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不可知个人的思考?央美这15位毕业生将“不可知”化成“可观”(三)

即将进入8月,7月的高考热度仍未消减,而彼时,全国九大美院2020年校考成绩及合格线已全部公布完毕。

受疫情影响,2020年的艺考改革力度加大,各个院校 的招考政策都有着较大变数。 从艺考推迟至高考之后、部分专业取消校考、现场考试改为线上考试等一系列的变化,2020届艺考生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艺考困难大山。

每年例行的线下艺考在部分院校也已改成了线上远程专业考试。比起线上考试,各大美院的线上毕业展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个月前,2020中央美院毕业季——本科生毕业作品展正式上线。

此次展览将由5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虚拟展厅,展出11个院系的846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同时还通过网页链接展示毕业创作草稿、过程和本科学业过程中的创作实践,平面作品、三维作品、视频作品共有近20000件,是中央美院史上最大规模的本科毕业展,也是永不下线的毕业展。

同样地,此次 研究生毕业作品展通过四大线上展厅展示31名博士研究生、375名硕士研究生的数千件毕业作品,研究生毕业展上线的第一个24小时,即获得浏览量213万、独立访客数量53万的优秀数据,访问国家超过115个,2020央美云端毕业季不断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目光。

此次, “凤凰艺术” 特根据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毕业获奖作品中进行了汇总综合,联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部分负责人,根据毕业季展览中的前言“眼睛的作用”截取关键词对作品进行分类,避免全新字眼可能导致的与设计学院毕业展脱节问题。

曾经有位老师问学生一个问题: “眼睛的作用是什么?”。许多学生不以为然地给出了许多“标准答案”。老师最后给出的答案却出乎所有学生的意料,他的答案是:“眼睛的作用是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看不见的。”

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我们从小到大日积月累地掌握了许多被称为常识和知识的东西,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也潜移默化地构成了我们观察世界和判断是非的惯性思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就是一种观念,提示我们要更多相信看得见的东西,因此,在许多情形下,务实比务虚更被乐见,脚踏实地比天马行空更受推崇。

天文物理学家们关于宇宙构成的理论也耐人寻味。他们认为:宇宙由“看得见的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三部分组成,其中,看得见的物质,如星系、星云、星团、星星、太阳、月球、彗星、流星以及地球上所看到的一切物质,仅仅占宇宙总质量的4.4%。换言之,宇宙中绝大部分存在之物是不可见的,它们却是形成宇宙的隐形力量。

可以说,“可见之物”的型态常常是由“不可见之物”催生和塑造的,这犹如物质之于精神,概念之于观念,方案之于方法... “如何看见看不见”已成为一种日趋被重视的创新思维,它被广泛应用在探索未知和未来的领域。在我们热衷于关注光鲜亮丽的“热点”的同时,似乎也应该“看见”无处不在的“盲点”--- 那些无形、隐形、遁形的“不可见”的存在之物呢?

新年伊始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为我们带来始料不及的致命危机,人类需要重新认知生存、生活和生命的意思和意义,以此为契机,反思既有的常识,质疑僵化的知识,清空膨胀的自负,弥补茫然的无知,从而去感悟无形的智慧 ...

“如何看见看不见”,这应该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

2020年的毕业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采用了网络展览方式,这给毕业创作和展览带来别开生面的效果,希望借此独特的方式,呈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同学们与众不同的设计思维和艺术思想,那些“可见”和“不可见”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预祝毕业展圆满成功。

是为序。

——宋协伟

对此,依据“可见”、“不可见”、“未知”三主题对学生获奖作品进行分类分类,分别对应名称“目之所及”,“目不能及”,“目不可知”。 所选取的 学生作品内容完整包含“对可见观察”,“对不可见思考”,”对不可知探索“三个方面的内容,不能够进行机械的分裂;但创作的切入视角却可以从”可见“,”不可见“,”未知“三个单一维度进行有选择的深入。

使用这三个与”眼睛的作用相关“的关键词对学生作品进行分类不是为了区别“可见”,“不可见”,“未知”;而是为了强调学生作品中三者之间不同维度展开的关联;更是为了强调在这次疫情背景下网络展览对学生作品:可见成果的展示,不可见研究的过程,不可知个人的思考三方面总体性的强调。

