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展览

艺术与设计 作者:李萌2020-07-24 16:37

原标题:方寸之间有乾坤——皮影戏中的奥妙世界

近日,瑞士苏黎世的里特贝尔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爪哇皮影戏:关于生活与世界的故事》(Javanese Shadow Play: Stories about Lifeand the World)的展览,展出了一批馆藏的爪哇皮影戏道具,以此来回顾这种古老的戏剧形式。爪哇皮影戏(Wayang Kulit)是印度尼西亚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常见于爪哇岛和巴厘岛,距今约有150年的历史。

皮影戏人物由皮革所制,操纵皮影的棒杆则为牛角,雕工精细。剧中故事通常取材于神话或史诗,如《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本次展览通过皮影戏与相关资料的展出来还原传统皮影戏的演出场景,同时也展现出了皮影戏制作者的工艺与表演技艺。

皮影戏中的文化、宗教与艺术

关于皮影戏与宗教的关系,在印尼的皮影戏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众所周知,皮影戏在印尼的爪哇和巴厘岛,代代传承中达到了极高的精准程度,并具有仪式含义,被称为皮影哇扬戏(Wayang Kulit)。关于爪哇皮影戏的起源传说有三。其一是来自印度,因为印尼皮影戏的内容多来自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其二是来自于中国,自北宋时期经马来半岛传入印尼。其三则是源于印尼本土,11世纪从爪哇王室传入到印尼各地。不论起源是哪种,皮影戏早已成为了当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近一千年的岁月里,皮影戏在印尼不仅成为了国粹,亦成为了印尼人民长久以来的文化支柱,在2003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从名称上来看,在印尼语中“Wayang”的意思是影子、灵魂的意思,“Kulit”意为“皮”。所以在印尼,皮影戏长久以来是与宗教相关的,在白幕上活灵活现的皮影长期被视为神灵和祖先的灵魂。皮影戏至今仍是许多宗教仪式和节日庆祝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例如,皮影戏的创作在印尼曾被认为是爪哇皇帝在古时祭奠神灵的重要仪式。当时,皇帝依据寺庙壁画将祖先们的样子刻画在椰子叶上再供上神龛,每当宫廷有重要的仪式,就对着椰子叶焚香祈祷,并演奏嘉美兰爪哇五音传统音乐。到了马佳巴黑王朝时期,人物形象从椰子叶上改良到画纸之上,同时,皮影戏亦不再是宫廷的专利,逐渐传入民间。

后来,擅长绘画的Prabangkara王子将纸上的形象着色,就有了皮影戏中色彩鲜艳的表现形式。随后,印尼在进入伊斯兰教统治时期,其表演形式发生了转变,佛教人物的形象和音乐都与伊斯兰教格格不入。为了让皮影戏继续,睿智的民众将皮影戏的人物形象去除了相关的佛教形象,并用牛皮取代纸张,把角色正面的脸改为侧面,手脚也被拉长,呈现出异于常人的感觉。至此,逐渐形成了印尼爪哇皮影戏的雏形。

展览中的部分展品

皮影戏艺术是印尼人与神灵沟通的方式之一,在传统印尼人的宇宙观中,大宇宙是分为三个部分的,即上层是神灵世界(Swah), 中间是人类世界(bhwah), 底层是恶魔世界(bhur),而皮影的操纵者——“德郎”是联结天堂、人间、地狱这三个世界的中间媒介。所以在表演的开始与结束之时,“德郎”都必须举行敬神仪式,通过焚香、念咒祈祷、敬奉贡品与鲜花以愉悦神灵。随后我们就看到了爪哇皮影的表演场景,大厅中央的台子上会放置一幅白色的幕布,上端悬挂一盏灯,下端是横放的香蕉树干作为台座,正面角色的皮影插在白幕布右边的树干上,反面角色则插在左边。“德郎”则盘腿面向白幕,身后有十几个乐师和伴唱者。表演开始时,乐队演奏着古老的嘉美兰音乐,“德郎”用脚趾夹住一个小铜锤敲击身边的木箱子来指挥乐队。通常在开场之时全场肃静,“德郎”会先敲三声以唤醒“皮影”的灵魂。然后他就开始介绍故事背景,边说边唱,乐队和伴唱也随着故事的发展加入了进来。“德郎”这个职业在印尼是像僧侣一样受人尊敬的,一方面,他既要记住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复杂的角色和故事、众多的台词,又要用不同的嗓音标新出各个角色的差异;另一方面在印尼的历史中,“德郎”被认为是通法术的,他能够与神灵和祖先的灵魂沟通,在他的掌控下,伶仃木讷的皮影人才能变得生动起来,连清洗皮影的水也被视为圣水,可以祛病消灾。

与之类似,在中国,被称为傀儡戏的皮影戏在民间亦具有除煞、酬神与送神的功能。正如元代汪颢在《林田叙录》中所写的,“傀儡牵木作戏,影戏彩纸斑斓,敷陈故事,祈福辟禳”,记录的就是古代皮影戏具有祈福除煞的宗教功能。

正在表演的“德郎”

