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央美设计学院的21位毕业生如何用不可见的研究过程来诠释2020?(二)

随着高考的结束,艺考大军也可以喘口气了。各个艺术院校也即将迎来新鲜血液,而在迎接新血液的同时也不得不送别老生……2020届各大院校的毕业展都陆续从线下转至线上,仅为了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依旧延续毕业季传统。但今年的云端毕业季虽然改变了以往的展览方式,但其中作品质量与内容依旧保持高水平。

前一段时间,2020中央美院毕业季——本科生毕业作品展正式上线。此次展览将由5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虚拟展厅,展出11个院系的846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同时还通过网页链接展示毕业创作草稿、过程和本科学业过程中的创作实践,平面作品、三维作品、视频作品共有近20000件,是中央美院史上最大规模的本科毕业展,也是永不下线的毕业展。

同样地,此次研究生毕业作品展通过四大线上展厅展示31名博士研究生、375名硕士研究生的数千件毕业作品,研究生毕业展上线的第一个24小时,即获得浏览量213万、独立访客数量53万的优秀数据,访问国家超过115个,2020央美云端毕业季不断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目光。

此次,“凤凰艺术”特根据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毕业获奖作品中进行了汇总综合,联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部分负责人,根据毕业季展览中的前言“眼睛的作用”截取关键词对作品进行分类,避免全新字眼可能导致的与设计学院毕业展脱节问题。

曾经有位老师问学生一个问题: “眼睛的作用是什么?”。许多学生不以为然地给出了许多“标准答案”。老师最后给出的答案却出乎所有学生的意料,他的答案是:“眼睛的作用是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看不见的。”

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我们从小到大日积月累地掌握了许多被称为常识和知识的东西,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也潜移默化地构成了我们观察世界和判断是非的惯性思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就是一种观念,提示我们要更多相信看得见的东西,因此,在许多情形下,务实比务虚更被乐见,脚踏实地比天马行空更受推崇。

天文物理学家们关于宇宙构成的理论也耐人寻味。他们认为:宇宙由“看得见的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三部分组成,其中,看得见的物质,如星系、星云、星团、星星、太阳、月球、彗星、流星以及地球上所看到的一切物质,仅仅占宇宙总质量的4.4%。换言之,宇宙中绝大部分存在之物是不可见的,它们却是形成宇宙的隐形力量。

可以说,“可见之物”的型态常常是由“不可见之物”催生和塑造的,这犹如物质之于精神,概念之于观念,方案之于方法... “如何看见看不见”已成为一种日趋被重视的创新思维,它被广泛应用在探索未知和未来的领域。在我们热衷于关注光鲜亮丽的“热点”的同时,似乎也应该“看见”无处不在的“盲点”--- 那些无形、隐形、遁形的“不可见”的存在之物呢?

新年伊始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为我们带来始料不及的致命危机,人类需要重新认知生存、生活和生命的意思和意义,以此为契机,反思既有的常识,质疑僵化的知识,清空膨胀的自负,弥补茫然的无知,从而去感悟无形的智慧 ...

“如何看见看不见”,这应该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

2020年的毕业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采用了网络展览方式,这给毕业创作和展览带来别开生面的效果,希望借此独特的方式,呈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同学们与众不同的设计思维和艺术思想,那些“可见”和“不可见”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预祝毕业展圆满成功。

是为序。

——宋协伟

对此,依据“可见”、“不可见”、“未知”三主题对学生获奖作品进行分类分类,分别对应名称“目之所及”,“目不能及”,“目不可知”。所选取的学生作品内容完整包含“对可见观察”,“对不可见思考”,”对不可知探索“三个方面的内容,不能够进行机械的分裂;但创作的切入视角却可以从”可见“,”不可见“,”未知“三个单一维度进行有选择的深入。

使用这三个与”眼睛的作用相关“的关键词对学生作品进行分类不是为了区别“可见”,“不可见”,“未知”;而是为了强调学生作品中三者之间不同维度展开的关联;更是为了强调在这次疫情背景下网络展览对学生作品:可见成果的展示,不可见研究的过程,不可知个人的思考三方面总体性的强调。

在满足专业、方向、奖项数量平衡的同时,针对作品归纳进该分类的原因:一方面考虑学生成果展示所侧重的纬度;另一方面考虑其研究侧重的时间阶段;最后考虑其个人作品阐述中对作品价值层面的主观思考。以下是分类“目不能及”板块内容的精选毕业获奖等作品。

不可见:“目不能及”

高宁研:法约尔2120:珍宁在比春协会

1

声誉、尊敬等不能被一个简单的点数衡量,但在理想中的后匮乏社会里,各种尊敬程度之间是独立的,两个身份的尊敬度是互不相干的。

2

等级不会因为物质匮乏问题的解决而轰塌瓦解,这里有很多等级,但没有一种等级较另一种更优越。

刘思宇:坐井观天

3

《坐井观天》共有两个部分,窗前部分《交响乐》是根据视频采集的街景生成的音乐,窗外部分《纪念碑》是根据操作电脑时的鼠标轨迹制作的雕塑。《交响乐》(节选)中包括6个场景,分别取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旨在疫情之下以新的方式观看无声的画面,街上的行人车辆的行为都将作为乐器的触发机制,而影响人们外出上街的又是当前的疫情,疫情间接控制音乐的演奏,这是一只纪念疫情的交响乐。

