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投资收藏 >拍卖

苏富比亚洲 2020-05-26 07:01

原标题:【绝密竞投】巧夺天工清乾隆重器

「绝密竞投 — 巧夺天工」拍卖精挑细选不同收藏板块的杰作,供慧眼藏家雅鉴。拍卖将以纸上竞投(或称默拍)方式进行,只接受客户以书面作保密委托竞投,既保留竞拍的精髓,同时有私人洽购的保密优势。

本次拍卖中国艺术品部呈献两件乾隆时期珍品,分别为清乾隆粉青釉浅浮雕五龙图梅瓶及清乾隆御制白玉光素菊花钮茶壶,可谓中国工艺巅峰杰作。

清乾隆  粉青釉浅浮雕五龙图梅瓶

1

清乾隆  粉青釉浅浮雕五龙图梅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35.3 公分

来源

英国收藏

香港苏富比1997年11月4/5日,编号1356

出版

《香港苏富比三十周年》,香港,2003年,

图版150

本品所呈形制、雕工、釉色、纹样,和谐相宜,鬼斧天成。青釉温润,线条流丽,浮雕海水龙纹,傲显天威,展现唐英督陶时期景德镇御窑之精制妙造、雅致大方。唐英十六岁入宫,雍、乾两朝期间在内务府供职,涉猎清宫浩瀚庋藏,饱览前朝经典,秀颖聪慧,借鉴创新,恪尽职守以投圣意。此瓶精益求精,至臻大雅,处处展现雍正晚期至乾隆初年御瓷特色。早约四千年前陶瓷初兴之时,青釉已为人所钟。及至北宋,天青蕴藉臻绝,偏安以后,续烧柔色,秉承赵家一贯高致品味。观南宋龙泉青釉上品,釉色莹润,如春翠绿,微泛天蓝,延此逸风。青釉朴雅,向受惜慕,但或因制作难艰,还原气氛下方可烧就之水漾透亮,元明绝迹,直至雍正一朝始才复兴,多缀小器,配饰浮雕者极罕。然此类盛清青釉浮雕,也有雏例可依,如雍正年制云龙纹缸,图见周丽丽,《清代雍正至宣统官窑瓷器》,上海,2014年,图版3-32 。此梅瓶所罩青釉柔和,翠中泛蓝,晶莹澄澈,丝毫没有乳浊暗哑之感,匀施在深刻邃雕之海水龙纹上,釉随饰起伏散聚,层次分明。

2

清雍正  青釉剔刻花云龙纹缸

©上海博物馆

梅瓶小口厚唇,上宽下敛,近足复张,轮廓线条收放有度,柔中带刚。遥想盛清当年,艺匠必经周密计量、斟酌考究,每个步骤一丝不苟,方可制得如斯佳器。细腻之处,不禁让人联想到明初龙泉青釉梅瓶,如东京国立博物馆横河民辅旧藏之例,载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图版目录:中国古陶磁篇》,卷2,东京, 1990年,图版486。浮雕之深峻有力,则与元代龙泉青釉罐上雕刻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奈良大和文华馆藏云龙纹四系瓶,图载于三上次男编,《世界陶磁全集》,卷13:辽、金、元,东京,1981年,图版156。

3

元  龙泉青釉云龙纹四系瓶

出处:三上次男编,《世界陶磁全集》,卷13:辽、金、元,东京,1981年,图版156

此瓶既蕴前朝龙泉瓷风,或也承载朱明巧思,如永乐釉里红海水留白龙纹梅瓶,雍正一朝也有仿效,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例,图载于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香港,1993年,图26C。

