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电影

文化产业评论 2020-06-23 10:54

原标题:地摊经济时代,露天电影院能救市吗?

2020年618期间,各平台成交额总和已超万亿。巨大的成交额背后,企业是如何借助618实现顺利“回血”?618究竟有何魅力?618之后,我们又发现了哪些问题?

随着国内疫情突如其来的反扑,影院复工复产的呼声被迫戛然而止,原本抱有希望曙光的中小影城再次走到悬崖尽头。

比起近半年来零票房收入带来的现金流亏空与影院维护固定成本的压力,遥遥无期的复工通知成为了压垮电影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来筹备倒计时的国内大小影院,继续做起了婚纱影楼、水果微商的生意。

甚至在地摊经济回潮的风口之下,许多影院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也纷纷跟上“地摊经济”的浪潮,走上街头,开始摆起了地摊。

太平洋影城

卖库存爆米花、烤肠、电影周边已经是初级操作,还有影城成功转型餐饮,开始做起大排档,每晚的营业额高达5000元左右。

枣阳汉城国际影城

在全员摆摊的氛围之下,让停业中的影院转型“露天电影”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不仅让我们思考:地摊经济时代,露天电影院能成为电影市场的救命稻草吗?

露天电影院发展史

对于中国的00后、10后来说,露天电影可算个新鲜玩意儿,可对于90年代前出生的人,露天电影却是难忘的童年记忆。

露天电影是几代中国人共有的青春物证。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末渐出历史舞台,露天电影一直是最重要的娱乐项目,尤其在广大农村。它是人们心中的至爱。

中国露天电影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建国前。1932年,电影批评家王尘无就首次指出:“中国的露天电影,不是指大饭店每年夏季开映的那个专供洋绅士和高等华人助兴的露天电影,而是走江湖的人们在内地小城镇或大一点的农村里随时放映的露天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走江湖的人们”逐渐正规化专业化,正式组建成为“流动电影放映队”,遍布在神州大地的大街小巷。虽然当时的电影放映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但对于娱乐生活匮乏的人们来说,已经是很难得的愉悦体验。

借着露天电影的东风,人们很快形成了以看电影作为休闲娱乐乃至社交的消费习惯。1979年,改革开放仅仅过了一年,中国看电影的观众人次就达到了空前绝后的293亿。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空地操场,凌空挂起的银幕总能汇聚起摩肩擦踵的人群,聚焦无数狂热的目光。

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电影都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休闲娱乐方式。在2000年之前,村里每逢哪户人家有喜事,比如生了男孩子、结婚大喜,甚至是母猪多下了几个崽、庄稼丰收这些小事,都会讲讲排场,请电影放映员来村里放一场电影。在部分农村地区,露天电影已成为全民狂欢的代名词。

银幕上的悲欢离合与荡气回肠,滋润了物质匮乏年代人们饥渴的心灵,露天电影成为几代人共有的刻骨铭心的人生记忆。

电影放映员通常在下午就会拉着设备布置场所了,两三米的幕布放在现在不足为奇,可在当时的孩子们眼里都是神奇的“高级货”。银幕有时挂在竹竿上,有时直接钉在某户村民的墙上,但无论在哪里,总会有孩子假装路过,偷偷看一眼银幕的背后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如今连画质低于720P都会嫌弃的年轻人一定不会想到,当年露天电影的放映有多受环境影响,一旦起风,银幕固定不住,画面会变形;音量够大的音响,杂音也免不了出现;多次使用的胶片特别容易损坏,在放映过程常会出现黑幕或者跳帧现象,但在当时的观众眼里,也只是稀松平常的“尿点”。

2000年以后,露天电影更多地出现在小学操场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虽然当时人们家里已经出现了彩色电视机,室内大型影院也渐成气候,可孩子们还是依旧会为黑白的《地道战》、《地雷战》热血沸腾。

近几年,好莱坞特效大片的盛行迅速引发了电影银幕的“军备竞赛”,不管是在一二线大城市还是小村镇,拥有3D放映能力已经是基础配置,杜比音效或IMAX已经是稀松平常。而露天电影也已成为怀旧、复古的代名词,成为了几代国人的独家记忆。如今,中年人常常提起怀念“露天电影”,怀念的都是当年逝去的青春啊!

疫情当前,露天电影能卷土重来吗?