4

《纪念碑》中包含数个雕塑,分别来自我操作电脑执行的不同动作的鼠标轨迹,使用电脑似乎成了我“出逃”身处的安全空间的主要方式。每日的运动步数代表了在真实世界中的活跃度,同理所记录的鼠标轨迹代表的便是人在虚拟世界的活跃度,由此制成雕塑便是对当下生活方式的纪念。

王荣萱:双面 Double Sides

5

虚拟对现实的入侵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真实”在当代需要被重新思考和定义。“美颜+数字”的组合在不断满足着人们的心理,但千篇一律的美颜效果也使得人们对现实中的自我产生了病态化的逃避心理,“外貌完美”的审美方式所引起的疲劳和焦虑心理成为本次创作的出发点,以电子首饰的佩戴方式和观者讨论虚拟、现实和入侵后病态化的状态方面话题。

6

陈若曦:A gem from the Ocean

7

搭建了一种自然和人心的沟通可能。由于海洋污染形成的特殊塑料岩石,可以留存人类信息的不可消解之物。——胶砾岩(plastiglomerates)。

提供了新的认知和理解。在大量研究资料呈现下,材料本身研究的价值不断展露,对胶砾岩进行了从新“赋能”的过程。

被人类赋予价值之后,也会影响人类看待这种事物的态度。也许曾经代表着美好与浪漫的戒指也会成为末日后唯一能证明人类存在过的证据,这将是一个永恒的悲哀与对人类自身的嘲笑。

张宁远:CLOUDER

8

这是一个具有多人合作性质的线上体验设计,以游戏的形式把屏端操作与首饰制作产生联系,由多人共同参与制作一件首饰,每个用户可以独立设计制作这件首饰中的一个元素零件,最终平台将收集到的多个用户的元素零件进行整合,生成首饰模型。生成的模型会通过数字生产与加工的方式,制作为实体首饰送至客户手中,从而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商业联系与体验模式。

9

马淋蕤:从何处来

10

这个作品的缘起起源于一场意外,在大三暑假那年,我体检出了一个畸胎瘤,八厘米大小,生长于我的右卵巢中,于是我做了一场肿瘤切除手术。在那个八厘米的肿瘤中,有着油脂毛发,甚至是牙齿。它像是一个特殊的生命,而这场摘除手术像是一场分娩。这让我重新认识了“失去”与“生命”。记忆的失去是遗忘、物品的失去是丢失、生命的失去是破损,是死亡。

11

罗雅蕾:湍流之音

12

《湍流之音》是使用乐器装置来检测环境中的实时数据并进行现场演奏的作品。我将空气中的污染物信息(甲醛、co2、co……)转换成优美的乐符,人拿着“乐器”在环境中进行带有主观性质的演奏和表演,跨越距离来收集空气音乐,进行人与环境的合奏表演。

13

夏菀笛:珍宝隐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超市甚至在家里坐等送菜上门,市场越来越没有其容身之地,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普遍是吵杂混乱肮脏的。

14

我一直在想可以做些什么,来拯救那一缕人间烟火气。我基于那些看似俗气、大家都不以为然的市井百态,去探寻其闪光点,进行再次创作,我希望这些藏匿在菜市场的珍宝,可以被世人发现。

15

陈楠:夹生饭

16

在不断的家庭争吵中,我选择了逃避。而在几次尝试着做饭后,我好像找到了稳定家庭脆弱情绪的调和剂。我用影像记录了一顿饭的准备,与一次拘谨的吃饭状态。我改变了用餐的习惯,将常用圆桌改成了长桌,增大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感,将桌面放在了腿上,吃饭的重心放在了刻意的动作上,同时思考家庭之间的协作与家庭角色的转变。

邢一琳:穑人

在翻阅了资料,调查了社会案例,做了一定基数的采访,查阅了相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习俗童话故事后,发现只有寥寥无几的人可以真正明白不劳而获有没有代价,代价是什么,这个代价值不值得你现在去洋洋得意的接受不劳而获。

17

希望观看者能通过我的影片去稍微思考一下生活中不劳而获的“美事”最后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人们又为这件“美事”付出了什么。

18

朱毓涵:折叠

19

我通过制作一个折叠的可穿戴的像帐篷一样的隔离空间,来反映疫情当下人心的折叠,也隐喻社会的折叠,同时,展现它从防护服形变为隔离空间的过程来引发大家的思考:在这个把隔离当做常态的当下,我们需要抵御的除了物理上的病毒,还有哪些心理或者道德上的病毒?从隔离空间到防护服的形变也提出了问题:我们如何抚平这个折叠的人心和社会?如何真正做到隔离“病毒”?