龙纹,属中国工艺品纹饰大宗,乘浪、穿云、逐珠,雕瓷常有饰之,但此梅瓶上所呈,剔刻利落,龙躯矫健,疏密有致,活灵活现,隐涵古韵,一般龙纹实难相媲美。

器上雕五龙,当中一龙曲身攀瓶而上,其他游龙则两两相对,上大下小,尊卑立分。清代以前,龙纹多采对称或对等之貎,鲜有高下之别。细观此梅瓶上之三爪巨龙,躯若蟠蛇,傲踞器肩,吻含火珠,俯冲往下,进逼夺浪而出之五爪小龙,威风凛凛,布局精心,尤为罕见,展示唐英麾下妙思巧工。大小二龙相持,又称苍龙教子,或喻天子与储君的关系,暗示皇位更迭,但也有指乾隆帝借着三爪巨龙与五爪幼龙的搭配,表达他对先父雍正帝的敬慕,顺颂孝贤之道。

4

清乾隆  粉青釉浅浮雕五龙图梅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三爪龙纹,呼应早期瓷器饰样,例如 Ernest Grandidier 旧藏元代蓝地三爪白龙梅瓶,尺寸略小(33.6 公分),现存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品编号G121。另参见一龙泉青釉大盘,盘心素贴三爪龙纹,定为元代十四世纪早至中叶之器,图载于康蕊君,《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 A Complete Catalogue. I . Historical Introductions. Yuan and Ming Dynasty Celadon Wares》,伦敦,1986年,图版109。

同代瓷器也有饰爪趾数目不一之龙,特别是九龙纹梅瓶尤为多见,例如一乾隆青花釉里红梅瓶,初售于伦敦苏富比1973年11月27日,编号275,后三度售于香港苏富比,1979年5月22日,编号197、2002年5月7日,编号579及2006年4月10日,编号1536。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一相关乾隆篆款青花釉里红梅瓶,图见《故宫珍藏康雍乾瓷器图录》,香港,1989年,图版8。

5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水波九龙」图梅瓶

香港苏富比2014年10月8日,编号3901

三百寒暑,光泽依然,继续独领风骚。翻阅公私收藏记录,未见同式之器,遂悉此瓶或为孤品。然尚有尺寸、纹饰稍异者堪资比较,如一瓶身较矮之例(34.9 公分),1982年6月4日经纽约苏富比拍出,编号220,同饰五龙,但图样布局与此相异,奈何遭窑缝破相,贯穿年款、延展瓶身,莫不婉惜。另有一尺寸较小之例可作参考(33 公分),器形稍欠婀娜,雕三龙,俱五爪,原属Albert Keller 雅蓄,初售于纽约苏富比1982年6月4日,编号219,后入静观堂藏,再于1996年11月3日经香港佳士得易手,编号572。还可参考一乾隆篆款粉青釉苍龙教子图罐,密雕五爪双龙,其来源显赫有绪,旧属洛赫勋爵收藏,后入东京出光美术馆,2014年10月8日经香港苏富苏富比拍出,编号3901。

6

清乾隆  粉青釉浮雕「苍龙教子」图罐《大清乾隆年制》款香港苏富比2014年10月8日,编号3901

「惟有形状与图案才能让文字和音乐触及那份寂静,犹如那个中国瓷罐依然坚毅地在其寂静中跃动」—— 节录自艾略特,《烧毁的诺顿》,1936年

梅瓶雍雅典丽,青龙御涛驾浪,年华虽已数百,依然屹立旁观,见尽苍海桑田,若把艾略特之诗句套用于此,或未尝不可。

7

清乾隆  粉青釉浅浮雕五龙图梅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清乾隆  御制白玉光素菊花钮茶壶

8

清乾隆  御制白玉光素菊花钮茶壶

20.5 公分

来源

D.J. Kay 收藏(标签)

Laird of Strathgarry 六世Hinton Daniell Stewart(1835-1926年)收藏,苏格兰珀斯郡;Stewart 为棉业公司Stewart Thompson and Sons 创办人,早年已与中国有诸多交流,1880年代返英后搜得不少重要中国工艺品

威立士拍卖行2011年5月18日,编号471

展览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伦敦,1871年,由 D.J. Kay 借出(标签)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Art》,爱丁堡,1886年,由 D.J. Kay 借出(标签)

