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陈文令:寓言不绝绵延,依然迷恋边缘

近日,陈文令个展“绵延的寓言”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展览由吕澎担任策展人。此次展览重点聚焦陈文令近年来的新创作,在艺术家筹备14个月后,为我们展现了“不止小红人”的陈文令艺术世界。

就算当年我是厦门的一个流浪汉,一个边缘城市的边缘人,我也胸怀天下,我的心驰骋远方世界。——陈文令

二十年前,批评家童焱为即将离开厦门的陈文令写了一篇艺术评论,名为《边缘中的边缘人》评述当时红极一时的小红人。

题目是陈文令自己选取的,“那时我很自信地说,虽然我身在边缘,但是胸怀天下,用边缘中的边缘人更真实”。

1

▲“绵延”的寓言——陈文令个展现场,图源:北京现代民生美术馆

2

▲陈文令,《平庸之恶》,尺寸可变,综合材料,2019,图源:北京现代民生美术馆

二十年后,早已不再边缘的陈文令,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了自己的个展,小红人也仅变为他众多创作中的一个,但陈文令却依旧不舍边缘。

陈文令对“凤凰艺术”的记者说到,“可能我会获得一些掌声、鲜花、甚至金钱,但我对这些充满怀疑。我会给自己寻找更多挑战,再站到另外一个边缘的立场上,为我下一个展览奋斗。”

3

▲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的陪同下参观展览

4

▲从左至右:艺术家王明贤,艺术家鲁虹,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艺术家、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徐里在开幕式现场

5

▲艺术家隋建国在展览现场,图源: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陈文令的本次大型个展“绵延的寓言”,集中呈现的陈文令自2006年以来的作品,以近两年的居多。展览占据整个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一、二、三层,艺术家筹备14个月得以实现。

陈文令的艺术是“绵延”的结果,他很尊重个人感受。从个人经历出发,他的作品真实的表现出生命不同状态下接收到的不同信息。——吕澎

“绵延”二字为策展人吕澎所选取,引自亨利·柏格森(HenriBergson)的“美在绵延”。意指自我意识从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总是包含着过去,又指向未来。

6

7

▲“绵延”的寓言——陈文令个展现场

本次展览风格包含具象、意象与抽象,作品形式包含装置、雕塑、行为、绘画。但正如本次展览的题目一般,整个展览的作品从表面看具有跳跃性,从内部看有一种气息相连。

而这种“绵延的气息”也许就是艺术家永远从自身出发的“生命流”创作,对于未开拓的“边缘性”的不懈追寻。

8

▲策展人吕澎在现场进行导览,图源: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9

▲展览现场,绘画装置展厅

策展人吕澎将本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个人经验”、“人类欲望”、“共同体幻象”。这也是不同时期下,陈文令所关注的不同视点。

观者得以从个人、群体、社会三个角度出发,聆听艺术家绵延的艺术寓言。和陈文令一起从60年代的中国闽南乡村、走到90年代的消费社会、再来到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

10

▲艺术家陈文令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独特的个人经验

艺术是个人的一种生态,但是也是一种人类的共享精神,更多人能从中感受到温度。——陈文令

正如英国哲学家R.G.柯林伍德所言(RobinGeorgeCollingwood),“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而陈文令对于生命与生活的感知情感,似乎本来就强于他人。

陈文令曾在鬼门关走过两回,早期在厦门曾遭遇歹徒劫杀,身中20多刀。2012年,陈文令还不幸罹患鼻咽癌,经过治疗后最终痊愈。

11

12

▲“绵延”的寓言——陈文令个展现场

也许是走过生死,陈文令对于生命的理解也更加通透。正如他对“凤凰艺术”记者所说,“我觉得人就是要彻底地活过、活透、活的很浓烈。”

陈文令将自己对于生命的感受,以艺术的方式诚实地记录下来。

对于这种艺术创作方式,策展人吕澎解释到,“人有两种状态:感受性的和理性的,陈文令的作品便是感受性的、遵从个人内心的、表达自我真实状态的‘生命流’作品”。

13

14

▲“绵延”的寓言——陈文令个展现场

当陈文令的这种自我感受足够有代表性、足够深刻,在压抑不住的爆发中,定将引起观者的共鸣。

走进一层的展厅,观者会仿佛走入了艺术家为我们打造的个人精神世界。展厅门口的《超验的方舟》与《室外桃源》带领我们短暂的离开现实世界。

15

▲陈文令,《超验的方舟》,512x400x420cm,不锈钢,2012,图源: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16

