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经典美剧《权游》已渐行渐远,烂尾也好,切题也罢,终不会脱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一铁律。也如剧中贾昆教艾莉亚的那句“Valar Dohaeris(凡人皆有一死)”。

p2241434618

世间万物没有永恒,万物皆会终结。

Memento-Mori-Pieter-Claesz-Vanitas-Painting

1630年Pieter Claesz的“Vanitas Still Life”。

如今大多数文化都认为那些关于死亡的讨论是让人不舒服的,但纵观历史,人们总会积极地思考死亡的意义,特别是艺术。古往今来,总有一些艺术作品会让你感受到对死亡的表达。

Memento-Mori-French-Pendant-with-a-Monk-and-Death-Walters

1575年至1675年,由匿名法国艺术家创作的“僧侣和死亡吊坠”。(图片:维基百科的公共领域)

头盖骨的象征意义

世界上也许没有哪种物品会比头盖骨更能代表死亡,它是死亡的经典象征。它与死亡的关系既神秘又令人畏惧,几乎所有的文化都用头盖骨代表死亡,这一点在墨西哥的亡灵节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每年11月初,墨西哥街头巷尾都会充斥着各种彩色的骷髅和骨架,人们载歌载舞,向死亡致敬。

4449c8894fa04c71bdb5e5182796d632

“死亡不是生命的归宿,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亡灵世界的人们依旧可以灿烂地活着:正如俗世的翻版,他们喜怒哀乐俱全。可以饱食人间烟火,讲究穿衣戴帽,结婚生子,吃香喝辣,各司其职。和人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没了痛苦、烦恼和压力,亦不用为柴米油盐日奔夜波。”——亡灵节

memento-mori-art-1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骷髅”,1521年。(照片:公共领域,通过维基百科)

Memento-Mori-Young-Man-with-a-Skull-Frans-Hals-National-Gallery-London

弗兰斯哈尔斯的“拿头骨的年轻人”,c。1626.(照片:公共领域维基百科)

memento-mori-art-2

Philippe de Champaigne的“骷髅静物”,c。1671.(照片:维基百科的公共领域)

Memento-Mori-Vanitas-Still-Life-Oosterwijck

1668年Maria van Oosterwijck的“Vanitas Still Life”。(照片:维基百科的公共领域)

Vanitas静物画

当然,头盖骨并不是死亡唯一的象征。纵观西方艺术史,艺术家们用各种各样的隐喻来反思生命的脆弱性。特别是在荷兰,静物画被用来探索生与死的联系。16、17世纪,这些画作通常被称为vanitas(拉丁语为“虚荣”)。艺术家使用腐烂的水果、乐器、手表、沙漏和气泡等符号来表现腐烂与生命的短暂。

Memento-Mori-vanitas-still-life-with-thinking-young-man-1645

Samuel Dirksz van Hoogstraten的“Vanitas Still Life with Thinking Young Man”,c。1645.(照片:Wikiart公共领域)

Memento-Mori-van-gogh-skull-with-burning-cigarette-1885

文森特 ·梵高(Vincent van Gogh)于1885年发表的“骷髅与燃烧的香烟”(图片来源:Public domain Wikiart)

Memento-Mori-Paul-Cézanne-Pyramid-of-Skulls-c.-1901

1898 - 1900年PaulCézanne的“骷髅金字塔”。(图片:维基百科的公共领域)

Memento-Mori-picasso-vanitas-painting

1908年Pablo Picasso的“颅骨构图”(照片:冬宫博物馆)

当代艺术家的“冥想”

时光来到当代。有很多艺术家也会探索这一隐晦的话题,盐田千春就是其中之一。从1999年开始,在盐田千春的展览中常常会出现红线和鞋子的搭配。数百只支承载着记忆的鞋子,各自被一根红色的线拴住,然后汇聚到某一点。远远看去红灿灿一片,颇为壮观。走进了再看,那些红线的另一头,似乎延伸到你看不见的彼岸——死亡的一边。使得整个作品充满诡异了不安和焦虑。

《对话NDA》 1999年

这些鞋子,有的是结婚时母亲赠送的礼物,有的是童年时穿过的。有的鞋子的主人已不知其踪,有的鞋子中还附带一张纸片,纸片上写着鞋子所有者的名字以及曾经属于它的记忆……

《对话DNA》2004年

丝线仅仅作为作品中一种构成元素,一种绘画的表现方式,让作品充满了视觉化。而如今在其作品中,丝线不仅牵连起生与死,更是艺术家自我情感空间的搭建与延续。

《一行》1994年(左) 无题 1993年(右)

《对话》 2014年

而艺术家宫岛达男则从时间的角度诠释死亡的意义。1998年,他创作了《时间汇海’98》。在这件作品中,池子里的水虽然是静止的,但是计时器上的数字却是不断循环往复、时快时慢地变化着的。艺术家借此将抽象无形的“时间海洋”具体化,引导人们去关注、留意和思考常常被我们所忽略的时间。

《时间海洋’98》 (Sea of time' 98),宫岛达男,1998年。图片来源于宫岛达男官网

1999年在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的作品《幻灭》由2400个蓝色的LED组成,数字仍被运用其中。不同数字间的偶然重叠与必然错位,在黑暗的展厅内闪动成一片无际的数字森林。数字代表了时间,不同快慢的跳动,代表了人对时间快慢的不同感受。每个观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计时器,并随着数字从9到1的依次变化而感受时间的流逝,思考人生的意义。

《幻灭》,宫岛达男,1999年。图片来源于宫岛达男官网

《幻灭》局部,宫岛达男,1999年。图片来源于宫岛达男官网

在他的眼中,数字既是抽象的,又具有具象的。它们象征着巨大的可能性,时间和空间的永恒性,以及生命、死亡、重生的无限循环。村上春树曾经写到:“死不是生的对极,而是潜存在我们的生之中。”同样对于以数字和发光二极管作为主要创作手段的宫岛达男来说,生命的意义并不仅止于肉身终将消散的死亡时刻,用生生不息的循环概念来化解关于生命的悲观主义思考也是他创作的一条主线。

《死亡之钟》里,时间褪去了它“欢乐”的表皮,并以“倒计时”的方式逼迫着每个参与者都必须要直接面对其终将“死亡”的必然结果。参与者在购买了宫岛达男的《死亡之钟》后,在网上输入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日以及预测的死亡时间等信息。之后,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与虚设的死亡日期间日益接近的倒计时数字。

《死亡之钟》,宫岛达男,2002年。图片来源于宫岛达男官网

死亡本应是一个避讳的话题,毕竟传统的习俗与文化在。而艺术的加入,至少可以让死亡变得唯美。而这些唯美不仅可以助你从另一方面理解这避讳之物,或许它也会让你更加坦然地面对自我。

来源:mymodernmet.com

二维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网站页面设计、版式编排、软件等,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jingxin@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