当年人们观看露天电影,实属经济基础设施不足时的无奈之举。然而,如今再次提起露天电影,却是出于疫情考虑。

作为典型的“室内大型人群密集场所”,电影院停业实是出于公共卫生安全的考虑。毕竟,面对层出不穷的确诊病例,让大家集中在一个密闭空间中呆上两三个小时确实存在风险,不管是片方、影院还是管理部门都承担不起这种后果。

然而,露天电影的环境却能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对场地空间的需求不固定,解决了繁琐租赁、装饰包装步骤,可操控性高;室外场所空旷,观众的公共卫生安全得以保证;现场大银幕效果、观影氛围,虽然不能完全将室内的特效效果还原,但也是再先进的手机、电脑等移动端都无法比拟的观影体验。

实际上,实际上,在过去疫情爆发的几个月中,国外露天影院已经掀起一阵热潮。

可能在疫情之前,很少有人了解露天汽车影院。实际上,汽车影院就是坐在自己的汽车里看电影。从外观上看,汽车影院就是一个停车场,前面有一块巨大的银幕,而音响就是你自己车里的收音机。因为汽车里私人性、亲密性等特点,露天汽车影院成为了“浪漫”的代名词。

受到疫情蔓延、传统影院关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国外,露天汽车影院再度走红。在人人“谈疫色变”的当下,只需要待在自己的车内空间而不需要与陌生人接触的观影方式,成为了汽车影院的天然优势。

2020年3月下旬,《好莱坞报道者》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在北美绝大多数影院都处于关门和亏损期的时候,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一家名为The Van Buren的汽车影院的票房收入却逆势上涨,在3月最后一个周末荣登全美票房收入第一影院的宝座。

德国的Autokino Essen汽车影院也相当火爆,4月初的时候,该影院仅一天时间便售出了500张电影票,此后汽车影院放映的所有影片提前2周便全部售罄。

在韩国,不少汽车影院的营业额都迎来了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位于大邱的Cine 80汽车影院票房收入相比往年增长了20%,位于首尔的Jayuro汽车影院票房则上升了30%。

除了原为“浪漫”而生的露天汽车影院成为新宠,窗口电影院也在国外的社区中逐渐流行开来。如其名字一样,它用社区中的大楼外墙当作幕布,通过把电影投射到建筑上,就能让整个住宅区中的住户在窗户或阳台足不出户观看电影。

在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甚至法国的巴黎,都能看到居民在墙上投影电影的尝试。

国内各地也在逐渐开启露天影院的再探索。在四川,峨影厂举办了“峨影1958公益放映”活动,截至6月共放映了43场,备受孩子们和城市居民的欢迎。

不仅是四川,南京、西安、张家港、鄂尔多斯等全国多地也组织了各类公益露天电影放映活动。甚至平遥国际影展也专门搭建了可容纳1500人的“站台”露天电影院以供观众观影。

地摊经济时代,露天电影院能救市吗?

对于停摆中的影院,不管是摆地摊卖爆米花,还是尝试露天电影,都是无奈之中的“自救”之举。对于有着大银幕情怀,许久无法步入影院又众多顾虑的影迷来讲,类似于地摊经济的露天影院可以说是理想观影方式之一,在疫情之下有可能进入红利期。

此外,对于国人而言,露天电影是难以替代的独家记忆,正如中国电影资料馆收集整理部主任、资深影展策展人林思玮所说,“这种形式有很强的年代感和时代感,有这种记忆的人,会非常想参与。”唤起观众重新聚集观影的感受和体验,引起国内观众对于电影的热情,对于后期电影业实现完全复工复业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有效释放观众的观影热情,带来独特观影体验的同时,露天放映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露天放映的片源仍以上映过的经典老片为主,对观众吸引力有限,需要产业政策在片源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露天影院的放映设备也亟待升级,而更新设备的这笔开支,对于停业中的影院来说也是额外的负担。

露天电影院能成为救市英雄吗?结果并不尽然。但是,我们可以从国内外的探索尝试中看到疫情当前露天影院新的发展机遇。

左手是国人对于露天电影的怀旧情怀,右手是国内外探索尝试的多元案例。用一种“过时”的方式,重新开启电影与公共生活的可能性,正是时代赋予电影人的新课题。

在这种尝试中,须得有影院作为先锋挺身而出,也须有片方和管理部门积极配合,更须有忠实的电影爱好者提供市场反馈。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希望看到中国的电影行业能够在这次疫情中活下去,站起来,也希望绝境之中能够出现新的生产升级。

露天电影会成为后疫情时代的行业变局吗?我们拭目以待。

(图片来源于文化产业新闻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