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评论

中国艺术报 作者:高宏存 2020-07-31 15:38

原标题:艺术因科技发展赋能更精彩

回望人类艺术谱系的发展,留下一长串艺术随技术发展而演化的足迹,艺术因工具变迁更加精彩。每一种新艺术形式的诞生,每一次艺术的重要变革,都离不开新科技文明的推动。如果没有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出现,就不可能出现文艺复兴绘画的兴盛;没有摄像技术及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将无法诞生,更别提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二维到三维、从真人到CG;没有机械转台、投影设备、多媒体屏等舞台装置,舞台艺术的呈现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新工具为传统艺术形式带来了新生命新体验

艺术创造者的视野与艺术灵感因科技要素刺激不断拓展,新要素的灌注往往也给艺术受众带来崭新的艺术审美体验。画家陈丹青说, “艺术跟着工具走……一切取决于那件工具发明了没有,人发明什么,就有什么艺术。 ”艺术发展总是因工具、手段的丰富而变迁成长,从艺术内容到表现形式,从古老传统艺术到新锐实验派,都在融入新技术文明的潮流下获得再生。装置艺术、城市公共艺术、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设计等,都是伴随着生产力催动下的文明变迁脚步而生,借助新艺术的载体和介质,记录下一个时代思想的面貌。

传统艺术有了新工具的“点化” ,被赋予了新生命并创造出了新鲜艺术体验,艺术表现力和表达形式也变得更震撼更强大,新艺术场景营造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和视觉盛宴。曾经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焰火作品“大脚印”而家喻户晓的当代艺术家蔡国强,2019年10月2日再次担任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焰火总导演,以他独具的艺术创意与视觉特效设计,化传统为神奇,借助先进数控技术,用传统烟花神奇地演绎了“70”“人民万岁”等字样,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力量把观众带入了火药爆破艺术的震撼空间。同时,借助技术工具和艺术新场景的营造可以突破社会和自然的物理空间局限,二维空间可以变成三维立体空间,静态画面成为加入时间线的真实生活镜像。凤凰卫视、故宫博物院一起打造了动态的清明上河图,让宋代汴梁的市井生活活起来,角色带入感极强,虽历千年犹身临其境,似乎听得见市声攘攘,让人们不知不觉沉浸在了历史回响中。敦煌研究院与腾讯网合作,让千年的壁画动起来,走进大众视野。艺术借了数字技术的一臂之力悄悄带来了一种文化观览方式的变革。

timg (5)

如今电影艺术实现了从2 D到3 D的转换,极大地拓展了文化空间及角色环境的立体呈现效果。10年前全球首部将IMAX和3 D技术结合的电影《阿凡达》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电影认知,极大地拓展并更新了电影艺术世界,技术要素无疑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新的艺术形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新的科幻电影更加炫目多彩,开拓了人类认识和审美的疆域。近些年一些经典影视作品不断被“重拍” ,老经典与新时尚伴生,不仅实现了经典重读,且极大地改进了视听效果,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和新鲜的艺术体验。徐克导演的3 D版《智取威虎山》 ,让现场观众享受到了未曾有过的视觉盛宴,取得了巨大艺术成功。艺术形态与艺术观念在科技变革中不断调整更新,丰富着艺术理念和美学选择,不知不觉间也改变了受众的艺术审美心理,艺术表现力也因为技术加持获得了超能动力。

此外,随着5 G技术使4 K高清传输成为现实,武汉军运会、央视春晚分会场等大型活动影像得以在电视上高清播放; AR和VR技术的发展,让一些展览展示、游戏体验、文化旅游等必须现场体验的文化活动更有吸引力,现场参与感、体验感、场景性更强,身临其境一样,时间穿越也会瞬间实现。

多种艺术呈现融合趋势,新艺术形态出现

当代艺术与生活间距离越来越小,艺术就是生活,不同艺术门类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多种艺术呈现融合趋势。数字信息时代,当PC机走入家庭, “换笔”议题的讨论就不是作家们的专享了,而拓展到了绘画、创意设计等不同视觉艺术领域。随着计算机具有了图形图像处理、虚拟空间制作、动画制作和声音处理等功能,艺术设计和数字技术的融合交叉形态——现代数字艺术设计——诞生了,深度影响着影视娱乐、文化旅游、实景演出、流媒体广告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手绘漫画作品中的角色,再转化成多联动画作品,在数字化信息社会早属于“昨天的故事” ;基于可视化技术、视频技术、增强现实等技术应用而创造的视觉艺术CG,深深嵌入三维动画、影视特效、多媒体技术、建筑设计及工业造型设计等视觉艺术领域,网络动漫、网络剧、网络电影、新媒体艺术等等新型的艺术样式不断涌现,丰富着当代人的文化生活和审美体验空间。

如今,艺术形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融合、交叉、难以分类的趋势,新艺术形态顺势而生。如同照相机的发明产生了摄影艺术一样,虽然数码相机的发明把胶卷相机送进了博物馆,但却使摄影变得更便宜简单,“艺术”摄影的普及程度前所未有。今年剧院剧场与电影院线的运营因新冠肺炎疫情几乎停滞,“非常态”环境又给舞台艺术与未来电影“常态化”革新提供了创生契机。行业做出了积极主动的探索,重新思考传统舞台艺术内涵与形态的新空间。全过程依托网络载体,完全以网络为表演空间。首部线上戏剧《等待戈多》于今年4月5日闪亮登场,该剧由广州大剧院与腾讯视频艺术频道联手新浪戏剧导演王翀共同打造,一下吸引了29万观众线上观剧,人数达到了广州大剧院一年的观众量。