玉执壶,莹洁剔透,圆润柔美,细腻无瑕,乃私人玉壶收藏中最精湛之器。

乾隆中后期,攻克准噶尔部,取新疆进贡石料所制精美御用玉器,其中如同本品之至高品质者,珍稀罕有,近年市场所见,造办处玉作琢玉时,多以烤皮掩饰石瑕。反观之,本品通器完美无瑕,玉质净洁光亮,精工巧制,堪称盛清玉雕之最,象征中国文明之巅峰与兴盛。此壶递藏历史亦是显赫,曾为苏格兰贵族 Laird of Strathgarry 六世 Hinton Daniell Stewart 于1860年代入藏,展出于1871年世界博览会。

至清代,中国玉雕工艺发展已臻成熟,自玉料开采至雕琢技术都已是经验丰富,乾隆帝爱玉,更为大力推动,促使当朝玉雕艺术发展至巅峰。此期涌现了大量精美绝伦之玉雕,尤其是宫廷陈设用玉,至今仍无法超越。陈设品中,器皿类玉器所占比例甚高,如炉、瓶、盒、壶、碗、洗、香薰等,此类不仅具实用功能,亦为日常陈设作用。其中,玉壶乃工艺最为复杂,对玉料要求最高的玉质器皿之一。因此,相比于其它类玉器,清代制作并遗留下来的玉壶,为数甚稀。

本壶以上等和阗白玉雕琢而成,玉质细腻温润,平肩鼓腹,壶流线条柔弧简练,盖钮细琢菊瓣形,丰美晶透。

玉壶雕工精巧、玉质洁美、打磨细腻,其盖钮形制与其他特征近类三例盛名白玉壶,皆造于同时期,瓜棱式壶身,羊首流。其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载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香港,1995年,图版216;另一件为约翰.伍夫爵士(Sir John Woolf)旧藏,录于《伍夫收藏中国玉器》,苏富比,伦敦,2013年,编号59;第三例为美国名媛米莉森.罗杰斯( Millicent Rogers)收藏,罗氏为宋美龄挚友,售于香港佳士得1996年4月28日,编号2,及香港苏富比2017年10月3日,编号3613,成交价75,475,000港币,为中国玉雕之世界纪录。此三例器身均见前述染色特征,属造办处玉匠用以掩瑕避绺所为。

9

清乾隆  白玉羊首瓜棱式提梁茶壶

清宫旧藏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10

清乾隆  御製白玉瓜棱式羊首掐絲琺瑯提樑茶壺

香港苏富比2017年10月3日,編號3613

参考器形、玉质相近作例,如一件白玉壶,2004年10月31日售于香港苏富比,编号233,成交价约680万港币,为当时前所未见之高价。此器与本品琢工相似,造形近类,相异处惟本品壶流曲度更柔,壶柄上端连接壶身处向下卷收,圈足较直,壶钮为单层菊瓣。拍卖会所见他例,如香港苏富比1989年11月16日,编号612,造形更见棱角方正。

11

清乾隆  御制白玉茶壶

香港苏富比2004年10月31日,编号233

《芙蓉楼送辛渐》

玉壶常见于唐诗中,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尤以末句传颂至广,玉壶冰心亦成为清廉正直,品行清白高洁之代称。高古时期所谓「壶」,约分两类,一为大腹敛口壶,也是中国出现最早的壶,相传黄帝时的陶正,也就是传说中制陶业的发明者昆吾制作了壶,故《说文解字》中有「壶,昆吾圜器也」的定义。壶字为象形字,有圆壶、方壶等造型,并无流和执柄,常见者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壶,多为酒器、礼器。此类壶从史前就开始出现,一直流行到明清,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壶最为兴盛,其壶的造型也成为后期其它类型壶的渊源。

