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舞台 >音乐

意外艺术 2020-08-03 10:37

原标题:什么是真正的“国风”音乐?古代音乐两大巨头给你上一课!

不得不说,国风音乐是越来越火了。

从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到各种国风音乐盛典,国风音乐仿佛拉出一条鲜明的崛起之路。

2015年5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结绳纪”国风音乐盛典。

2016年在北京“鸟巢”上演大型国风主题演唱会“心时纪”,吸引5万人到场观看。

1

图片来源:北京商报·首都演艺周刊

甚至,在春晚的舞台上,除了《难忘今宵》,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那些国风歌曲。

国风音乐,仿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配。

但是,国风音乐究竟有何魅力?凭啥国风能获得这么多人的喜爱?

今天,我们请来了国风音乐界的两大巨头,为大家“现身说法”。

国风音乐为何强

其实,国风音乐之所以能破圈出道,是因为依托着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文字发明之前,随着工具的使用和语言的产生,音乐的雏形就诞生了。

2

新石器时代贾湖骨笛,图片来源河南博物院

当中国音乐迎接曙光时,西方音乐还处在漫漫长夜之中。

之后,时针不断轮转,中国古代音乐不断向前迈进,但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有一些特别闪耀的特质,没有被时间蒙上灰尘,反而始终特别耀眼。

这些特质,正是国风音乐的闪光点,也是它真正动人之处。

注定高雅

高雅,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特点。

在没有人声参与的情况下,想要“制造”高雅的音乐,离不开乐器,这就不得不说提起古琴。

武侠片中,绝世高手出场,一定要伴着琴声,才显出几分高手风范,用琴声杀人于无形之中,也胜过抡着大刀喊打喊杀。

3

电影《六指琴魔》截图,图片来源豆瓣

在古代,作为文人雅士高雅象征的“琴棋书画”,琴排第一位。

这是因为,古琴天生就具有高雅属性。

古琴距今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据说伏羲是制琴的鼻祖,取材凤凰栖息的梧桐树,用桐木斫成了第一架古琴。

古琴的面板不是多块木头的拼接,而是用整块木头制成,音箱壁比较厚,所以音色比较深沉。

4

“九霄环佩”古琴,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别的乐器的共鸣腔是为了扩大声音,让更多人都能听到。

但古琴的腔会使声音缩小,本身就显得含蓄克制,音乐只献给知己。

所以,古琴要求与之相配的是雅致的环境,不会暴露于世俗之中,被吵闹喧嚷所影响,长期处在这一环境之中,心性也会得到改变。

古代名士们弹琴,为的是表露心迹,表达自我,日日与自我对话,内心更加空明,琴也就起到了修身养性的功能。

5

《听琴图》局部,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与古琴悠久历史相配的,是制作古琴的繁复工艺,从选材到装配,至少有十几个步骤,而每一步骤中,甚至包含上百余道工序、细节。

琴数量的稀少,让它更加与众不同,更有超然世外的“资本”。

古琴的制作工艺在唐代达到了高峰,而唐代制琴又以雷家为翘楚。

山东省博物馆藏有“天风海涛”古琴,是现存古琴中唯一形制完备的七弦琴,由唐代制琴大师雷威所制成。

6

“天风海涛”古琴,图片来源公众号“品位山东博物馆”

它黑色琴身,由梧桐木制成,琴面遍布蛇跗断纹。

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琴的断纹是因为古琴的面漆年久起裂所而出现的,而这种纹路的天然形成需要至少百年的时间,这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而“天风海涛”古琴上的蛇跗断纹,在历代琴家眼中是最为珍贵和罕见的。

7

“天风海涛”古琴,图片来源公众号“品位山东博物馆”

“天风海涛”的声音,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如从天空呼啸而过的风一样清透,像大海的波涛一样余韵悠长。

其实,古琴备受推崇,更是因为它背后代表的气节,强调的是“君子德行”。

魏晋时期琴界大牛嵇康,对只会束缚人的教条礼法、乌烟瘴气的官场规则不屑一顾,而是在艺术和打铁之中寻求自我。

8

嵇康,南京六朝画像砖

因为“太刚”,嵇康被人陷害,面临将要被处死的境地。

临刑前,他弹了一曲拿手曲目《广陵散》,哀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他不忧虑生命的消逝,只是为琴艺与气节即将断绝而哀叹。

