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5位艺术家的独白,5组艺术作品的对话

在人人都在讨论全球化的时代中,人类大语境也已经进入到了不分“东、西”的境地。同样在世界局势一直变化的情况下,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也都建立在自己想看到、想认识的基础上。在这种生态下,“后真实”已变成了常态,情感成为了主要支配力,而事实与过程却逐渐从中心走向边缘,人们无法再对世界有一个非常确切又真实的判断,就像对当代艺术的判断一样。

1

2

▲ 展览现场

人类的语境已经全球化了。贸易战虽然不是冷战的替代品,但它一定程度上占据了我们的部分思维。我们知道国家主义并不能代替国际主义,现实主义也不能代替理想主义。当然,这些紧迫的现实主题不一定都能成为绝对的艺术主题。——尹吉男

3

▲ 展览现场,策展人尹吉男在现场

但我们不禁要提问,“艺术到底是什么?又要如何去做艺术?那么还能用什么做艺术?”这些也确实没有一个常态的答案。同样地,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而不是思想家、文学家,便是因为他们可以用真实感受去创造出能反映整个人类、社会现实的作品。

因此展览最初的想法是基于尹吉男主编的一本书《今天,我们用什么做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书中收录了这五位艺术家的文字性的自述,此外还包括了云南的毛旭辉和北京的朝戈的自述。自述的本质是独白,独白的理想是对话,希望在对话中得到理解。除了有自述的文字之外,与之配合的便需要有实体的作品去继续仅需独白、交流。也许在文字中艺术家们会有着一定的“伪装性”,但只有在作品中,艺术家们才会毫无保留的进行属于自己的独白。

4

▲ 展览现场

5

▲ 展览现场,苏新平、徐冰、尹吉男、刘庆和、展望在现场合影(从左至右)

在国际的新年元旦与中国即将到来的春节期间,就做了这样一个尝试,将五个极具个人色彩的艺术家放在一个空间中,进行对话,对话的同时又有着各自的独白。1月4日,“五个独白的空间对话”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拉开帷幕。

6

▲ 展览现场

在开幕现场,我们能看到到场的四位参展艺术家在这个空间中时不时便会注目着自己的作品,似在思考,也似在交流,而这也正符合了策展人尹吉男的原意:对话。策展人尹吉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独白越来越容易,但对话却越来越困难,整个世界形成了一种’建墙’的趋势,打破原本自由对话的关系,但这个展览也并不是为了回应这样全球性的大问题。”显而易见,尹吉男传递给观众们的更多是让人们能更多的考虑到当下独白之际更需要对话。

对话同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基准,对话能找到定位,能找出问题。但如果切断了对话机制,与任何人都无交流,更无反馈,那么人还能思考自己在表达什么吗?在这个空间中,艺术家们用有形的艺术作品独白并对话,没有文字、没有语言,这里是否像是一个提供了精神、思想独白与交流的艺术形式的独特空间?

刘庆和:传统的水墨去和当代做衔接

作为水墨画代表艺术家之一的刘庆和始终以传统水墨和当代现实的交错中创作出带有着灵性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总充满着诡异、荒诞又神秘的情感,不论是中国人物画还是反映世界问题的水墨画又都表现出了一种超现实的意味。

7

▲ 刘庆和《离岸》,纸本水墨,210×550cm,2017

8

▲ 刘庆和《投石》,纸本水墨,200×300cm,2018

刘庆和也和“凤凰艺术”表示,“我也许是水墨画艺术家中最不传统的,但与当代艺术衔接时又是从传统的基础上在推进。在我心里其实没有画种的区别,水墨、版画、油画、雕塑等,我并不太在意这些界限,而且我也不能算一个纯粹的水墨艺术家。”

9

▲ 展览现场,刘庆和在现场

对于他来说用传统的水墨去衔接当代是一种最融通的方法,他的作品中不但有朝鲜姑娘,还有因为战争死去的叙利亚儿童,但这些人物用传统的水墨勾勒出来后,可怕的现实也变得柔和起来,但依旧充满着让人悲悯的力量。刘庆和用他的方法保持了民族和世界最恰当的审美距离,也同样创作出了水墨画对写实、抽象风格的另一种临界点。

苏新平:作品是日常状态的一种呈现

苏新平在现场评价这次的展览有和谐的地方,也有冲突的地方,同时也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去认识大家。此次展览苏新平展出了自2015年创作至今长22米的绘画巨作《荒原》系列,整幅巨作由数十张小画作组合而成,也许与早年在草原的生活体验以及军队服役的自身经历有关,苏新平的作品时常透露着一种空灵和孤独感,但也同样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生命力和自由。

