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生活之内:看不见的东西才是生活的本质

早从19世纪开始,都市即成为了最大的社会实验室。但当物质与技术的发展速度超越了人对于生活的主动判断和接纳能力,生活的意义又该何去何从?

信息化时代信息获得的便捷与碎片化也在悄悄对人类的认知与审美导向进行重塑,让我们越来越习惯并满足于从浅显表象获得精神的即时愉悦,逐渐丧失了将认知内化的能力,生活的本质该从何处探寻?

1

▲ “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如果科技、工业、信息对生活本质的探寻已不再令人满足,艺术作为一种发于内心精神情感的表达、与更侧重物质与功能性的设计之间的碰撞,能否如同照进生活的一束光,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或可操作的方法?

2

▲ “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近日刚刚闭幕的,由艺术家展望、建筑师青山周平与音乐人张亚东联袂创作的“生活之内——Jya 艺术项目”便探讨了这一话题。

艺术家展望用成吨的家用电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内部废弃材料,制成了他的空间“觉着”。展望要做生活的里子,看不见的东西。正如他所言“在日常中看不到的世界才是生活的本质。”

展望将废弃的材料这些貌转义和重新建构,使其以空间组合的形式散发着视觉的效能。展望并非只是通过单纯的再装配去赋予作品新的意义,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如碰撞、加热)的再次加工和塑型。艺术家提炼了这种方法论:半成品+半加工= 感性的认识或觉醒。

3

▲ 展望《觉着》在“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建筑家青山周平《城市寄生家具计划》,不同于艺术家展望选择的内观,建筑师青山周平则通过更为具象的“寄生家具”,主动对城市空间进行“改造利用”,由内向外,延展了生活的定义。

青山周平借用生物学衍生的“寄生”,意在表达一种新的城市家具形式:如阶梯上的躺椅让行人有一个休憩处;栏杆上的桌椅让等公交的上班族可以安稳地发一份邮件。他将生活的概念从住宅内向外扩散,扩展至整个城市空间之中。

4

▲ 青山周平《城市寄生家具计划》在“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音乐家张亚东,将声效注入在不同的空间结构和艺术作品中,强化了项目空间的体验,进一步激活了现场的闲暇感受。

正如张亚东所言,“有很多地方是有一个低噪的,你可能听不到,但是它会影像你的情绪”。张亚东选取的声音来自关于日常生活中各个场景的采样,经过他的再创作改变了其艺术样式与原有含义,比如心跳的节奏转换成了鼓乐的节奏,琐碎的细语转换成了汹涌的音浪。

6

▲ Jya 灯光装置在“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展览中,观者似乎离开了真实的生活,并有条件从客观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生活自身,从视觉、听觉、空间感受生活内部的精神。

本次展览亦引发了许多的社会探讨,美术馆空间如何呈现生活之内?现成品与半成品究竟有何差异?艺术的文本化与资本化能否共融?人类该拿什么对抗人工智能?

在展览闭幕后,“凤凰艺术”特邀参与“生活之内”的两位创作者艺术家展望与建筑师青山周平,以及本次展览策展人、策展人孙冬冬、批评家鲍栋通过各自的视角探讨展览,同时就上述问题进行一系列对话。

7

尤洋:我先抛砖引玉,上次在展览开幕时的对话中,青山周平和展望均谈论了“艺术”与“设计”的差异,比如从实用性是否成立的角度上来切入。但是目前很多现成品、实用品放在美术馆之类的艺术空间后,空间的效能就能体现了:一方面剥夺了这些物品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又赋予了这些物品的艺术属性。

这次展览从整个主题而言,也有一个层面是在谈“生活中哪些看不到的,貌似无用的信息”。大家可以从这个角度来介入对话,谈谈自己的观点。

8

▲ “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生活之内与空间之内

鲍栋:我认为“生活之内”打开了超工业时代的一个话题,我们的生活被技术和美学(作为一种感性技术)全面覆盖、包裹,所有可见、可感的事物,包括自然都被充分的人工化、生产化了。那么“生活之内”是什么?

