT ME LIKE… 》多频影像装置(9分钟),四频影像装置,2020

伴随着新冠病毒全球蔓延,封锁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全球网民开始通过消费网络文化,从而消解2020年的末日情绪。于是大量讽刺式表情包,即模因(Meme),得以病毒式传播。 刘娃 的系列影像以社交网络为载体,将人们的日常情绪与经典电影场景结合起来,近乎娱乐化地解构了流行文化中对于“末日”的普遍想象;同时也加入了艺术家2020年在游行中拍摄的素材,将模因转化为社会观察和政治讽刺。在这跌宕起伏的一年里,表情包不仅是对于语言符号的解构与重组,也是对于荒谬的世界的无声反抗。

张聪聪 则设置了一套动作标准,用姿势识别算法分析Keeper的动作,一旦超出标准范围,即弹出错误提示。KEEP为我们日常健身提供了一套标准的锻炼模式,重复的训练动作以达到完美,这也似乎暗示着如今人在社会中的某种处境。

同时,人们在当下所见所感,实际上是同时具有数字和现实的交融。在 邱思遥 的作品中,眼动仪实时捕捉观者视线,目之所及处,即在屏幕上拨开浮动粒子,显现出底部文字、图像以及他者的视线。每一次视线的迁移,都是一次看似自由的选择结果。如果观者与被观察物之间确有一根笔直纤细的视线,这根线最终锚定在哪一层之上,便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话题。

网红的学术,或是学术的网红

在过去几年中,“科技与艺术”领域范畴的展览发生了较大的流变。此前,由数字技术带来的展览与所谓的“网红展”发生了不小的重叠:一方面,这是由于新媒体的感官特性确实更加老少咸宜吸引大众;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流量与资金效应也确实符合着当下的时代特征——体验性与娱乐性正是文化资本主义的最佳策略。当代艺术家通过当今数字化时代衍生、激活出的大众媒体、消费主义和前沿科技的热情与活力,无时无刻不向人们的五感渗透着讯息。而在同时,观者也似乎相信通过自己的观看与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作品——“互动性”和“沉浸式参与感”成为混沌现代主义中最为重要和流行的作品特征之一。

在展览现场,艺术家 王志鸥 就利用数字影像框架与激光,切分出真实与虚拟的界域。巨大处理器的熵增行为,经由人类的创造,进化到具有处理未知的能力,在有序与无序的迭代中逐渐成为平衡系统中的一环。这一过程犹如生命的镜像:这种由人类亲手创造出的工具,也必将重新塑造人类自身。

《太阳工厂》则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工人们在动作捕捉工作室中,不断地运动以产生人工阳光。在这件作品中,太阳象征着权力和能量;而大众,就像那些工人一样,在数字化的现实中,以一种匿名化的、原子化的方式存在着。

在 陈琦 的作品中,观者从任何一个方向进入,都是进入了时间的内部,从时间之内,从光影的流淌和变化中,体验光所呈现的时间之象。这是东方哲学的“内观”,时间的内部是空,无一实在,斑斓、变幻的光影谱写了时间之诗。在这个空的空间,通过体验和想象,把握虚空中时间真实的本质。作品以空间的静,呈现时间的动,以视觉的实在,体现思维的空性,以鲜丽的外观,反衬内在空灵。

以鲜丽的外观,反衬内在空灵,同样是数字艺术当下的发展现状。 如今,在剥除了表面的浮夸和泡沫后,人们也开始不再凑热闹,而是塌下心开始进行反思。一个渐渐被明确的概念是,技术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当我们在谈论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影响时,也绝不能仅仅将其理解为“带有科技含量的艺术作品”—— 关键不在于它的媒介与表现形式,而是在于这件艺术作品是否能忠实地反映出在这个数字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所被改变的新情感状态与社会和思想结构,并准确地击中社会现实。

譬如,在艺术家 程然 的VR作品中,一个被盗并已被遗忘的私人邮箱成为了信息发送者,上百个自动生成的人名成为建构虚拟城市网络中回荡的虚无名单。

亚洲 数字 艺术

就数字化生存时代本质而言,“在线”与“无限”仍是描述它的最佳词汇,而愈加多元化、国际化的创作身份与创作风格,亦或是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与生存状况,则是其注脚与表现。另一方面,就艺术领域而言,新媒介的迭新在对旧媒介进行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创造了新生命的可能性。在此语境下,过往的艺术形式从古典形态中走出,并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义。

6ED1B846075AAAF05C3B2D575570AC39192B7ABD_size104_w1080_h720

▲ 策展人邱志杰在自己的作品《技术史地图》前给小朋友展示地图结合5G、AR技术的效果

那么,在面对“同一个数字世界”时,艺术家们该如何进行个体化的创作?可以说, 从传统的亚洲文化瑰宝出发,以文化故事为线索,以图志衍生为元素,本次展览为数字文明提供了独特的“亚洲视野”,为全球受众解读和展望了数字世界中的亚洲与中国。