10

▲ 苏新平《荒原8号》(局部),224 × 2296 cm(56 × 56cm × 164),纸上铅笔,2015-2019

11

▲ 苏新平《荒原6号》,336×224cm(56×56cm×24),纸上铅笔,2019

在这个快消时代,定格在作品前,也同样会感受到片刻的自由。苏新平在解释画作的同时也表示这其中都是一块块零碎独立的作品,最后拼接在一起变成了大型的独立作品。那是否也同样代表着每一小块“荒原”都有着不一样的风景?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焦虑、孤独和幸福。

12

▲ 展览现场,苏新平作品

13

▲ 展览现场,苏新平在现场

苏新平在展览现场对“凤凰艺术”也谈到此,“这幅作品与空间有关,与整个展览的基本要求也有点关系,一面墙放很多小的作品也可以,但是放一个作品给人带来的感受也会更明显,其实早期作品和今天作品的内在关联性是非常强的,但这里并不强调具象还是抽象,而是主要作为个人性格、思维脉络又或者是艺术历程来看,我带来一件整个大的作品来发声总比一些散的作品发出的声音要集中一些,而这些作品也还是来自于对日常的一些反馈,反映到作品中。”

徐冰:现代人都能读懂的书

人类发展到今天,所有的语言、符号也在随着各种现代产物所变化,新的概念、新的文明在产生时,艺术则更需要回归到艺术家本身,将这些新的符号、图像转化为自己独有的语言。徐冰的地书通过收集整理世界各地的表示符号,写成了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书,展览现场,不论年纪、不论职业、不论性别大家都在积极的解释《地书》所表达的文本,这也进一步带来观众们对全球一体化下共同普世语言的思考。

《地书》分为黑白两册立体书,讲述了主人公小黒(一个标准白领)一天24小时忙碌风趣的生活。这套标识系统构成了一个乌托邦,超越现有知识等级和地域文化。它不对位于任何已有的文本知识,不管是什么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只要有当代生活的经验,就可以读懂这本书。

14

15

17

16

▲ 展览现场,徐冰作品

在展览现场中也听到了观众惊讶的表示,“终于有一个我可以看懂的当代艺术作品了。”徐冰模糊了艺术作品和非艺术作品的界限,同时也将这些专业的当代艺术从业者与大众糅合在了一起,让一直“高高在上”的当代艺术展逐渐变得容易接触。

徐冰对“凤凰艺术”也解释了这次的作品,“其实这次的作品题目不是‘地书’,而是叫‘不断被翻开的地书‘,等于是在强调流动中的一种状态,从最初的想法到形成的过程最后再到人类的电子产品屏幕上,能感受到也是为了将《地书》这套符号语言可以用在每一个人用来沟通交流的平台——手机、电脑等平台上。”在徐冰看来,不管是《天书》还是《地书》,这两本书都有一个理想:“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展望:没有限制、设定是最好的创作条件

展览现场中唯一的一个装置作品是来自展望的《困局》,展望设置了一个空间:在一个白色的六面体中打球,球会在里面四处来回碰壁,产生不规则运动,墙壁上留下球的印记形成平面的壁画,而平面的壁画又是由三维的空间构成。

18

▲ 展望装置《困局》示意图

19

20

▲ 展望装置《困局》,六面体白墙,篮球,尺寸可变,2019

在展望看来,艺术家不会拘泥于某种风格或者创作形式,就像观众在进入展览空间中不会想到这个装置作品是展望的作品,展望的《困局》在球的来回击打墙壁的过程也构成了所谓第四个维度,他一直认为自己不能受限制和限定才能创作,每个人也都不应该在架构的理论中再去探寻新的表达方式,而正因这样的不受控制,展望的作品总会让人站在更高处或者“上帝视角”来去思考时间、空间以及自身。

22

▲ 展览现场,王璜生在装置作品空间中

他在展览现场也与“凤凰艺术”谈道过,“我的假山石系列其实是包含一个故意的设定,之后沿着这种不确定的起伏去创作,而有的作品(创作)便是不确定的,换句话说有些作品是凭感觉去创作的,但有些作品是凭理性分析去创作的。今天这件作品属于一种在不确定的状态下,也就是我“觉着”的心态创作出来的。实际上,是历史、时间、变动的空间以及宗教这些因素才能使我们超越三维现实空间,这个作品中“黑箱”代表着现实的封闭空间,虽然在内部环境中可以自由打球,但这依旧是在一个局限的空间中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四维空间是一种观念,我们日常强调的一些概念最高也只能达到“三维空间”,但当你可以在四维内展开这种“困局”,那么才能打破我们的‘传统’。”

用3D生成雕塑的隋建国

隋建国一直认为雕塑是一个三维的“人造物”。从“物”这一属性上来说,雕塑是与天地万物连为一体的。“人造”意味着人与世界、与万物的接触。通过人与世界的接触,以及人对世界的参与,人类的文明才逐渐形成,人类文明的全部物质部分是雕塑的外延,人类文明与自然相结合构成了天地万物。