大腹敛口壶发展到魏晋,为了倾倒方便,出现了一种加上流和柄的执壶,以后逐渐流行,从隋唐到明清越来越兴盛,魏晋以后的陶瓷器尤其常见。

无论是无流壶还是有流,隋唐以前均不见玉质壶之制作,或因制作需费较多玉料,且口小腹大,掏膛工艺比一般器皿复杂许多,材料有限,更不如青铜或陶瓷可反覆试验、烧制、铸造,故至明清,玉壶数量仍远少于其他器形。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例,明清时期,有流壶与无流壶加起来才有240余件,其中有流的执壶仅110件,明清各约占半数。

12

清乾隆  御制白玉光素菊花钮茶壶

现知年代最早之玉壶,乃一件唐代盘口圆腹壶,1956年出土于河南洛阳,无执柄,属于前述大腹敛口壶,这类玉壶唐宋均不多见,元代方增,明清时期数量明显多于前代,但乾隆时期此类壶多为仿青铜器的仿古壶。第二类则是有流、有柄的玉执壶,器形仿效陶瓷执壶,目前所知最早可溯至宋代。唐诗中的玉壶,实为第一类无流壶。

明清时期,玉执壶数量增多。明例多为器形高大且执柄常常位于腹部之上的执壶,但也开始多见矮小大腹、执柄下移的执壶,后者更接近于茶壶,或得陶瓷茶壶之影响,且造形多样,如莲花形,花瓣形、方壶、圆壶、六角形壶等,壶身或浅浮雕阳文诗句,或开光雕琢山水人物、各类花卉纹等,然整体而言,明代玉壶玉质均不好,工艺相比清代也粗糙许多。反映明代和阗地区的玉料开采虽增,但品质较劣,优质玉料的数量比清代少很多。

清代,玉执壶造形更为丰富多彩,玉质亦明显优于前朝,从材质看,有白玉、青玉、碧玉等多种,但白玉壶、青白玉壶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他颜色玉壶,且尽可能选取上好的白玉制作。

13

清乾隆  御制白玉光素菊花钮茶壶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雍正元年已有玉壶制作,惟多数是收拾前朝留下的旧壶,雍正元年关于玉壶的记载还稍多,但是雍正二年以后直至十一年则很少做壶。整个雍正朝总共收拾前朝壶和自作壶也就二十七把左右,并以第一类壶较多,雍正元年的活计档中记载:

「二月初十日,怡亲王交玉杏叶壶一件(随紫檀木座),……玉茶壶一件、玉蒜头壶一件、玉提梁壶一件,……王谕收拾见新,遵此。……九月十六日,收拾得玉茶壶一件、玉提梁壶一件,怡亲王呈进讫。」

乾隆时期的活计档中,玉壶的制作数量比雍正时期增加很多,亦有带柄执壶的记载,只是因为记载的特征模糊,实在无法和现有实物一一对应。

制作玉壶对原材料的需求很大,玉质要求也很高。从康熙到乾隆朝前期,出产美玉的和阗、叶尔羌地区被准噶尔部占领,西北交通不畅,玉路不通,宫廷用玉或为改制前朝旧玉,或靠进贡与走私玉料,故制作的并不太多。雍正十年还命大臣:「将好玉材料寻些送来」,说明宫廷玉料不够使用。乾隆二十四年,清军彻底击溃了准噶尔部,巩固了西北边疆的统治,设置官府,将新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

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四部玉贡进京,形成正式的贡玉制度,年例供玉分春秋两季向清廷贡玉,每年四千斤,其实最盛时清廷每年收进三十万斤玉料,乾隆五十六年,一次进京就有五千五百八十五块玉料。本品玉质净白无瑕。细致温润,即为如此大量玉材中,细细淘选而来之珍料。

Laird of Strathgarry 六世,Hinton Daniell Stewart(1835-1926年),居英国珀斯郡,为棉业公司 Stewart Thompson and Sons 创办人。早年已与中国有诸多交流,收藏许多重要中国工艺品,此件玉壶曾二度展出于1871年、1886年之世界博览会。

14

STEWART 家族,约1890年

(图片来源苏富比亚洲,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