59C512040F41B11C3BB9E1186AF99D890F3A02AB_size37_w1080_h720

▲ 王之纲,骷髅幻戏图

在展览中,中国艺术家邱志杰的《技术史地图》、王之纲的《骷髅幻戏图》、王志鸥的《PROTOTYPE-1》、祁震的《漂浮》、陈抱阳的《VR·眼动山海经·旅行指南》等作品均以数字艺术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新解读和演绎。

已有40年媒体艺术创作经历的 邵志飞 最早将“交互”的概念引入艺术创作。这组由视频构成的作品也是关于功夫可视化的,观众可以从不同视角观看功夫大师的动作。这件作品是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中的一部分,致力于将功夫技艺的精髓变得数字化和可视化。艺术家以动作捕捉技术,从六个不同的视角捕捉客家功夫大师的动作,组成三维立体的影像。此作品曾在2019亚洲数字艺术展展出。

692EA7E9C72EAA3F8BB14A9659D4DC41B671647D_size685_w1080_h608

▲ 陈抱阳,《VR·眼动山海经·旅行指南》,VR设备、眼动、玻璃装置、灯带,尺寸可变,2020

陈抱阳 呈现的则是一件眼动交互的山海经世界的旅行指南VR作品。故事以“九尾狐”的视角展开,如同在梦境中看到自己。通过跟随九尾狐的一次次转世,探访山海经神话故事。在算法生物的跳跃间,观众游历着一个基于山海经故事展开的想象迷宫。本次展览展示了女娲补天的虫洞想象以及大禹治水的基因编辑想象。我们史诗经有志怪创作登记造册,从而构造出新的世界意识,古籍中的神话或许是未知的文明,不断地显隐于世界的地平线上。

469DB69B0E3BB3A4D08FD224AA9F66B55FEDCCC4_size50_w1080_h608

▲ 叶楠,《微风生命》,铝、不锈钢、磁铁、电机、钢丝绳,4300x2400x6000mm,2020

艺术家 叶楠 则以磁和电的相互生成原理,形成结构互相勾连的扰动系统,引发复杂的联动效应,最后用机械结构生产出源源不断的奇异图像,用基础科学形成鬼怪和神话,去回应山海经的对古代世界的诡谲想象。

在他看来,微风生命由规则的往复单摆运动引发小草般随机摆动的机械双轴运动系统,而磁力正是两个运动系统的连接者,当两个磁极强力的接触后那种怪异甚至迷幻的抖动让其着迷。规则和混沌、人造动力和不可控系统、机械生命和隐形力场这些概念在作品中互相挑衅。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为渗透的。这些机械和电磁动力形成的莫名关系正是物理视野下的山海和神异,是只能在物理情景下引发的奇异舞蹈。

无论是这件作品,亦或这场展览,我们或许都可以说自己只是刚刚踏入这神秘之地,它是隐形的数字场域 ,是互相影响的多体运动,是数字在现实世界的又一次小小狂欢。

沉浸式戏剧 | 《经 山海》

此外,展览打造了以“展览即游戏”为理念的文化科技融合平台,与海淀区科技企业合作,并引入由中央戏剧学院创作的沉浸式戏剧《经山海》、由艺术家王志鸥创编的舞蹈《世界与镜像》和由澜景科技艺术中心出品的舞蹈《“未”填海》等,使展览集合了有趣的游戏交互方式和神秘的沉浸式观演体验。

在展览期间,由中央戏剧学院学术指导,北京唐影众线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中央戏剧学院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出品的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系列表演《经·山海》数字沉浸式戏剧于时代美术馆同期上演。

《经·山海》数字沉浸式戏剧融合戏剧、科技、展览于一身,打破传统戏剧方式,塑造浸入式观演,用数字连接展览与表演,以数字艺术及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戏剧的观演方式,呈现山海经文化内涵,为观众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互动体验。

61D6592177BB23D9AF7A552B51A42429DE145B4A_size2245_w640_h362

▲ 数字化沉浸体验

这部作品在数字技术的视听张力,互动过程的人际交流,无台词形体表演的高度艺术浓缩等几个创作元素方面,都围绕一个核心: 人类的共同情感。 借助隐喻的手法,通过高度仪式化的暗示性肢体动作,精心设计的引导性互动环节,象征写意化的数字视觉背景,突破现实时空的局限和惯性思维的束缚,打破具象化的窠臼,反转日常化场景,让观众置身在一个隔离于现实庸常,隔离于自己的“世俗计较心”的澄明空间里。

我们是否需要那么多的现实性刺激?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外在的绚烂和诱惑来证明我们自身的存在和价值?高速发展的现实,让人们一度放弃了真实的自己,转而去求很多本不属于真我的目标,背离本我和初心越来越远。

或许在此时,神兽以及它们所生活的山海世界依然活跃在广阔超然的时空里,想象力的能量依然跳动在每个人内心。

而在艺术与社会,数字与现实的交织之处,我们更是需要对自己、世界和自然,持有一份回归本心的敬畏心。

展览信息

7CF40DBB2A3827D46BE3A04030DF43D4F74CB6FE_size207_w1080_h1542

亚洲数字艺术展——世界处理器

展览时间: 2020.9.26-2020.11.22

展览地点: 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9号华熙LIVE东北角)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