展老师的塑料、元件园林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对诗意的追求,所谓“诗意”,本质是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非工具关系。塑料软化之后,电线脱离电源系统之后,反而获得了一种自由、非限定的存在状态。

9

▲ 展望《觉着》在“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所以,孙老师说过展老师这次的展览是带有一种生命感的,也的确是这样。青山周平的椅子也是这样,虽然更多是一种概念上的暗示,但是这些“生长”在建筑上的椅子把建筑和人的关系变得细腻可感了。

孙冬冬:大家好,我昨天刚刚在现场看了整个展览。尤洋刚刚的提问,在我看来,恰恰是提示了美术馆这类文化公共空间的意义与价值。这类空间有一种生活之间的属性,可以说是一种中间地带。它能让我们摆脱生活中的惯性,思考自己在生活世界中的位置。所以,在我看来展望与青山虽然职业身份不同,但在展览中他们都化约为一种主动的对生活世界思考的人,并将自己的观念传递给观众,所以展览有时就是排演。

而展望展览中的作品,在我看来像是一个同心圆,有一种不断向外拓展的意象,当我们感受到这种向外的力的时候,又会主动的向内思考,思考所谓主体的位置。

5

▲ 青山周平《城市寄生家具计划》在“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现成品与半成品

孙冬冬:我听到了,所以会有以上的感受。你提出的问题,我认为现成品在艺术实践中是符号层面的意义,它提示了文化现场与历史语境,艺术家在使用现成的符号重新实践,在能指之间与所指之间工作。

尤洋:展望老师这种在材料/半成品基础上进行造型创作,与之对比的是用现场品直接赋予观念上的拓展。这两种方式的差异你怎么看?

10

▲ 展望《觉着》在“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孙冬冬:展望是从雕塑概念入手的,外壳与腔体都意味着外在的直观的形象,也是雕塑传统技艺的一部分,这其中也包括材料的更新与实验。在我看来,展望是在构建某种电子化的生命形象,是在人类语言世界可以交流的生命形象。

尤洋:展望老师您作为创作者在这两种方式的差异上怎么看?

展望:有一组作品我称之为智能羊,这个偶然的发现与之前所谓羊群理论有所不同,我借用了半成品本身的属性,才能超越以往的直接经验。但我同时认为那另一半的制作不仅是传统还是未来,是避免成为智能羊的那一块。

我觉得这些废料可以统称为半成品,虽然它是为了某个家电去生产的,但是你看这个东西的时候你并不确定它的结果是什么,我对于半成品的概念就是因为它没有确定的结果,我们可以改变它的方向,转化它。然后我在制作它的时候我也是采取了一个半制作的方法,大家知道雕塑、绘画制作都是求完成的,一张画一个雕塑我们要做完,因为是半成品,所以我也是很自然的就做一半就扔了。

11

▲ 展望在工作

但事实上,很多发明都是碰出来的,比如说如果我不将这个材料玩“透”了,那么我就会丧失对这个材料的许多更深的了解、研究、掌握,因此我必须玩“透”,不能受到限制和任何的干预。

同时我也总结一个方法:半成品加半制作。几天前我一直不明白这个“加号”背后到底等于什么?直到今天我刚想通,半成品加半制作等于“觉着”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解释为我展览的名字,也许有人问为什么呢?因为一半不知道干什么,另外一半也不知道干什么,那么全加起来也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产生了一种“觉着”的状态,用北京话来说“我觉着这有点不太对”,而这样的“觉着”其实是带有灵性的,不是全部完整的设计、规划,而是在规划、设计之外,甚至可以说是对我们既定规划的一种否定,因为这个“觉着”已经违反了逻辑并且不在逻辑范围内,这个概念也是离大脑理性思维最近的一种灵性。

12

▲ 展望《觉着》在“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13

▲ “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文本化与资本化

尤洋:我看了青山桑的作品,城市或者居住的家,其中有一个传统的界限就是围墙,墙体分割了两者的功能属性,也分割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也引出了彼此的外壳与腔体内部的关系。这次他的作品同样也在回应内/外(所以展览英文名我用的是 insight / vision) 的关系。 您们觉得建筑师切入的角度和艺术家有什么不同吗。

孙冬冬:方法肯定是不同的,恰好构成了一种合力。当我看到了最后品牌展厅时,我觉得策展人已经有意识在构建人/空间/AI之间的交互关系了,当灯存在着呼吸的意象时,策展人已经在提示生命世界的未来图景了。

