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国际

弘博网 2020-04-08 08:52

原标题:一群海外留学生,用展览向歧视say NO! 

截至4月6日12时,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1250292例,累计死亡69057例。“我们必须记得这些是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冰冷的数据”,凡是经历这场疫情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想要表达的故事和思考。

而本期我们的分享者是一名来自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专业的中国学生,身在异乡的她和她的同学们策划了一场关于新冠肺炎的展览。这个不是从医学角度切入,而是从湖北楚文化角度讲述的展览,想要表达些什么,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讲述吧。

对歧视say no

2020年的这一场肺炎疫情,其传播范围和严重程度出人意料,国内的同胞们度过了一个压抑的春节。而随着全球疫情的变化,对于海外的留学生来说,从疫情初期的担心国内的家人朋友,到如今的自身难保,我们的心情更是复杂又苦涩。而且,“歧视问题”一直存在。

该问题在国内也被讨论过,有些人对“逃离武汉”的行为频频指责,甚至上升到对武汉人和湖北人的地域歧视。而在国外,情况只会更加糟糕。由于中国被视为疫情起源国,海外的华人朋友们多少遭受着另类的视线,更糟糕的是,许多国家发生了针对华人的恶性种族歧视事件,中国人再次站到了风口浪尖,反华事件不断发生。

作为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专业的中国学生。目睹着这些不公,我们也想做些什么。于是,我们在教学楼里策划了一个关于新冠肺炎的展览。

最初,我们没有特别明确的展览理念,只是想要对地域歧视和种族歧视say no,疾病和地域其实没有关系。我们选择用“文化”来定义或呈现地域,将展现“湖北楚地文化”作为展览立足点。我们买来了曾侯乙编钟模型,供大家亲手尝试演奏编钟;创建二维码让大家扫码听乐曲;并提供了便签纸,让大家畅所欲言。

这就是这次展览的内容,一张桌子和一面墙、一组编钟模型和几张A4纸。当然,在展览期间,我们还鼓励大家随时添加任何新想法。比如,有同学提到,面对疾病和病毒,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哲学家罗素曾在一段录像中说道,1000年以后的人们会生活在一个日益紧密的世界里,只有互相包容,才能共同生存。如今全球化的大背景里,彼此之间可以说是共存亡。尤其是在全球疫情不断扩散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国家都及时的伸出援手,提供各种医疗资源以及人道主义援助。不过,也有少数的国家忙着相互指责,将疫情作为了政治经济博弈的工具。

近期,国家文物局发布《国家文物局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见证物征集和保存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博物馆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见证物征集和保存工作,为明天记录今天。

在国内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有国家和政府作为坚强的后盾,有一线的医疗人员拼死奋斗,有海外的华人华侨筹集资源,有其他坚守在各自岗位的工人,更有积极配合待在家中的老百姓,正是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与配合才让我们控制了疫情。而在国际社会上,中国政府更是不遗余力地向各国提供医疗资源上的帮助。对于博物馆来说,在展品征集阶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收集故事和见证物,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对说好这段故事。

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包容和社会平等

平心而论,这样一个突发奇想的展览说不上成熟与全面,对于专业策展人来讲,我猜想可以说得上是“粗制滥造”。然而,这个展览却获得了院方和校方的鼓励和支持,我想是因为作为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我们足够灵敏地感知到社会事件里的痛点,对此做出了一定的反应和判断,随之将其剖析和展现。在我们的展览里,博物馆不只是“文化机构”,更是一个在表达价值观的“社会机构”,也是一个社会话题的开启者,鼓励大家表达观点的平台。

近年来,关于博物馆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问题,西方学术界多有讨论和探索。博物馆一度被认为是“高大上”的文化场所,在文化教育事业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许多学者认为,博物馆虽然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文化教育机构,但其价值已经逐渐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中,与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博物馆的存在绝不仅仅是阐释和传播文化,而是通过传播文化,成为致力于社会包容和社会平等的中坚力量。

《Museum, Moralities, Human Rights》一书提到,博物馆不应当只是为那些创建,管理和参观博物馆的人服务,也应当为在博物馆事业中“被边缘化”的人服务。例如,国际奴隶制博物馆属于利物浦国家博物馆系统旗下的7家博物馆之一,除了阐述西非、欧洲、美洲等关于奴隶制度历史缘由以及影响以外,更重要的是这家博物馆致力于当代国际背景下的奴隶制残余。以下的截图这家博物馆关于奴隶制的当代解读:

其大意是,即使当今社会已没有所谓的奴隶制,但还是有成百上千的人们被“雇主”当成商品一样在交换和买卖,在生理和心理上被逼迫劳动。

这家博物馆对奴隶制做了一些符合现代社会状况的解读,将劳动力剥削归纳在奴隶制残余下,把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对接,以奴隶制为依托,为那些被“边缘化”的劳力出卖者摇旗呐喊,争取人权。可以说,这样类型的博物馆已经超出了我们通常理解的博物馆工作范畴。西方某些学者将其称为campaign museum, 现在没有一个比较贴切的翻译,但我相对于传统叙事型的博物馆,campaign museum更加关注社会,敢于指出、挑战问题并为之发声,也更“激进”。

位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有一家Museum of religious life and art。通过展示不同宗教的文化遗产,不仅呼吁有信仰和无信仰人们之间相互尊重,也希望拥有不同信仰的人相互理解。其立意的选择关乎当地的一个社会问题,就是格拉斯哥的某些地区还存在宗教暴力。

此外,也有许多博物馆为LGBT也就是非异性恋者,残障人士等这些受到偏见和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发声。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如何更有时效性的选择“故事”和“对象”、如何找到社会角度,如何准确地进行理解和阐释,不仅对观众如何理解“故事”和“对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更影响着他们对隐藏在其背后的社会与其变革的理解。我相信,在未来,博物馆会利用手中丰富的文化资源,更多的立足社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弘博网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