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评论

九行 2020-02-14 16:30

原标题:厦大涂鸦墙被乱写,我看挺美的啊

要数国内最多人去打卡的涂鸦墙,除了北京798艺术区和重庆涂鸦一条街,最为人熟知还有厦门大学的芙蓉隧道。

△芙蓉隧道,人比涂鸦多/图虫创意

这条被称为“最文艺的隧道”,让厦门大学一跃成为必去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随之而来的,还有曾屡次三番被报道的“涂鸦墙遭游客乱涂乱画”,前段时间再次引起热议。

△16年去过芙蓉隧道参观,那时候游客的留言还不算多。/作者渣渣相机拍摄

在讨论乱涂乱画不文明的声音之外,老艺术家突发奇想产生疑问,涂鸦墙不就是允许乱涂乱画的吗?

似乎吃瓜群众们对涂鸦都没有什么了解,觉得不就是壁画嘛。

但如果觉得涂鸦墙只是好看的背景墙,而忽略了涂鸦背后的故事,那实在有点可惜。

涂鸦隧道背后的故事

厦大学生和游客在隧道里多年的拉锯战,其实早在在2015年就被央视报道过了。

当时报道里还对比了一幅叫 “08级国贸硕毕业汇报演出”的涂鸦在2011年和2015年的变化。

经过了四年的游客洗礼,画里每位同学的脸几乎都被添了几笔。签名留言不在话下,还有任意添上几笔波浪线“过手瘾”的。

△毕业时还是白白嫩嫩,四年后岁月就在脸上留下了痕迹。/视频截图

想必那个毕业班的学生多年后,再来隧道看看自己当年和同窗一起画的涂鸦时,心里肯定不好受。

为了保护、恢复涂鸦的原貌,学生们操碎了心。

他们自发组织志愿者举着文明提示巡逻;用公众号宣传拍照打卡姿势,还给文明游客送明信片;正在创作的艺术大神还加班加点修补原作。

可是,防不胜防的是谁都能带支笔进入隧道,巡逻学生的数量根本抵不上源源不绝的游客。

据统计,2017年参观人数日均近2万人次,暑假期间一个月期间接待了约66万人次。

△墙边停上几辆单车,也阻挡不住游客动手/图虫创意

游客们汹涌的“创作热情”硬闯进了学生原本的创作空间,让芙蓉隧道里一公里的涂鸦墙,无法正常展示一幅幅作品生长到衰老的过程。

据说涂鸦墙的第一幅作品诞生于2009年。几个艺术学院的学生看上了隧道里无趣的墙壁,一夜之间,每天来往饭堂和学生公寓的同学们发现了墙壁原来是块画布。

各个院系、社团都抢着要来占一面拥有自己名字的墙。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给墙面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

如毕业生告别母校时最爱的“我爱你,再见”,原本是广告系学生的一个传播实验:用各种语言写下这句内心的呐喊。

△著名的我爱你再见墙/图虫创意

还有可爱的“大白”卡通人物,是一对美术系情侣看完《超能陆战队》后,即兴想画就画,当日完成的作品。

因为想上墙的人太多了,如今每一副作品的底稿内容、选址、作画时间等细节都需要经过审批,墙壁已被一层层覆盖翻新。

涂鸦墙对于每届学生来说,都记录着某个时刻的他们。在未来的某天,墙上的年少回忆就自然会被新生的作品覆盖。

△目前只有少数的游客会选择到隧道的咖啡店里面用标签留言/图虫创意

显然,游客不会理解这面墙对学生们的意义,只是在网上看见照片后,觉得好看就蜂拥而至。

细读游客的“大作”,有普通签个名的、祈福希望考上厦大的、也有对原作评论的、还有表白的、骂人的。

报道采访中,一些游客理直气壮觉得涂鸦墙就是给大家画画的,学生能表达自己,为什么游客就不能留言祈福。这种言论马上引起一众网民的反击。

固然乱涂乱画、不尊重创作值得谴责,消消气后,老艺术家心平气和想想这游客的意见。

奇怪,自由乱画不应该是涂鸦原来就有的样子吗?

涂鸦墙本来就是涂鸦客表达自我的空间,和学生规矩地作画相比,游客留言意外地与涂鸦文化自由叛逆的特点吻合。

像“我爱你,再见”作品的空白已经满是留言,虽然看起来不如原作的干净美观,从另一个角度看,加入不同的留言后,反而更有原生态的粗糙风味,不是吗?

△这样的涂鸦墙你能接受吗?/图虫创意

涂鸦和乱涂乱画本来就是一回事?

国内语境下,涂鸦还是很少人了解的小众艺术。

虽然大家都有接触过涂鸦艺术相关的作品,比如印有KAWS的人物图一件衣服遭疯抢,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和涂鸦有什么关系。

△抢过这T恤的人,是否知道KAWS也是个涂鸦艺术家?