14

▲ “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青山周平:我觉得现在设计和艺术界限越来越模糊,其实之前简单一点的说:有用的东西是设计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是艺术的东西,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我觉得有用与没有用这个界限在现在越来越模糊,作为一个建筑师我也很纠结,因为建筑师这个身份和职业都要做有用的东西,但我觉得现在越来越不是这样,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现在我们的社会中的功能逐渐都移到虚拟空间中去了,比如说以前我们大部分功能都是在CT空间中,CT空间就是建筑的空间中,例如图书馆、教育、办公、消费、交流、社交等,这些功能过去都是在实体空间,也就是一个建筑中完成的,所以建筑需要各个功能的东西,例如学校、大学、医院、车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之类,这些都是针对一个功能而形成的一个建筑的形式,所以建筑之前是这样一个场所,是有一个具体的功能。

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变化就是这些功能慢慢从实体空间都转移到了手机、网络上,比如说买书、社交、教育、移动等等,各种各样实际的功能都是到了虚拟空间中去进行,所以这时候我们实体空间的建筑包含的具体功能越来越模糊,甚至是没有什么功能了。

那这时,原本我们认为是设计的东西,包括很多设计的物品、工业品、产品变得越来越不需要太多的功能性,或者它的一部分功能性的已经不再实体空间中后,那某种意义上便就要带来更多的一种艺术性,所以这个是目前我自己觉得设计品和艺术品以及建筑和艺术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一个原因。

15

16

▲ “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展望:刚才青山周平讲到设计与艺术有它的模糊性,如果追溯到人类原始时期,艺术和设计是没有什么区别的,甚至于那个时候连艺术都没有。我们就把设计当艺术,或者把艺术当设计,但这个区别从哪儿出现的?就是非实用和实用这个概念,文艺复兴的艺术也是实用的,比如建筑、壁画。

因为杜尚小便池造就了美术史后来出现大批艺术家使用现成品,但杜尚原意并不是这样,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所以设计与艺术之间是一个转化的问题,不是形象的问题,也不是造型和设计的问题,而是一个转化。

当然作为纯艺术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它有一个具体的对象、切入点,并且有那种非常单纯的攻击性,可能也不能说为是攻击,也许可以当作说话的一个方式。

同样设计师的人文关怀是(创作的)第一位,这点特别重要,但艺术家的人文关怀并不是关心他人而是关心自己,例如:艺术家会考虑自己的潜能是否能发挥出来?个人本身是否能得到自由?因此当你关心自己的这个逻辑成为一种范例和模型时,大众再看艺术家的作品时就会受感染,这个时候也间接地对别人有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17

▲ 展望在工作

尤洋:其实在看到正式作品之前,在通道的设置,有几个元素:  灯光,张亚东的声效,还有墙上的两个窗口, 都是给一点vision。您们对那个通道隧道的设置,有观点吗?

孙冬冬:我的第一反应是关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理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这仍旧是人在一种历史中的追问。

18

▲ “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尤洋:用洞穴寓言去理解的话,两个窗户,是给观众预设了一个局部的视角和高度,去看青山和最后灯光装置的空间,最后通过通道,随着步伐逐步展现展望的作品。特别是展望作品,预设了观众的环形动线,花很大精力去调整观众每个站位角度的视觉关系,你觉得从策展角度,这样去通过空间来引导观众的身体,是不是现在当代艺术展览的一种趋势?

同时这次两位艺术家的视觉和空间系统都很有力,作品自身在言说,激发观众的感受。与之相比,有一些展览的作品好像必须配合一篇艺术家或策展人的论文才能成立。如何看待这两种展览的意义?

19

20

▲ “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鲍栋:我不太喜欢那种文本中心的展览,这类展览应该用文章甚至论文的方式更适合。展览很大程度上就是构造空间,作品与空间、作品与观众、观众与观众、观众与空间,策展人的现场核心工作就是这个,前面的研究性工作是剧本,现场的才是电影。

通道和通道里的窗户我很喜欢,斜坡通道是一种强烈的空间转换方式,进入感很强,窗户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窥视与俯视的视角,都很贴合“之内”这个主题。