隋建国此次展出了他近年来倾力探索的重要作品:大型3D打印雕塑《云中花园》系列。对于他来说与其说3D扫描和打印是模仿,不如说是“生成”。正是得益于3D技术,才使得这块泥的“形象”被人们所看到、所认识。雕塑表面清晰的手纹,眼前似乎已经出现了隋建国用手一点一点揉搓泥时的情景,同时又会让人感觉仿佛是在看着一列列神秘的数字代码。似在与未来对话,又似在与现实对话。

23

▲ 隋建国《云中花园》系列,光敏树脂3D打印,2014-2019

24

▲ 隋建国《云中花园》系列,光敏树脂3D打印,2014-2019

一个展览中或是观念上又或是主题上总会有某种相通相似的地方,在各种创作语言和材料中,契合度也是需要相对一致的,但这些总不会是完全匹配成一体,这样便失去了对展览的探究性,但不论怎样,此次展览中作品的基本思维还都是互相吻合,也许某一个作品有着不同的路线和表达空间,但也一定有着某种相似度。

这同样也与艺术家们息息相关,不管无形中接受了多少西化的知识和观念,但总归还是存在着中国传统的思维,而在这样的思维系统中,他们不断去自己本身的文化挖掘、探索,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模式和方法,不管是绘画、雕塑、还是装置等等,艺术家们总能在这过程中找到相通的方式。

关于艺术家

25

刘庆和,1961年出生于中国天津。1981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198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1989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1992在马德里康浦路狄安塞大学美术学院访学,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庆和曾在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武汉合美术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等地举办个展,也在德国格平根美术馆、北京民生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查森美术馆、美国克里夫兰州立大学、西班牙马德里孔德杜克宫、匈牙利德布勒森美术馆等地举办群展。他曾获得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水墨艺术家大奖,上海证券报年度金艺术家奖,《艺术财经》2013年度水墨艺术家奖。他的作品被国内外重要机构和个人收藏。

26

苏新平,1960年生于内蒙古集宁市,1977年入部队服兵役,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造型学院院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曾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促进奖”提名奖、鲁迅版画奖等。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第七届教学名师,2014年获得“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油画类大奖”,2015年获“四个一批人才”称号。作品曾被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旧金山博物馆、福冈美术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收藏。

27

隋建国,1956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8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硕士学位,现居住和工作在北京,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国在自己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处理方法、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独特理解和认识。

隋建国近期个展有:《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9)、《体系:隋建国2008-2018》(深圳OCAT,2019)、《肉身成道》(北京佩斯画廊,2017)、《盲人肖像》,(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弗里德曼广场,2014)、《隋建国的掷铁饼者》(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2012)、《运动的张力》(北京今日美术馆,2009)、《隋建国:理性的沉睡》(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2005)等。他曾参加《罗丹百年大展》(法国巴黎大皇宫,2017)、《城堡中的花园——第九届巴腾贝格雕塑双年展》(德国法兰克福,2013)、《见所未见,UNSEEN——第四届广东双年展》(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2012);《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馆,2012)等群展。

28

徐冰,1955生于重庆,1981年毕业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90年移居美国纽约,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纽约。作品曾在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华盛顿赛克勒国家美术馆、堪萨斯史宾沙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西班牙索菲亚女王国家美术馆、米罗基金会美术馆、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博物馆、新南威尔士美术馆、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捷克布拉格国家美术馆及德国路维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约翰内斯堡双年展等国际展。

1999年由于徐冰的“原创性、创造能力、个人方向和对社会,尤其在版画和书法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能力”获得美国最重要的个人成就奖,麦克亚瑟“天才奖”(MacArthur Award)。2003年“由于对亚洲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2004年获得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Artes Mundi),评委会主席奥奎(Okwui Enwezor)在授奖辞中说:“徐冰是一位能够超越文化界线,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换,用视觉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和现实问题的艺术家。”2006年由于“对文字、语言和书籍溶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获全美版画家协会“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2010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2015年被美国康乃尔大学授予安德鲁.迪克森.怀特教授称号,获得美国国务院颁发艺术勋章。

29

展望,1962年生于北京,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假山石系列是其观念雕塑的代表作。展望的艺术有着以简单材料形态营造复杂问题的特质,他的艺术实验像是一场在趣味、心性和感官世界中不断寻找平衡的智力游戏,它不断带来惊喜和高潮但却从来不提供清晰的答案,他是少数几位在自己设置的艺术问题中进行独立工作的艺术家之一。展望在中国美术馆,798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今日美术馆,龙美术馆举办过大型个展。曾参加上海,威尼斯,新加坡,夏威夷等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三年展。其作品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及伦敦大英博物馆,旧金山Deyoung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等首次收藏陈列的中国当代雕塑作品。

展览信息

30

五个独白的空间对话

策展人:尹吉男

艺术家:刘庆和、隋建国、苏新平、徐冰、展望

展览时间:2020.01.04 - 02.29

展览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