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 作者:童薇菁2020-10-12 10:16
原标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强国必须强教”,马兰花剧场11日夜掌声不息于漪事迹被搬上话剧舞台 《师者之路》展现师道与大爱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10月11日,由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制作出品、根据于漪先进事迹创作的话剧《师者之路》在马兰花剧场开启首演。历时三年完成的这部作品,随着对于漪本人和她学生的深入采访,编剧杜邨对“人民教育家”愈发有高山仰止之情,“我最渴望的事竟不是剧本创作,而是成为她的学生!”
“我还记得于漪老师给我上的第一堂课,她让我们关上课本,”前来观看首演的上海市特级教师、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伟说,“我们每人拿到了一张油印纸,上头是清代古文家刘蓉的《习惯说》。我印象太深刻了,今生都不会忘记,这是于老师给我们珍贵的人生一课。”
为民族培养人才的朴素理想
北固楼一角,《苏武牧羊》古老又悲伤的旋律,让少年丁涟的生命就像一盏被点燃的灯,“强国必先强教”的道理,指引她走上了教师这条路——这是《师者之路》故事的开场,于漪的少年时代正在艰难中度过。日本侵略中国,她亲眼看到“国破山河在”的悲壮,更让她体会到教育强国的意义,在后来的日子里,于漪遇到过许多挫折,但“一切为民族”的理想不曾动摇。
根据于漪先进事迹创作的话剧《师者之路》11日开启首演。 (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供图)
作为班主任,于漪敢接最差的班级,把这群孩子带成先进集体;作为“导师”,她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涌现出了一批全国知名的教学能手、德育名师。在杜邨的笔下,于漪化身“丁涟”,搅动教育的一池春水,由吴玉芳、蔡金萍分别出演她的中青年与老年时期。话剧通过几堂语文课的生动描摹,在一个半小时内浓缩呈现了一位青年教师朴素而高尚的“师者之路”。
作为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公开课多达2000堂,但2000堂课,没有一堂课是重复的。凡是观摩过于漪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教学艺术所吸引和折服。她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等理念被写入国家课程标准,对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于漪老师何止是课上得好,她更有爱,把一颗心无私地捧给学生。正如她自己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对学生,于漪“一个都不放弃”。
用一生建立的师生情感
读《滕王阁序》,剧中的丁涟讲的不仅是修辞、句法,而是带领学生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美景中,感受初唐的朝气与诗人的乐观精神。在她的努力下,一个名叫沈荣林的学生不再自暴自弃。这是一个有现实原型的角色。因为缺乏照顾和关爱,沈荣林混成了一个二流子,常年进拘留所。老师把他带回了家,帮助他回归了校园、回归了社会。
昨天的首演现场,“沈荣林”也来了。毕业后的他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屡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正如于漪说的那样,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选择了高尚。教育工作者的当下,为的是国家和全民族的未来。话剧《师者之路》在生动刻画一位有血肉、有情怀的师者形象的同时,通过塑造仇立德、沈荣林、陈见园等性格鲜明的学生形象,建立师生间内心深处那份永恒的情感关系。
“很亲切、很感人。”在剧中,王伟看到了熟悉的于漪老师,也看到了昔日很多同学的影子,“比如剧中的学霸陈见园,就是我的同学姚蓉、郝见园的化身。”如今两人均是科研领域顶尖学者,虽然身在海外工作,但思乡之情不灭。姚蓉还特意写了一幅字送给于漪,感谢于老师在自己年少的身上播撒了中华文化的种子。
就在不久前,王伟从知网上找到一篇对他而言无比珍贵的文章。原来,有一次他和于漪谈起当年自己的作文从来没有被作为范文全校展示,因此始终不太有自信,没想到,这件小事竟然被于漪记在了心上。于漪以《一生的遗憾》为题,把这篇文章刊登在了专业杂志上。“‘一生’二字,何其贵重,于老师是大爱。”王伟说。
本剧主演、中福会儿艺院长、艺术总监蔡金萍说:“《师者之路》的创作的过程也是学习于漪老师精神的过程。在她身上,我们深切体会到人物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坚贞的职业追求,更让我们领略到,在平凡的职业岗位上,那不平凡的精神力量在燃烧。”
(图片来源于文汇报就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