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 作者:张渝2020-04-17 14:33
原标题:为什么会有丑陋的建筑
在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90周年之际,梳理前辈学人对古建考察研究的同时,无疑对当下建筑美学的思考也有所助益。然而,由于追求炫目和商业营销目的,各式各样的“丑陋建筑”却屡见不鲜,所谓的“丑陋建筑”除了外观造型的缺乏美感外,建造内涵折射出来的“丑”更是令人难以忍受:罔顾城市建筑该有的功能性,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当地的经济实力的匹配性,或奇形怪状,或庸俗不堪,或粗制滥造,为城市景观和民众生活带来视觉上的污染。本期时评特以“丑陋建筑何以横行无忌”为主题,邀请相关学者、批评家共同探讨。
十年窗下、十指连心、十全十美。由于“十”这个数字所寓含的“完备”“齐全”“极致”等含义,我们在做某种价值判断时,总是喜欢选择“十”,比如网上评选“中国最丑十大建筑”。十大最丑之外,还有没有第十一或第十二丑?当然有。但我关注的不是究竟有多少丑,而是为什么会“丑”的问题。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很多人读过,也有很多人没读过。是否读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说的题目“傲慢与偏见”以真理形式提示我们:所有的傲慢都会带来偏见,而偏见势必带来至暗时刻——审美的某种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但不是所有人的偏见都可以影响公共艺术,比如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只有那些握有项目评审权力的人才可能以自己的“偏见”影响设计师的设计。如果我们把所谓的十大最丑建筑从其规划、设计方案审计,便会发现所谓的“甲方”权益中往往充溢着“长官意志”。在感性多于理性的权力之手操控下,再优秀的设计师的设计方案也会折衷。建筑史上非驴非马类建筑大多与此有关。不被限制的权力往往是艺术不能纯粹的根源。权力意志中,不断折衷的艺术方案不是艺术自身的逐渐完善而是艺术无奈或献媚的表征。在这种过程中,缺乏美感、无聊,成了所有被称之为丑的建筑的表象。
爱默生说,“丑陋的东西并非因为它们与众不同,而是因为它们无聊”。“无聊”在心理学的专业解释是“注意力倾注对象不符合自己价值观时的心理体验”。把这个专业术语转化为白话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共同语言”。一座公共建筑缺少了可以和大众交流的共同语言时,它就到了让人“不愿多说一句”的地步。而这种地步里,只能有一个结果:丑。
三亚大东海1号港湾城
有美就有丑。刘熙载说,丑到极处就是美到极处。某种程度上说,丑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安于本位,也并无多少不可。但是,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丑就变成了滑稽。抛开权力意志干预的因素之外,那些所谓丑的建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滑稽”。滑稽的表情包中,其最大的存在感就是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而建筑所应该具备的文化价值、使用价值以及象征性和形式美都在一种滑稽感中被消解,留下的只是也只能是日常生活而非美学意义上的“丑”。这也是我在谈论“丑”的建筑时,只是说“丑”而不说“审丑”的原因所在。
严歌苓曾写过一篇关于审丑的散文。其中一段很有意味:“高一层的审美,恰是审丑。雪被风筛着,粉细地落。仅仅灰掉了远远近近,并没有服丧一样的缟素气魄。是那种勾人想起世上一切惨淡事物的天气,赵无定想。搜搜看,自己有哪些伤痛,也趁气氛想了。然而却不成功,没什么值得他伤痛的。活掉这么半截寿数,竟也未存下点伤痛,这人叫活透了。”这里,严歌苓明确了一个概念:审丑是高一层的审美。但是,谈论丑和审丑还是两种境界和状态。意识到“高一层审美”的严歌苓其实并没有完全弄懂审丑的意义,真正的审丑是波德莱尔那样的“恶之花”。
沈阳方圆大厦
作为社会形式之一的建筑,当然要受各种社会力量的支配。问题是支配的力量不能成为掣肘的力量。一旦支配的力量成为掣肘的力量时,建筑设计师不论多大的本事也都无济于事。客观地说,很多建筑设计中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大都来源于此。
当然,建筑设计师个人的审美修养、专业素养也是决定建筑设计成败的元素之一。但相比于甲方权力的掣肘因素,建筑设计师个人能力的高低只是第二位的。由于掣肘,任何正常人的正常动作都会变形,这种变形的动作自然而然地有了滑稽的形象与感觉。
后现代商品社会,资本的力量是惊人的。当我们谈论掣肘因素时,权力的傲慢是其一,资本的傲慢是其二。在这两种傲慢之前,艺术的尊严尤为珍贵。如果回到司马迁的《史记》,我们会发现太史公《滑稽列传》中的“滑稽”并不是我们今日引人发笑的丑,而是“‘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以及‘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才能”。艺术和艺术的尊严是诗意地栖居,但如何栖居而且诗意?这不仅是对艺术本身品质的考验,而且是对艺术尊严本身的考验。能否经历考验的事实本身,也在考量艺术以及艺术产品能否坚守其底线品质。任何行业,一旦底线被击穿,还有什么是不可以或不可能的?
(图片来源于中国美术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