伯牙子期是一对铁哥们,伯牙善于弹琴,子期善于欣赏,两人都将对方视为知音。

9

《伯牙鼓琴图卷》,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子期去世后,伯牙将自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为的就是纪念自己的知音,让琴声伴着知己永远安眠。

这背后,是真挚的友谊之光在闪耀,也是好琴声只献给知己的气节。

正是像古琴这样的“高雅”撑起了中国古代音乐,它不是刻意让人产生疏离感,而是凸显出中华文化中的闪光点,给予观众最根本的感动。

这种感动有着超越时代,将种子埋进人心中的魔力。

足够厚重

国风音乐依托的中国古代音乐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足够厚重。

那种厚重感,融入在古代音乐的方方面面之中,不需要剧烈的“动作”,时代的气息就铺面而来。

论起这一点,有一位重量级选手——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最有发言权。

曾侯乙编钟分为三层八组,重达5吨,全套编钟共65件,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垒起来有两面墙那么厚。

10

曾侯乙编钟,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同时,编钟的铸造集中反映了先秦时期的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遍体都是精妙绝伦的蟠虺纹。

编钟在青铜之中含锡和含铅的比例恰到好处,含锡比例太低,钟声显得太尖,比例太高,钟就很容易被击破。

此外,曾侯乙编钟的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音域极为宽广,只是略逊于钢琴。

钢琴18世纪才出现,而曾侯乙编钟的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前数百年。

11

曾侯乙编钟,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这是铸造技术上与音域上的厚重。

在曾侯乙编钟的时代,音乐起着祭祀、教化、维护等级等等功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祭祀天地,与神灵沟通,需要音乐;教化人民,使人民不再愚昧,需要音乐;作为贵族统治手段的一部分,显示特权,也需要音乐。

在这些场合出现的音乐被称为雅乐,与礼仪、法律一起,成为了西周乃至于中华文明的奠基石。

12

青铜编钟,战国晚期,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而且属于雅乐的编钟,正反映出内核与背景的厚重。

同时,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佐证打破“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证实了中国才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这是独属于中华文化的厚重,有着走在时代前沿的底气。

中国古代音乐,和曾侯乙编钟很像,把跨越时代的骄傲、成就、厚重感,都浓缩在一件件乐器,一首首曲子之中,一经展开,就是星光熠熠。

善于融合

中国古代音乐,其实就像中国文化一样,是一个兼收并蓄,不断包容的过程。

二胡曾经叫做奚琴,始于唐代北方游牧部落,最终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

琵琶起源于秦朝,后来吸收了西域传来的乐器的特点,被乐师改制成新式琵琶,成为中国古代十大乐器的重要一环。

13

反弹琵琶,图片来源@莫高窟

中国音乐博采众长,吸收各种族音乐的优势,“融合”贯穿在中国古代音乐漫长的发展史中。

能够融合各方长处,滋养自己的力量,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所在。

当下国风音乐的崛起,或许正是因为中国古代音乐与现代的音乐风格、技术等相互融合,用新的面貌出现,给听众全新的感动。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融合,意味着双方的优势相辅相成,最终的结果,往往是1+1>2,带来的感动与震撼远大于两者单独出现。

这种相互加成,还存在于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之中。

科技为艺术提供便利,让艺术得到一个更便捷、更适合当下时代的打开方式。

艺术为科技加上buff,让科技不再冰冷,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华为Mate30系列 “5G重构想象,跨时空协奏” 5G音乐会,就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相互融合。

11月17日,华为手机在湖北省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举行“5G跨时空协奏”活动。

14

利用5G技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山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天风海涛”古琴,实现了同步演奏。

现场使用华为Mate30系列5G手机畅连通话功能直播互联,由湖北省博物馆编钟团队和山东古琴非遗传承人高培芬完成协奏。

战国编钟和唐代古琴,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湖北省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15

让文化艺术更加闪耀,正是科技的使命与意义。

(图片来源意外艺术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