▲陈文令,《室外桃源》,305x168x120cm,综合材质,2015,图源: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树和方舟都象征着一种逃离,一种超越社会的“出世性”。《世外桃源》呈现了一种自我状况,作品中两个小孩一处高位、一据地面。

这仿佛也是陈文令四十余年来与现实世界的冲突抵牾,一种准宗教色彩的自我观看,向观者传达到,也许“取”是能力,而“舍”是境界。

17

18

▲陈文令,《室外桃源NO.3》(局部),305x168x120cm,综合材质,2015

从现实逃离后的观者,又将随着陈文令入世。陈文令说到,“闽南人总说一切远行都是为了回归”。

《在远方》中戴口罩的人不知随着猪去向何方,《超常规》中一个人依靠在一只金猪身上。展厅中这些最日常的意象,将观者拉回现实。

经历过饥饿,目睹消费社会发展的陈文令,将个人经验中的习惯造型夸张化。观者看到猪,仿佛看到的是消费社会下的人,而依靠着猪的或许是离不开物质的我们自己。

19

▲陈文令,《在远方》,420x225x300cm,铜着色,2018,图源: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20

▲陈文令,《超常规》,720x250x180cm,铜着色,2018,图源: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21

▲陈文令,《平衡之巅》,350x110x110cm,综合材料,2019,图源: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而无论现实的工业社会如何冰冷、消费时代如何贪婪、人类始终要心怀梦想与希望。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不只是注意自己的脚下”。

于是当灯光减弱,陈文令又将我们拉入了一个充满月色、星空与希望的展厅。观者将随着雕塑中的小人一同仰望,也许最终仰望到了什么仍是个谜,然而不忘记仰望就好。

22

▲陈文令,《仰望星空》(局部),525x184x122cm,综合材质,2016

23

▲陈文令,《长天秋月》,260x170x80cm,综合材质,2017,图源: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仰望之后,一楼最后一个展厅空间中《行走的人》也许给了观者实现所仰望之物的途径。

我喜欢一种低头上坡的状态。有点阻力,有点艰辛,但是满怀快乐,因为越往高处走风景越好。——陈文令

这是陈文令悲欣交加的个人经历带来的人生感悟,“即使在困顿中,人们也需要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命中所有的遭遇,才能走出诗意、浪漫和禅性的人生步履”。

24

▲陈文令,《行走的人》,390x150x260cm,综合材质,2017,图源: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25

▲陈文令,《行走的人》(局部),390x150x260cm,综合材质,2017

26

▲陈文令,《随处可坐禅》,192x120x82cm,综合材质,2017,图源: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我的作品我可以解释,但不愿解释太多,我觉得解释的通道要很开放。有时候有一部分不可解释的东西,沉默的部分也许是更有价值的。——陈文令

每一个雕塑背后都是一段陈文令的人生经历,然而对于这些经历,他不愿多言。陈文令对“凤凰艺术”记者说道,“作品如果能靠嘴巴说清楚,你就不用来看了”。

也正如策展人吕澎在导览时所言,“艺术家提出问题,真正理解回答问题靠观众”。每个观者也都会从陈文令最诚实的艺术表达中,寻找到自己的解释通道与共鸣情感。

27

28

29

▲“绝地生花”展厅

30

▲陈文令,《别开异境》(局部),386x250x330cm,综合材料,2017

人类欲望的反思

20几岁的时候我就励志,这一生要做当代艺术。当代艺术说白了就是当下的艺术,你的艺术要反映我们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人类生存状态、生存困境。——陈文令

人类活在这世上一天,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欲望。一部人类史,就是欲望牵引着人类不断进化、不断发展的历史。

《心经》言,人活着便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意指人的欲望就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身体的每个器官都为欲望而存在。

32

▲陈文令,《感官之争》系列,2019

陈文令的《感官之争》系列,采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为眼耳鼻唇舌身立像,营造一组互动、奇异、诗意和超常规的感官世界,试图唤醒人们对自我生命的认知和共振。