在表演方面,皮影是二维度的艺术,依靠光影来造型演出,它没有办法像电影或戏曲一样通过演员的肢体表情来传情达意,只能依靠影像的动作和后台的念唱来表现。在演出中,皮影艺人充分利用光影的原理使得艺术形象生动起来,并适度地控制与屏幕间的距离来表现出虚实结合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皮影艺人还创造了一些方法来表现独特的特技效果,如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腾云驾雾、排山倒海等,亦让观者有着深刻的印象。这些表演技艺都是长期学习与不断练习的结果。皮影戏中根据人物造型和表演技术的不同,分为掌中影人、提线影人、杖头影人等。表演者用右手操纵,通过“拨、拉、提、抖”等表演手法以达到灵巧自由。在表演武打动作时,影人骑在马上,还要携带马鞭、兵器等。在表演几个影人的转身、奔跑、对脸、跳跃等动作时,表演者要两手同时操纵数条杆子,这就需要表演者练就张弛有度、快慢合宜与动作轻如鸿毛的表演技艺。

展览中的展品之一

皮影戏的新生机

皮影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活态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皮影戏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以印尼皮影戏为例,20世纪70年代后,印尼皮影戏开始进入发展的旺盛期,特别是1971年第一次皮影戏竞赛后,刺激了皮影戏的革新浪潮,之后陆续产生了大量的新型皮影戏。在这一时期,许多西方人也开始学习皮影戏,美国的拉瑞·瑞德(Larry Reed)亦来到印尼学习皮影戏,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德郎”与嘉美兰演奏者。在印尼,拉瑞·瑞德(Larry Reed)体会到了特别的东南亚文化,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将电影技术、现代戏剧、真人舞蹈和皮影戏相结合开创了现代皮影戏。至20世纪90年代,拉瑞·瑞德(Larry Reed)与印尼的“德郎”Wayan Wija、舞蹈家Dewa Berata等经过多次试验,将戏偶的剪影、穿戴面具的演员、剪裁而成的舞台道具及不同的灯源产生的电影般的效果,投影在一个屏幕上,成功地将传统皮影技巧与现代戏剧、电影等融合,突破了东西方的文化界限,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现场演出动画”(Live Animation Film)或被称为光电皮影戏(Wayang Listrik)。此后,作为传统皮影的新生命,这种影戏与电影戏剧相融合的形式流行开来。

表演中的光电皮影戏

在拉瑞·瑞德(Larry Reed)创造的“现场演出动画”(Live Animation Film)/光电皮影戏(Wayang Listrik)中,他将印尼皮影戏的宗教因素与世俗文化相融合,将宗教故事中注入了当代生活的元素,并做到将不同元素之间的文化审美相统一。同时,瑞德还不断实验尝试将世界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入他的现代皮影艺术中,从故事情节、表演、舞蹈、人物形象设计到音乐创作等都是全新的实验与尝试,他使用世界不同民族的乐器组合来作曲,来讲述不同的民族史诗、宗教故事或现代戏剧故事。作为现代皮影艺术的先驱,瑞德做到了既尊重传统,又有意识的创新,他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融合,让我们看到了皮影戏在当代发展的新的生机,并为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做了有益的探索。

当代设计中的皮影艺术

作为古老的传统艺术,皮影戏在探寻自己新生命力的同时亦影响了其他领域的现代设计。诸如在服装设计中,受皮影艺术影响的服饰造型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呈现出“外简内繁”的特点。通过箱型直身裁剪、平直的肩线,方形袖挺阔和明显的结构线,体现了廓形上的“外简”;其内部结构中由雕刻的装饰线、图案纹样构成。其次,服装设计师还从皮影服装轮廓上的“上窄下宽”吸取了灵感,设计了诸多窄肩、露肩和阔摆的服装款式使之成为流行。诸如意大利品牌Emilio Pucci 在2013年春夏发布的系列时装中,不仅在版型上受到皮影服饰造型“上窄下宽”的启发,更在图样上采用了由脸谱、龙凤图案组成的传统皮影纹样,镂空元素与薄透面料相结合,呈现出若隐若现的效果。此外,还有桐人唐设计的《皮影系列》,将传统皮影图案提取、再设计之后运用到了服装上,使传统文化元素与服装时尚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与之不同的则有设计师 Misha Lee设计的服装《再见皮影戏》系列,在这其中,Misha Lee 采用了传统的纹样与皮影雕刻中的镂空设计,将皮影戏的图案成为了可穿戴的流行,并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让被时代淡忘的艺术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回归到百姓的生活中来。

幕布后的皮影戏

除此之外,在后现代的艺术中,皮影艺术的影响力仍是广泛且深刻的。例如,美国弗吉尼亚插画艺术家乔丹恩·欧文斯的插画皮影作品《浮游物》系列,将简单的插画和皮影的特点相融合,制作出了形态各异又可以像皮影人物一样活动的插画皮影。同样 ,还有来自荷兰鹿特丹的艺术家伊莎贝拉(Isabellas)的《梦幻童话》系列,采用黑色影偶的形式,利用激光切割技术将细节处理得十分到位,每一个作品就是一个故事,其形象均是欧洲童话中的王子、公主、魔法师、马车和小动物等。而设计师Michael R.sing 则从皮影戏中得到了不一样的灵感,设计出了特别的灯饰作品,这些灯饰采用了皮影造型中的雕刻,在灯光照射下能在墙上放大投影出各种有趣的图案。

(图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