20

王艾伦:记忆

21

作品《回忆》为个人数据可视化作品,本作品通过提炼、整理生活中的数据痕迹来记录、回忆作者过去的经历和周遭正在发生的事件并使用数据可视化和文本叙述的方式通过网页进行展现。通过追溯作者的个人数据痕迹去回忆一段经历并希望从无限重复的日常中通过挖掘、整理数据后编写的剧本构筑更加可靠的一段回忆。

22

杨睿卓:窗里窗外

23

窗户保护人免受外界伤害的同时,还可让人透过它感知外部的无限可能。将现实世界的窗户搬进虚拟的屏幕,时间作为自然世界的叙事线索被保留,串联起故事的逻辑链。现实中,人们通过日升日落来区分昼夜,而虚拟世界中,屏幕的亮度模糊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窗口弹出与关闭,即空间层次的向内和向外,映射了现实中窗户的内与外。

24

丁柱源:GOLDEN COMMA

25

就像冗长的句子需要逗号来停顿一样,我们人生的旅程也需要小逗号。我希望通过首饰的“佩戴行为”来探索心理问题的疗愈过程。我尝试将行为疗法中的心理治疗融入设计方案中,使设计的首饰拥有激励心灵的积极作用,达到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温暖,更健康的目的。疲惫于日常生活的您,请暂时划上一个金色的逗号,休息片刻吧。

26

赵丹妮:桌面日志 Desktop Vlog 2020

27

桌面日志计划提出了一场以“屏幕景观”为转译媒介的视觉探索,创作的入点在于探索如何以MAC Desktop系统——一种“技术现成品”,对现实场景进行转译。其粗粝性即是对生活的还原,也是一种对生活情景的异化。桌面日志是在“赛博”空间中重新审视生活的启示,也是对电子互联时代居民脱离附近性的反抗。它以陌生化的手法,将日常抽离原始的场域而成为了“景观”化的非日常。

28

吕智杨:屏幕感 VISUAL SENSE ON SCREEN

29

《交往在云端》中提及,互联网正在以不胜枚举的方式,改变着我们与他人连接。当我们纷纷进入隔离状态时,互联网给予了我们更多的社交可能性甚至是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一系列线上社交的独特体验不断启发着我的思考,基于线上社交心理、其固有特性以及过程中随时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展开调研并作出尝试,最终以一组首饰来呈现这一系列的奇妙体验,诠释线上社交的特性与其带给我们的转变。

30

曹南:BOOTLEG

31

Bootleg原意是“私酿酒”,  现在这个词的意义已经引申为“未经授权、私自发行的出版品”,特别是指唱片、录音带之类的有声出版品。我在此借用这个概念用音乐和视觉元素来探讨现在的创作环境中关于内容生产的借鉴、模仿和观众反馈的关系。

32

王思涵:OUR PURE LAND 虚拟校园

33

Bootleg原意是“私酿酒”,  现在这个词的意义已经引申为“未经授权、私自发行的出版品”,特别是指唱片、录音带之类的有声出版品。我在此借用这个概念用音乐和视觉元素来探讨现在的创作环境中关于内容生产的借鉴、模仿和观众反馈的关系。

34

石韵媛:焦虑处方

35

《焦虑处方》是一份针对焦虑现象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报告。作品用视觉语言传达了“焦虑”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生活的影响。基于对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作者将自己的反思、疑虑以及未来的研究重心呈现在一本手制书内。《焦虑处方》是一份邀请,作者向因焦虑而感到抑郁、恐惧、内疚或失落,无法自助的人伸出双手,帮助他们一起制定和发展基于个人需求和目标的“调适方案”。

36

李昳尘:城市生活的危机设计研究:从历史、政策到日常应用

37

如果:任何行为一旦发生并且被人类历史记录下来,它就会一直潜伏下来……无论惩罚力度多大,只要一种特定的罪行出现过一次,重现的机会就远大于首次出现的概率。那么对危机设计的研究以及城市生活的危机应对势必应当从分析当下危机产生的根源开始。本作品从文献研究出发,从政策、预测、日常、实践及应用多方面探讨危机设计的实践方法,尝试将多重生态的哲学性观念融入危机设计研究中,为危机设计建立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及实践模式。

38

陈佩涵:Sunflowers 456

39

Sunflowers  456是与梵高油画同名的互动多媒体装置。选取油画中的十二枝向日葵作为作品的视觉图形,并对其进行重新解构与抽象化处理。利用深感摄像头捕捉观者的行为路径,通过数据编程处理触发视觉画面的同步变换。观者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其身份在作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中相互置换。作品所关注的是对造型中的主观意识空间再创造,思考视觉的多维空间的表达与主观意识空间再创造的关系,为图形或图像在空间的创造与展示提供另一视角的可能性。

4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