涂鸦泛指在公共、私有设施上面做的人为和有意图的标记,包括图画和文字。本来定义上,和乱涂乱画就是一个概念。

既然能叫涂鸦墙,那墙上就应包容各种的乱涂乱画。

△仔细品味,才发现其中藏着“要和平不要憎恨”,“热爱生命”这样的鼓励话,甚至还有“芝士就是人生”/unsplash

虽然涂鸦是外来文化的舶来品,但如果要数在墙上留言也算涂鸦的始祖,那我国古代的到此一游、景点题字传统,也能说是一种早期的涂鸦。

西方的涂鸦艺术起源似乎与外游关系不大,因为涂鸦原词“Graffiti” 是意大利文,追溯词源是希腊文中“书写”(graphein)的意思。所谓涂鸦,真的就是墙上写字。

考古学家在古埃及和古罗马人的遗迹里,发现很多早期涂鸦作品。城市的墙,是古代人最好的通讯工具,这时候的涂鸦特别日常、充满生活气息。

像庞贝古城遗址的墙上,就遍布古代人的乱写乱画。据考究内容包括骂人话,示爱,咒语,还有小心恶犬之类的标语。

20世纪,现代涂鸦才在欧美流行起来,带起这一波热潮的居然还是“到此一游”。战争频发,军人们喜欢所到之处在墙壁、栏杆、地面画点什么。

欧亚战场上,美国大兵最常画的一个涂鸦,是画里有一个人趴在墙上偷看,人们只能看见他的眼和鼻子,下面写有“吉佬儿到此”。

△美国二战纪念碑上也有“吉佬儿到此”的涂鸦,美国版的到此一游/wiki

战后,世界各地大城市里墙壁上出现了新的街头涂鸦。活在阴暗处的人们,如童党、街头小混混等,喜欢在墙壁上留下名字宣誓控制范围。

这种大人看着幼稚的留名,对于精力旺盛的青少年来说,就是在另一个世界里“称王称霸”的爽快。

△过街隧道经常是无人管辖的,是涂鸦客们练手的好地方/unsplash

不少著名的涂鸦艺术家的访问中,回忆到年轻时参加涂鸦的原因大都是,因为自己在学校、社会里是个无名小人物,想要找点存在感。

如果能把自己的名字涂满一面墙或广告牌,第二天整个城市就都能看见这个名字。涂鸦满足了逆反心理,又能感到成就感,这使得他们愿意一次次去冒险。

在六七十年代,涂鸦和嘻哈音乐、街舞、DJ等活动,逐渐组成年轻一代最潮的街头文化。

这期间,美国涂鸦客数量大增,在某些地区如纽约,歪歪扭扭的签名和符号席卷了地铁、立交桥等地标。

△地铁轨道两边都是涂鸦客的最爱,因为每个乘客都能看见他们的作品/unsplash

△交通灯背面也躲不过涂鸦/unsplash

一些具有艺术才能的涂鸦客们,开始专研如何把签名(tagging)写得更好看、更吸引眼球,他们的涂鸦元素变得越来越丰富,内容从简单字体,到反战、性别歧视、弱势群体无所不谈。

此时为了“涂鸦而涂鸦”的艺术家们尽力和帮派划清界限,他们以作家(writer)自称,来凸显他们对作品的精心设计与思考。

△在加萨走廊和以色列之间墙壁上的“通向和平的道路”,给人们高压生活中带来小小乐趣/unsplash

△位于美国西雅图市中心的派克市场内,“破罐子破摔”成口香糖墙/wiki

涂鸦的热潮持续了几十年,令传统艺术家开始重新审视这种来自街头的艺术。

一些画商开始举办涂鸦画展,八十年代一部分涂鸦艺术家的作品获得传统艺术界的好评,渐渐成为博物馆,画廊和收藏家争夺的新宠。

这段时间出现的涂鸦大师们,已经影响到流行文化的多个领域。

哈林的涂鸦,描绘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压抑和迷茫,多次被时尚界选中作为服装元素。

巴斯奎特将黑人艺术、儿童画等日常元素融进涂鸦,推进了美术绘画技巧的发展。

作品常拍出天价的班克斯,他执导的“街头艺术灾难片”还提名了奥斯卡。还有商业上很成功的KAWS,他设计的人物从玩具到装置艺术,无所不在。

△班克斯的成名作“手持气球的女孩”,曾在拍卖会上拍出超过100万英镑。/wiki

涂鸦在中国出现得较晚,而且只停留于时髦的文化标志,如果只是停留在“到此一游”,确实映衬出我们的涂鸦艺术想象力缺乏了些。

大品牌喜欢把涂鸦用在广告,联名商品来吸引年轻人,涂鸦艺术原来的“不合作”,“反叛”的精神甚少被提及。

不过,离开了这种内涵的涂鸦还算不算是涂鸦,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涂鸦还可以是翻新破旧的城市面貌的方式,如重庆黄桷坪涂鸦街。/图虫创意

由于文化土壤的缺失,我们可能难以理解除了好看,涂鸦风靡全球的原因。

作为下里巴人的街头艺术,涂鸦不是放在画廊里一尘不染的陈列品,其价值更在于草根性、以及野蛮生长的生命力。

是污染,还是艺术?

