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评论

弘博网 2020-01-02 10:15

原标题:热议 | 博物馆让人感到害怕?这些网友有话要说!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博物馆都是一个可以收获知识、放松身心的空间,让我们得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慢脚步。然而,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搜索“博物馆”这一关键词时,我们也发现其相关搜索中不乏“吓人”“害怕”“恐怖”这样的字眼,更是有网友表示“我真是太害怕去博物馆什么阴森森的地方了”。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观众们患上了“博物馆恐惧症”呢?为此,弘博网也对部分网友的发言进行了简单的整理,试图去寻找是什么让观众对博物馆心生恐惧。

01 对展品及展示方式的恐惧

在搜索“博物馆害怕”关键字时,我们发现很多观众都提到了对于展品本身的恐惧,有的观众甚至直言“对冰冷冷的历史物件感到害怕”。而在众多展品中,遗骸类展品则被提及的次数最多。对此,有网友表示,遗骸类展品常常使人产生与死亡相关的联想,从而心生恐惧。此外,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巨大的恐龙化石也同样让不少观众、尤其是低龄观众,直呼吓人!

“是不是所有博物馆都有这种十二生肖俑啊,觉得有点吓人。 ”

“ 昨天在博物馆看到的干尸表情蛮吓人,另一个博物馆有好几具脸都盖起来了,当时还说不盖也行啊。刚刚就梦到昨天在博物馆看到的那个了,梦里直接吓醒叫妈。 ”

此处省略一张图片……

“ 打卡自然博物馆,动物标本太逼真了,胆小的我们有点害怕呀。 ”

除了展品本身带给观众的恐惧外,很多观众也反映展品的展示方式也带来不少惊吓:

“清代服饰布展,加个灰脑袋真吓人,我感觉在逛鬼屋。”

博物馆重新改造陈列,头像被撤掉了

又比如过于密集的陈列:

“ 这个博物馆也太吓人了吧…… ”

02 蜡像和造景带来的恐怖体验

如今,为了实现生动、直观的展示效果,很多博物馆展览中都使用场景复原的陈列方式,如利用蜡像和造景分别还原历史人物、历史场景等。

其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博物馆的蜡像艺术,因为比一般雕塑更接近人物原形,其所刻画的人物往往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欣赏性,更有复原历史人物的独特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观众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博物馆体验。然而,由于其所制成的人物形象过于逼真,出现频率过高,且摆放位置难以捉摸,常常使得正在参观的观众受到惊吓,直呼“吓人”:

“ 博物馆总能在拐角遇到假人,好害怕。 ”

“ 博物馆里最可怕的就是这些时不时出现的假人,每次都以为真有人在那,拐角一抬头能被吓个半死。 ”

“ 为什么好多博物馆喜欢这种布景,在无人的角落偶遇,真的挺吓人的。 ”

由于博物馆里的部分蜡像人物过于恐怖,也使得有些网友表示“每次去博物馆看到蜡像都要躲得远远的。太恐怖了!”更有网友提出“”呼吁让蜡像离开博物馆”。

除了蜡像人物造成的惊吓外,很多观众表示有些博物馆的场景布置也同样让人感到脊背一凉:

“ 让人眼前一亮的博物馆……专题展览的场景式陈列代入感太强,犹如身临其境,就是略微吓人。 ”

“ 以后一定要相信告示牌的提醒,谁能想到博物馆搞得跟鬼屋似的,还有吓人的机关,心脏不好,真的不能去。 ”

03 昏暗的氛围与诡异的灯光

经常参观博物馆的观众还会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大多博物馆都比较暗,窗子被封起来,像个”黑盒子”。博物馆整体空间之所以比较暗,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强光对于展品的损害,以实现对文物的保护;另一方面,较暗的空间能营造安静舒适的氛围,适于人们静下心来欣赏,专注观展。但过暗的空间却也使博物馆蒙上些许恐怖的气氛,让许多观众对博物馆参观形成阴影。

“ 我个人感觉博物馆有时候是会让人害怕,高大的展品、昏暗的灯光。 ”

昏暗的灯光,突如其来的音效也让有的观众不寒而栗:

“ 上次在博物馆,一个人在一个空荡荡的展厅里,突然头顶上传来了钟声,吓得我整个人都僵住了,那一瞬间差点以为我要被就地正法了……但是下一秒我面前就开始有投影和一个播音腔的男声:‘巍峨……’我也不记得了,吓得一哆嗦谁还记得说了什么 ”

诡异的灯光,也让人迷惑博物馆是否有一颗想做鬼屋的心:

“ 哇博物馆的灯光能不能不要那么吓人,我一个学考古的都被吓到了,红色的灯一闪一闪的,感觉到腿软。 ”

除此之外,为了节能,很多博物馆采用感应灯装置,“背后一黑”的体验也让很多观众难以忘怀:

沉重冰冷的展品、充满惊吓的转角、后背一凉的展厅……网友们的留言也让我们关注到博物馆陈列中对于观众负面情绪关注的缺乏。那么,如何消除观众对于博物馆的恐惧感?如何避免让观众因为一次阴影而拒绝走进博物馆?又如何让博物馆成为更多人获得快乐的空间呢?

(图片来源于弘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