在满足专业、方向、奖项数量平衡的同时,针对作品归纳进该分类的原因:一方面考虑学生成果展示所侧重的纬度;另一方面考虑其研究侧重的时间阶段;最后考虑其个人作品阐述中对作品价值层面的主观思考。以下是分类“目不能及”板块内容的精选毕业获奖等作品。

杨郦:垃圾考古

垃圾是人类存在的明确标示,通过研究垃圾可以了解古代,同样也可以了解现代人的行为。人类的很多历史是从垃圾中发掘出来,垃圾连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垃圾考古结合了考古学方法,研究了当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垃圾,考古学由过去一直关注死亡和消亡的人类世界,开始直面活生生的现代人类生活。

黄山:Satellite

呆在房间里就像呆在自己的肚子里。我想描述一个房间的状态,房间里有很多东西 墙上有很多画。我想每个画进去还有小动画进去的时候能闻到风声 出来的时候能听到鸟叫。

呆在房间里是一种自我相处。我所认知到的见到房间的眼睛,“当自己认知太阳和大地时,认知的并非太阳和大地本身,而是见到太阳的眼睛和触摸大地的手”,房间是我内在的表象,类似’呆在自己肚子里’一般与自我相处的困难和柔软。

李君萦:金丝雀之死

金丝雀作为作品的意象暗指潜在的危险状况。通过纪录片、摄影图片和诗文本的形式,对作者的自我记忆进行重塑和还原,日常生活中的场域与记忆在时间的消逝中相互交织串联,释出作者的困境:“我”经常陷入一种自欺的状态,认为人都有固定的本质和要扮演的角色,但同时又将这种本质视为外来的压力和危险。那无色无味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杀我于无形之中?

刘子阳:Project Vulcan -近景未来地外行星科考交通系统设计研究

2020年夏天,我国将开启首次火星探索任务,并在未来的十年内,陆续开展月球采样返回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航天任务。可以预见,未来人类将会更为频繁地踏足火星等地外行星。基于此,我以月球、火星环境为样本,通过研究非地球环境下的人类行为方式及新材料应用,推导出一套适合在地外行星从事科考的模块化综合科考系统,以解决地外行星环境下人类的工作生活。

张腾:WER|城市动态场景流系统设计

以人为本的城市应该是以人为尺度的城市,便利应当触手可及。

通过利用交通流搭载物流,构建交通合流公共运输系统。依靠这个系统将资源扁平化分配,带动近社区的空间具备多元丰富的活力,引导城市向以人为尺度的方向发展。并进一步将静态空间、移动空间按需重塑重组,营造出一套高效便捷的城市动态场景流。

王雅琳:例外状态

我认为这段时间何偿不是一种“例外状态”,我们彼此隔离的同时,身体物理空间上的冻结从而推进言语,信息的反向推演。使我们前所未有地连接在一起。线上与线下的边界模糊,集体性的信息交互模式,源源不断的社交媒体信息等数据将我们裹挟进现代生活的洪流。信息过载带来的分离感,生物特征识别监控和身体经验的匮乏等,使我感到被数据所淹没,失去连接感,与身体的连接,与他人,世界的联结。

尝试以技术作为感知工具,重塑感官体验,以身体为媒介进行生物转化,尝试以数据感知弥合身体经验。尝试探讨更深层级的联结。

吴牧真:三相

社交网络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类社会组织与生存模式如今已蔓延到每个人身边。基于不同平台的用户也会像现实一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将网络平台比作某种社交场所,而社交场所氛围风格往往折射了这个虚拟的社会形态曾经发生了什么或可能趋向哪种未来。以虎扑,豆瓣,快手三个平台为参照,创作一系列不同氛围风格的虚拟空间视觉化数字雕塑。