你不要相信你的耳朵,你要相信你的思想来看世界。——陈文令

全网信息爆炸的时代,激起感官系统巨大的欲望,但获得感染最多的往往也是被绑架的最多的。而陈文令的装置在与观者的互动中,也在警惕观者感官被信息奴役的危险。

33

34

▲陈文令,《感官运动》系列(局部),2019

人类的感官代表着人类最本能的欲望,然而在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的欲望开始变得虚假。

社会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写到,“在发达工业社会,社会政治的需要转化为个人本能的需要,人们对自由、解放、爱的真正需要却被淡化和消解。”

35

36

▲陈文令,《断流》,尺寸可变,综合材料,2019

陈文令的成长伴随着中国高速的工业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欲望,裹挟着每一个中国人步履不停地向前走。国人向着更好的生活欲望飞奔,而一座座乡村却被遗弃。

在短短的二十年间,中国无数特色的古村落被粗暴的所谓都市化进程改造的面目全非,惨不忍睹。——陈文令

陈文令在本次展览中,其《断流》系列记录下了正在消失的中国乡村。展览中所呈现的展品(土质的猪棚、作废的割草机、村子的影像等),均与其家乡——泉州市金谷村相关。

37

38

▲陈文令,《断流》(相关),尺寸可变,综合材料,2019

金谷村中自乾隆年间便有的方型土楼“函古新楼”,承载着陈文令年少的记忆,如今却已变成了冰冷的三层水泥楼房。

只是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HenriMendras)在《农民的终结》里曾提到的,“某种意义上说,村庄的消失过程和农民流失过程,就是现代化过程本身”。

39

40

▲陈文令,《断流》,尺寸可变,综合材料,2019

社会向前发展的欲望不会改变,农村渐渐消失的趋势无法阻挡,作为艺术家的陈文令甚至无法保护他从小生活的土楼。

陈文令只能用艺术的语言,为观者呈现出一片废墟,或是一只心脏还有跳动的硅胶猪。以此引发观者对于当下社会,只顾快速发展欲望的反思。

41

42

▲陈文令,《断流》,尺寸可变,综合材料,2019

当一座座的城市因欲望被破坏,国人的乡愁无处安放,陈文令用他的“人文山水”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一片栖息之地。

文人避世入世,寄情山水,山水激发了中国人的诗性,山水画是人类精神表达欲望的呈现。陈文令的山水装置,连接的是中国文脉,他以一种现代的手法回溯中国文明。

43

▲人文山水系列展厅(局部),2019

44

▲陈文令,《人文山水》系列,650x295x390cm,综合材料,2019

陈文令用极简的几何型语言,打破类似自然界的山水景观,暗合着某种现代性的现实处境,描绘出现实与诗性同在的世界图景。

在陈文令的人文山水中,现代与传统、激进与从容可以共存。展品仿佛也在无声的倾诉,人类在实现现代化欲望的同时,也可以寻求到一种保留传统的方法。

45

▲陈文令,《人文山水》系列,450x295x390cm,综合材料,2019

46

▲陈文令,《人文山水-戒指》,400x300x100cm,综合材料,2019

47

▲陈文令,《人文山水》系列,780x500x160cm,综合材料,2019

社会的共同体幻象

现在很多人都只关心当下的奋斗和现下肉身的荣耀,不关心后世性的东西,但古人不是这样的。我希望我的作品不仅要引起本时代的共鸣,还能有跨越时代的共鸣。——陈文令

何为共同体?所谓“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国家、民族、群体都可以称之为是一个共同体。

“共同体”这个词传递的感觉总是很美妙的。它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

48

▲陈文令,《万物之神》,350x135x320cm,综合材料,2019

然而,共同体何以成为幻象?