涂鸦之所以被很多人视为艺术,除了几十年大范围的流行,还是因为一些涂鸦作品得到艺术界的尊重和肯定。

在此之前,成人的世界根本看不起这种青少年用来抒发情绪、摸索自我的玩意。

说起来就是这么奇怪,普通人看着是别扭的字体,如果告诉你这是艺术,你也可能更容易发现其中的美感。

△不说可能还看不来,这是KAWS年轻时的涂鸦作品/油管截图

当然无法否认的是,具有强烈逆反意识的涂鸦艺术,经常都行走在法律的边缘。

涂鸦客总要更管理人员玩躲猫猫,涂鸦艺术家Shai Dahan笑称,“夜晚巡逻的工作手册写着,如果看见会逃跑的东西,首先得怀疑是不是在涂鸦。”

为了清除市内的涂鸦,纽约政府每年花巨资清洗地铁等交通工具,把一些公共场所的墙壁重新刷白。现在国内法律规定,没有批准的涂鸦就是破坏公物。

△别怪涂鸦客有时候画得丑,可能他们画了三秒就跑了/unsplash

如果涂鸦客素质参差不齐,自发性的涂鸦就像牛皮癣、厕所文学一样,确实会造成视觉污染。

况且从小被教育爱护公物的人们,对涂鸦接受程度很低。

国内已很少能找到自发性的涂鸦墙,像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东九墙,多次被粉刷又重新被涂鸦后,还是消失了。

△小街巷里最厉害的涂鸦客也许叫渠王。/unsplash

而厦门大学的涂鸦墙是个半公共的空间,艺术和文明的尺度都取决于校方。

涂鸦隧道本来是让学生创作的秘密空间,开放后必然难以阻挡游客的自由创作。

若是想禁止乱涂乱画,这面墙改叫艺术墙、海报墙,设计成像画廊一样供游客参观会更适合。

目前涂鸦墙的严管模式也吃力不讨好。其实基于涂鸦自下而上的创作特性,不妨让涂鸦墙带点人情味的互动,成为游客和师生共同创作的艺术品。

互动是涂鸦文化一个重要的载体,留言也是一种参与艺术的方式;如果作品被涂写了就应该用新的涂鸦去令它变好看。

如果能向游客提供特定的留言位置,甚至像黄鹤楼一样设立电子涂鸦墙,如“厦大等你”这样的祈福区域,会否更能体现大学包容自由创作的大度。

△空白比较多的作品上,就有很多“厦大是我的”,“我要考进厦大”等祈福留言/ 图虫创意

能让不同人通过艺术来交换意见,也是街头艺术的特殊魅力。艺术家ShaiDahan举了个例,他在瑞典街头木板上画过的一匹黑色带斑点的马,过几天后墙上出现了路人的便签留言,怀疑马脖子的长度比例是否符合生物学。

几周内越来越多留言加入讨论,直到最后一个看得郁闷的路人往马头隔壁贴了一把尺子,这场有趣又无聊评论会才结束。

如果游客的留言能和原作品和谐共处,还能营造属于景点的文化景观。

如意大利小镇维洛那的朱丽叶故居,莎士比亚的读者们想象着和朱丽叶一样,站在那个窗口向罗密欧倾诉爱情,于是在外墙上留下大量爱情提问。

据说还有公益组织定期以爱神丘比特名义,选出一些留言来回信。

△朱丽叶故居外的墙洞,贴满各种语言写的爱情留言/ 图虫创意

我看厦大涂鸦墙要想真正平息这件事,没必要与游客争执,或许更难展现一座大学的包容气度。

从另一角度想想,也许对待游客的包容,还能成就更自由丰富的涂鸦墙。隧道在遇见学生们源源不绝的创作想象之前,只是冰冷的建筑物。

现在这里已成为了人们涂鸦的地方,各种画风的涂鸦们,新旧交替,加上来自各地的游客留言,大家都是有感而发,精美和粗糙共存。

没有高不可攀的深奥,涂鸦里凝聚了众生百态,容纳着不同人的声音,贴近生活又异常精彩。

涂鸦的生命力就在于野生的自由和包容,而不是乖巧的好看。

虽然不能尽显涂鸦粗旷野蛮的张力,但在现有条件下,隧道散发的艺术灵感、人文情怀已是难能可贵的。

△少的不是涂鸦,是发现美的眼睛(手机)/unsplash

当然,在缺乏涂鸦生长养分的土壤上,谈什么艺术或是污染,似乎还是不太合适。

毕竟大部分人的审美更看重时髦好看,甚至忽略对创作的尊重,就更不可能谈及涂鸦艺术的内涵了。

(图片来源于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