范文南:中国2098

本世纪60年代受冰川融化的影响,海平面大幅度上涨,为应对危机,中国和东北亚邻国们共同建造了能够合围东海和日本海的大堤。

之后又从堤中抽水,恢复之前被淹没的陆地,而这些水则被灌进黄土高原,改善了西北的生态环境;同时在东海和日本海进行填海造地工程,为危机中的人类拓展了生存空间。

金伽璇:放空自我

Ⅰ、枯萎是另一种新生:不知道珍惜的结果只会是失去,不懂得爱护生存之地的结局只能是背井离乡。

Ⅱ、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引自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火艳沙甜的番茄酱,缓缓流淌在温香的薯条身上,形色诱人难以拒绝,宛如吻着火奔流的熔岩,延绵不绝,摧枯拉朽,穿过忆河,灼痛时间。

Ⅲ、“底层”的美味:上天的馈赠时刻考验着的是欲望,无节制摄取的不仅是美味和营养,还有带着皇冠的2019-nCoV。

Ⅳ、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引自 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步步娇》):只有历经过风雨方知彩虹的绚烂,寒冬过去迎来的必是春色满园。

曹冬雨:双生

双生子拥有极度相似的基因,两者之间通过彼此互补实现了对圆满的追求,彼此之间协调如一。但同时他们又是不同的个体,他们会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两人之间可能会将对方视为自己的竞争对手甚至是敌人,在不断的对抗中走向自我回归亦或自我毁灭。

我想通过双生这个主题探讨表达“对立与共生”的概念,从而创作了这套系列配饰作品。它不但可以是线下实体作品,同时具有自我独特的线上虚拟存在方式。

杨光:卡尼期暴雨

视频介绍了我根据卡尼期的环境设计幻想出的古生物,它们都是卡尼期后灭绝的族裔,我设想了它们有可能的,进化方式,进行了文献整理和建模渲染。视频中展现的是“我”与这些古生物情感上的羁绊。灭绝与进化是一种情感上的传达。

卡尼期洪积事件是二叠纪末期一场长达两百万年的雨,虽然这场雨带来了全新的生态系统,但依旧有许多古老的族裔没能挺过这场雨水。作品中选择了三种代表性的古生物,通过查阅论文资料了解这三种生物的相关知识,根据当时的情况合理的设想了它们进化的可能性,根据这些可能性虚拟出了它们在灭绝前不为人知的进化方式,并合理的解释最终灭绝的原因,针对设计出的这些古生物进行建模和渲染,最后融入到影片中。

阿里甫特肯·阿不都艾尼:推演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梁文华:殖民——城市野地计划

城市中的野地是一种复合型的生态系统,其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一直被现代文明生活所忽视。与城市其他的生态系统不同,城市里的野地是外来物种的天堂,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这些物种可以忽视地理与气候的差异,生长在离原产地数千公里以外的地方。自发性的城市植被是文明与自然的共同选择,这些外来物种更适合且应该在这个城市的生态系统担任更加重要的角色。

刘泓瑜:群岛

最近的我们正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像岛屿一样与陆地隔开,却又保持着冲击和反击的关系。岛屿是“一块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区域”,岛屿世界在海陆的互动中形成,每一个海水冲击岩石的瞬间都是在塑造边界,这一边界是动态的,这一边界不同于国际海洋法仲裁案中的裁决线。岛屿通常关乎两个问题:自然身份与持续建造。

岛是有限的,封闭的场域,在统一的时空里,岛作为“小的空间”通过重复与扩展形成了群岛。对岛屿的幻想,无论何种情绪,都意味着幻想逃离。“从岛屿看世界”,在全球化被重新定义后,岛屿上发生着怎样的剧烈变迁与不断调适,我们正在目睹着一座座岛屿的诞生,我们又将怎样实现自我逃离。

黄筱茜:呼吸共同体

《呼吸共同体/Respiratory Community》是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全球的特殊时期创作的作品,当全人类面对共同挑战时,人类处于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中携手同行。作品集互动灯光装置、智能可穿戴及远程交互于一体。通过手部及耳部的可穿戴装置采集人体的数据信息,探讨未来对人体数据的采集形式,采集样本取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及地区。通过灯光装置展示采集到的人体温度信息,光在一呼一吸间,再现人体生命信息。装置中的灯光展示个体生命体征的同时,也彼此相互关联,个体所发生的问题也将蔓延开来,触发装置整体的回应。同时作品也在探讨未来装置与观者间的关系,身体在场性的问题再度被提及。通过远程交互的形式,观众可以远程操控现场的设备,与装置产生互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