波兰哲学家齐格蒙·鲍曼(ZygmuntBauman)在其《共同体》一书中指出,“要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就要付出代价。共同体体现了安全感,但同时也剥夺了我们自由。”

战争中的种族主义,便由共同体发展而来。国家需要民族主义狂热作为其合法化的首要途径,而这种民族主义共同体意识取代了个人自由意识。

本次展览最重要的展品《平庸之恶》,就表达了这种战争时期共同体幻象。

“平庸之恶”来源于,对前纳粹德国高官阿道夫·艾希曼屠杀几百万犹太人滔天罪行的审判。艾希曼在法庭上自我辩护说“我没有丁点的个人意图,只是在遵守命令,而遵守命令是品德所在。”

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将这种罪行称为“平庸之恶”,“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罪恶比天性的残酷罪恶更可怕,这种缺乏思考导致的罪恶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

为更充分地体现人类的“平庸之恶”,陈文令历时近半年,用双手塑形,为美术馆的台阶量身定做了这件体量超大的雕塑。雕塑中的马、猴子、人、手枪,看似超现实,实则是现实。

整个雕塑建构了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又极其渴望晋升,服从上级,善恶无分的“功臣斗士”心中欲立的丰碑轰然倒塌的悲惨场景。

这场景寄托了陈文令对于和平的向往、对血腥暴力的批判,同时也令人反思为民族共同而战的扭曲人性。

51

▲陈文令,《平庸之恶》,尺寸可变,综合材料,2019,图源:策展人吕澎

策展人吕澎在媒体导览时说到,这件作品的小猴子让他极为感动。举着灯的小猴子,提醒了我们对于这个现场的关注。而这只提出问题的小猴子既是艺术家、也是观众。

消费主义正在吞噬一些永恒性的东西。今天什么都是买卖,什么艺术品都能买卖,这是消费主义的特征,但是属于艺术的独立性越来越少。——陈文令

即使这件雕塑制作成本上百万,收藏前景不明朗,陈文令认为它发出了跨越时代的,永恒的疑问便是值得。

52

▲陈文令,《万物之神》,350x135x320cm,综合材料,2019

同时,陈文令还将《平庸之恶》中的意象压缩至透明亚克力中,配以山水、大象、牛、人、树等等重组在一起,建为新的作品《万物之神》。

作品象征着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亦倾诉了一种共同体命运,“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难民问题今天不被关心,下一个难民可能就是自己”。

53

54

▲陈文令,《万物之神》(局部),350x135x320cm,综合材料,2019

战争时代的民族国家共同体会使得人陷入无意识;和平年代下,躲进人群共同体寻求认同感的我们每一人,也同样会陷入一种群体无意识的状态。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LeBon在其《乌合之众》一书中写到。“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陈文令的《万人塑龟》便体现了这一种盲目的力量,所有的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但是道路的尽头却什么都没有。

55

▲陈文令,《万人塑龟》,2019

虽然所有的龟都在盲目的跟随着潮流,但仔细观看后观者会发现,每一个乌龟都长得如此不同又如此可爱。

这些形态各异的乌龟,出自陈文令厦门的举办的“万人塑龟展示行动”,他让当地的原住村民和城里来的观众都有机会参加一次与艺术家“一起创作一起展示”的艺术行为。

陈文令对塑龟的结果说到,“我发现普罗大众,哪怕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其原始的创造天性比我想象中要宽广得多”。这似乎在提醒着观者跳出一种共同体,找回属于自己的独特性。

56

▲陈文令,《万人塑龟》,2019

没人能独活于世,没人能跳脱群体。共同体有时虽为幻象,但全人类的共同体命运却不可避免。由此,如何打造人类共同体才是永恒的问题。

在陈文令二楼主展厅的《普渡之桥》中,将墨子、托尔斯泰、毕加索、甘地等看似毫不相关,实则爱好和平、具有相同悲天悯人精神的人置于同一座桥梁之上。

57

▲陈文令,《普渡之桥》,700x480x210cm,综合材料,2014-2019

58

59

▲陈文令,《普渡之桥》(局部),尺寸可变,综合材料,2014-2019

他们的一生普渡众生,努力使得人类共同体不再是幻象,真的变成一个温暖的家,而这种精神也是陈文令作为一个艺术家所苦苦追寻的。

一个当代艺术家的责任,我觉得说白了就是要要多管闲事。我们这些人早就把自家的门前雪扫干净了,现在要多扫别人瓦上的霜,这是一个艺术家的良知与良心。——陈文令

60

▲陈文令,《共同体》,180x100x500cm,综合材料,2014-2018

61

▲陈文令,禁锢与挣脱展厅(局部),2019

秉持着这种艺术家的责任感,陈文令在创作的路上从未停歇。他总是满怀激情的突破着过去的自己,无论是小红人或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都没有将他束缚。