孙冬冬:我认为文本的意义在于可以系统性、逻辑性的整理自己的理解,但策展人的工作需要将这种理解转化为一种“感觉结构”、一种现象学。

我也很喜欢展览的开窗,既有向内的意象,也提示出向外的欲望,带有一种思辨性,这取决于观众自身的位置。

展望:艺术界除了文本化,还有设计化,资本化的问题。艺术与设计与品牌没分开也是问题,在一起展出反而凸显差异。

21

▲ “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尤洋:谈到资本化,今天我们谈“品牌介入”其实问题比较微观,品牌不仅仅是指提供展览财政支持的商家。比如 举办展览的机构本身的品牌意识现在也很强,当然还有艺术家的品牌意识。从品牌层面开,一个展览也是一个品牌输出、再造的平台系统。  比如相比较其他美术馆,尤伦斯和企业、政府合作的项目比较多,我总结一般有3个层面是比较明显的: 帮助非盈利美术馆筹款;与合作方携手覆盖新的观众群体(这些宣传资源往往大大超过艺术行业传统宣传资源);通过结合合作方的平台或者产品,实践一些艺术的新形态。

有时我们有误区,觉得几个领域是分开的,资本/艺术/政治。 其实一直是政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位一体的关系。当代艺术很多展览也在从空间、视觉、理念层面谈论这个关系系统。

展望:这个复杂的关系能运用自如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尤洋:以前孙冬冬策划过一个叫做“经济基础”的展览。其实现在在798,刘鼎做的工厂历史的展览也在讨论相关的问题。尤伦斯有一年的展览"well Fair”是在展厅中模拟了一个艺术博览会,展览题目就好像是艺术博览会的品牌名称。这类展览我是比较担心做成所谓的“跨界”展览,其实这几个领域就是一个关系系统,有内部的关联,不存在所谓的“界限”。如果真是按照“跨界”来设想,那么有着“界限”的意识,思路就容易局限。

22

▲ 从左至右:建筑师青山周平、艺术家展望、Jya品牌创始人及设计师苏峻、UCCA副馆长及本次展览策展人尤洋共同庆祝展览开幕。

展望:其实界限与跨界的关系就是跨界需要界限,界限又需要跨界才能显出界限,我们做到了。

尤洋:我觉得是我们将这个问题,通过这个展览进一步悬挂,让更多人开始感受这个问题。

#人工智能与人类焦虑

展望:看了一下鲍栋之前的发言,很有意思,他点到了一个问题“如何平衡一下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焦虑”。

鲍栋:我昨天还在想,人工智能时代,人应该很舒服啊,为什么焦虑呢。不劳动了反而焦虑,有点像老人退休就焦虑。

展望:人都怕自己没有价值了,等于等死。我看过一个电影就是人工智能时代后连吃东西都是自动喂的,每个人都胖呼呼的,后来觉醒了要求返回人类社会。

我在创作时也确实联想到了人工智能,我也曾与理论家谈过这个问题,他说未来的世界中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一切,我问他人的情感能替代吗?他也说能,因为输入各种情感时就具有了情感,但我坚持对这位理论家说有一个东西是替代不了的,那就是有些无法确定的的事情是永远不能被替代的。但他也同时辩论说可以将这些无法确定的事情输入,便可以替代了,但我认为未知的事情其实就是无法输入的事情,说到这里已经远离现实了,但它完全是一种语言游戏,也是一种公案。

23

▲ 青山周平《城市寄生家具计划》在“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尤洋:会有很多焦虑,淡出社会关系的焦虑,身体机能变化的焦虑,替代人工被迫转业的焦虑。

青山周平:在人工智能时代当中,借用人脸识别,指纹,100%覆盖的监控设备,各种服务器上的记录(聊天记录,购物记录,交通移动记录,网络阅览记录),走路姿势识别,GPS,等等的技术,城市中其实没有看不见的空间了。看不见的时间和空间在现代城市空间当中越来越消失。世界越来越变成100%透明。这个趋势让我很焦虑。

我们小时候,城市中有很多角落是我自己可以藏在里面的,比如植物比较密集的地方背后,桥下暗处,房子和房子的缝隙等等。

我觉得人在城市生活中还是需要看不见的部分。这次我的城市寄生家具系列,某种意义上是通过不透明的东西,看不见的东西对抗越来越透明化越来越明亮化的世界。

24

▲ 青山周平《城市寄生家具计划》在“生活之内—— Jya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论坛信息

25

主题:“生活之内”圆桌论坛

论坛时间:2019.12.14 17:00

论坛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