虚拟成像技术正成为消解真实与虚拟空间边界、跨越“后人类文明”艺术的桥梁,虚拟人物或虚拟偶像开始进入舞台艺术。如今不仅电视业、网络直播行业都引入了“虚拟主播” ,而且虚拟歌手与真正的演员同台献技已经成为“后浪”大众文化消费的“新常态” 。从前些年风靡日本让无数宅男宅女迷狂的“初音未来” ,到2015年中国台湾小巨蛋体育馆内,早已香消玉殒的邓丽君与周杰伦同台献艺,隔空对唱,再到当下为“后浪”所爱的B站,新年晚会上更是捧红了本土虚拟偶像“洛天依” 。在B站“2019最后的夜”新年晚会上,吴亦凡、理查德·克莱德曼、 UP主、方锦龙与洛天依出现在同一个舞台,尤其是虚拟偶像洛天依与著名琵琶演奏家方锦龙合作了一曲《茉莉花》,完全打破了虚拟和现实边界。真实与虚拟、古典与现代、技术与艺术、未来与当下,和谐共存于同一个舞台场景, “毫无违和感” 。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成为新艺术样式与艺术门类创造的基础,未来艺术的面貌正在闪现。

艺术走向大众,艺术传播迎来历史性机遇

当下影响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正进入一个“泛在智能”的新阶段,“后人类文明”下的智能艺术发展将越来越深入。

艺术领域的网络化趋势不断加强,新技术让艺术创作门槛降低。如今我国互联网渗透率已经达到64 . 5 %,网络化浪潮正在席卷各个领域,并深度改变整个社会,数字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再造重塑更加深入。这不仅仅是形式或领域上的扩散,而是在渐渐成为具有成长性的空间,甚至可能成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体现了这个时代科技要素在社会演变发展中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种影响也体现在艺术领域。艺术创作与艺术大众化趋势将更加深入,网络平台为艺术普及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就如同互联网造就了“人人媒体”(We Media)一样,科技推动的艺术普及化给“人人艺术家”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原本需要经年学习才能掌握的雕刻艺术,现在普通人通过3 D打印就能轻松完成;原本是专业导演才能拍摄的电影、纪录片,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人都能拍摄属于自己的“微电影” ,记录趣尚现实生活。

艺术传播上,网络让艺术能被更多人欣赏。网络平台让艺术传播范围和受众数量获得了指数级增长,传播媒介迭代使得传播范围扩大,演出信息、广告宣传从报纸、电视转移到网上。传播主体也从发行方宣传延伸到互联网时代自发传播,社交媒体或社区分享成为传播主导者,从而倒逼艺术创作提高质量,更加关注公众的消费行为习惯与心理趋向。例如,借助大数据获得接受者的偏好,根据可能偏好行为“定制”文化产品,在电视剧制作、电影创作甚至角色设定、演员选择等方面,都有了成功尝试,比如《长安十二时辰》就是依靠大数据分析决定了演员角色的选择,满足了潜在观众需求而赢得市场。

p2564005588

同样,无法走进院线的春节档电影《囧妈》与西瓜视频合作,打破传统电影、网络、院线观众壁垒,以纯粹网络形态走上一个没有春节档期的“春节档” 。制作人以6 . 3亿元现金卖出影片播放权,开播几天时间就有2亿人观影, 16万条评论,播放量直接破6亿。本来,春节期间观影已经成了团聚新民俗,最近几年每一年的观影人数都屡创新高,催生春节档期电影发展。电影《囧妈》的成功给传统影院带来冲击,电影形态网络化正在逼使传统院线深度转型,电影作品互联网首映本就是电影行业形态创新的关键一步或深度转型的常态,也必然会改变人们的观影方式。在这个数字化影响越发深入的时代,文化生态、艺术形态或许只有深度网络化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内容业态的迭代创生内在地改变了艺术的呈现方式,让艺术欣赏可以摆脱物理空间的限制,传统在场消费的艺术形态从现场、即时的艺术变成了不受地点限制、可重复欣赏的艺术, 5 G和VR等技术的成熟让人们在家里就能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云演艺”也丰富了舞台艺术的演艺形态,总之,当代不同门类艺术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数字技术的烙印。艺术品的经营和交易可借助区块链技术获得可信可回溯的数字凭证,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的尝试备受关注,“小冰”诗作绘画引发争议, AI作曲进入商用阶段……这些都让人们对艺术的未来发展产生无限遐想。人工智能作曲技术的不断深入,不禁让人联想,人工智能只是艺术家作曲的助手还是在未来争抢作曲家“职业”的替代者?作为专业工作者的艺术家们在新技术门槛前是更加无可取代还是一些古老职业消失的最后见证者?

科技与艺术的互动在不断打破观念的樊笼,技术创新赋能传统艺术再生的场景,艺术解放获得空前的爆发空间。 《囧妈》的互联网化颠覆了传统院线运营, “云演艺”《等待戈多》重磅现身必将重塑舞台表演艺术的“来生” ,这些自然会不断催生新的艺术形态,带来艺术大众化的超想象空间与可能,也自然会加深艺术的网络化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