陈文令的挑战精神,也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和他接触的人,展览开幕式当天,众多艺术圈人士皆来庆贺。

陈文令“没有挑战不快乐”的创造精神,充满能量的生命状态,是他艺术能够绵延不断的动力。——周旭君

在开幕式上,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还表示到,本次展览是一次超常规、大体量、高难度的展览;是艺术家与300人的工作团队,大家共同努力成就的展览。

陈文令是个拼命三郎,两次从阎王爷的鬼门关回来。从他最初的红孩儿,就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爱,以及他超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徐里

艺术家、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徐里在致辞中还说到,陈文令当年的第一个雕塑展就是由他策划的。当代艺术其实并不在于传统和当代,而在于表达什么和创造什么,要是现代语境的、与全世界对话的。

看到陈文令的作品,便会觉得中国当代艺术,大有作为。徐里也相信陈文令会讲好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展览的关键词“寓言”,来自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发自个体经验又带有集体意识,跟今天有关联也跟过往的历史乃至未来的将来产生关系。——范迪安

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在开幕仪式中说到,陈文令身上有三个作为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良好品质。第一,他是一位敏感的艺术家;第二,他是一位勤奋的艺术家;第三,他是有艺术方法论的艺术家。

范迪安进一步说到,正因为此陈文令才能从雕塑走向更多材料的表达,才能从单体的创作变成集合式的创作,才能从一个主题表达变成不同主题的表达。

基于陈文令的艺术创作特点和个人经历,团队围绕这个主题做了展览的安排和策划,陈文令的作品就是对“绵延的寓言”的最好阐释。——吕澎

对于本次展览,策展人吕澎表示“绵延”一词非常适合陈文令,艺术家本质上是在讲故事。不过陈文令讲故事的方法是以一种夸张的形态呈现的,但却又始终把握住了生命自身这样一个特征,表达的是真是的自我状态。

在陈文令的大力支持下,北京侨福芳草地成为艺术气质浓厚的商业公共空间,从里到外展现了建筑与当代艺术的有机结合。——赖国贤

北京侨福芳草地总经理赖国贤在开幕式上表示,早在12年前侨福就已经跟陈文令不断在探讨当代艺术跟建筑的关系。陈文令的牛在侨福芳草地,已然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雕塑。

今天是严寒的冬天,但各位良师益友的到来让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变成了春天,有春天就有温暖,有人就不怕冷。——陈文令

展览开幕前,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还举行了“陈文令的创作与今天的时代”的研讨会。论坛由策展人吕澎主持,王明贤、鲁虹、郑闻、蓝庆伟、孙欣、李国华、王萌、段君、杜曦云、刘礼宾分别就陈文令的艺术创作及成就发表相关学术见解和评论。

陈文令创作的对象一直在不断的更迭,有人、有动物、有山水,但其不变的是对生命体的关注,对个人经历、社会现实与全球变幻的反思。

但他却他并非以一种说教的般的、居高立下的态度进行创作,而是一种黑色幽默式的、魔幻的东西来反映现状。

QQ截图20200106151406

▲陈文令,《英勇奋斗》,750x480x210cm,综合材料,2006

QQ截图20200106151356

▲陈文令,《一匹奔跑的双头马》,280x100x290cm,综合材料,2019

陈文令对“凤凰艺术”的记者说道,“从浩瀚的人类文明长河来说,我们沧海一粟太渺小了,可能一生也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作为艺术家,无愧于心,对得住这个时代,我觉得就可以了。”

在访谈中,陈文令对“凤凰艺术”记者说的最后一句话,想在新年伊始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即使面临困苦,也都可以坚持自己心中所想,一往直前的勇敢活下去,努力活出自己的模样。

做艺术过程中要忍受很多的孤独、委屈、甚至谩骂,但是我都在所不惜,无所谓。我相信你只要很勇敢,你的能量场就会感染人。就像今天我的展厅一样,我不用解释太多自有人说,你觉得呢?——陈文令

62

▲展览现场,艺术家徐累与陈文令合影

展览信息

63

“绵延”的寓言——陈文令艺术个展

艺术家:陈文令

总策划:周旭君

策展人:吕澎

助理策展人:王燕、苏阳、李国华

展览日期:2019年12月29日-2020年2月28日

展览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1、2、3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