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凤凰艺术 作者:张钟萄2018-12-07 10:23

原标题:师坛锦瑟展:高等艺术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即将大规模影响原有的人力-制造领域。而当代艺术中的装置和综合媒介作品,也正在影响中国当前的艺术版图。美术学院正可谓“两面受敌”,因为艺术创作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关乎人类手艺和人文领域;而另一方面,原有的艺术创作和教学工作,又正受到新创作手段和媒介的强有力冲击。

那么身处变革时代中的美术学院,该如何直面这一系列正在改变的艺术现状,甚至如其曾经被挂名为“先锋-前卫派”的20世纪先驱一样,敏锐嗅到行将发生的变革,并在传统强悍且组织庞大的高度院校内应对之,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从业者和艺术版图。2018年11月25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的“师坛锦瑟——全国高等美术教育成果系列展”,似乎正努力从高等学院的艺术教育角度出发,为此困境求解。

1

▲ 与会嘉宾

然而,高等艺术教育面临的问题,更是整个大学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或者说,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只不过是大学教育之困境的一个集中表现。因此,倘若我们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这场系列展及其主论坛中所展现的困境,及其引发的焦虑和憧憬将更能突显其意义。

2

▲ 师坛锦瑟系列展中的主论坛

高等教育的过去与现在

众所周知,我们现行的大学教育基本雏形借鉴自西方。西方大学教育往早追溯可至意大利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而现代大学制度,则至少可以区分出三个阶段和模式,分别是纽曼式、洪堡式和克尔式。所谓纽曼式,大致是以一个多世纪前,约翰·亨利·纽曼建立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时的观点为主,主张“大道至上”。

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保护知识与科学、探索事实与原则,以及实验与思辨等。尤其是追求知识乃是一种精神追求,而追求精神的最大目的是在于精神本身。如果以“传道”视之,那么纽曼这里的“道”即可谓“知识-精神本身”。因此,大学是为传道-传播知识而设,由此,教学成为大学唯一的功能。

在我们今天看来,纽曼的观点似乎还有点保守,但不要忘了,纽曼并不认为大学是为使人崇高神圣,因而已然异于西方大学在中世纪的起源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先驱蔡元培接续了纽曼式的某些要素,比如他认为,大学乃“研究高深学问者”,“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此时,蔡元培区分了“学”与“术”,所以他才将北京大学的工科归入北洋大学,将北洋大学的法科并进北京大学。蔡元培的大学理念,更接续了洪堡式的现代大学。

3

▲ 蔡元培(1868年—1940年)

1810年,威廉·冯·洪堡以普鲁士文化和教育司司长的身份创建柏林大学,提出“教研合一”的理念,并实施教育改革,他被认为是“德国现代大学之父”。洪堡的一个核心主张是大学有双重任务,一是道德和个性的教养,一则是探求科学。他还破除了以“师命”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代之以“师-生”共同的讨论和研究。此外,在洪堡式的文化大学中,大学还与民族国家相关,它培养的是国家公民或民族主体,而不仅仅是培训专门的技术人员。

4

▲ 威廉·冯·洪堡(左二)、席勒、亚历山大·冯·洪堡和歌德在耶拿

然而,到20世纪上半叶,面对社会和时代之变,大学模式也出现相应变化。如美国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克尔所言:“大学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通常是往它们所参与的社会演变的方向”。原来注重个人教养的大学教育,如今不得不面对社会需求。

所以比尔·雷丁斯在《废墟中的大学》里指出,克尔式的大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乃至替代了洪堡式的大学模式,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美国人还提出了创造“一流”大学的理念,大学教育由此被吸收进一个更开放的竞争和市场体系。相对而言,其社会责任感和国-族使命感变弱,竞争意识则增强。他批判说,在这种语境下,大学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机构,变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原本为国家民族培养公民主体的使命,让位于服务就业市场、培养经济运作所需的人力资源。回到中国语境,1946年,傅斯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重办了工学院,才又将一个德国式的大学,转为更像美国式的现代大学。

5

▲ 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

在此脉络中,11月25日这场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及上海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系列展,粗略来看,尤其是25日上午的高等艺术教育主论坛所呈现出了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三个向度,可谓面临类似问题。若以时间为线索来划分,那么它们分别代表过去-师承-传统、现在-应变-改革和未来-规划-憧憬。

6

▲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冯远为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导览

高等教育的现在与未来

从过去的角度来看,由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冯远策划的系列展,分为三年三期举行,分别是2017年的学生作品邀请展、2018年的教师作品邀请展和2019年的文献展。这将艺术领域学院一线中的人(师-生)、事(教育)和物(作品、文献)囊括其中,集中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重要艺术教育成果。陈汉民在VCR中提到,他这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培养了一批学生,我跟大部分的老师一起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这是最大的成果”。全山石则说,“我们现在从事的美术创作往往背离了艺术规律,在做绘画做不到的事,也就是艺术规律不该做的事我们都在做”。

几位老先生不约而同提到艺术的本质或本体问题:

每一种画都有它本体的语言。国画有它本体的语言,在宣纸笔墨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这个(本体语言),国画就变成了素描,那就不是国画了。油画如果画得像水粉一样,要油画干什么?油画之所以油画是因为其他的画达不到的东西,它的魅力在此。

就此而言,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传递艺术之“大道”。不过邵大箴似乎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艺术最基础的是技艺,即手艺,手艺是最基本的…...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手艺人,没有很高手艺的人不能成为大画家。即使是从事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创作,没有基本的手艺,你的设计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不可能表现出来。具体的技艺实际上是属于‘道’的层面,我们讲‘技’和‘道’好像是技术性的东西,但是如果不经过反复多年的实践,就达不到最高水平。”

7

▲ 主论坛现场

如果说,这几位老先生既看到并提出了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现状和他们眼中的危机,但他们同时也象征着师承和传统,那么其他一些学者,则是将艺术的现状置于社会语境之下来提出问题,并分享了他们和相应院校的应变之法。

8

▲ 主论坛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的宋协伟教授提出,“今天的设计行业将从生产性行业变成解决人类社会棘手问题的行业。未来的设计师行业都是内容的,比如人体器官设计师、智能系统设计师等等,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科的设计要重新的界定和思考。”

9

▲ 中央美术学院宋协伟教授

清华大学的方晓风教授提出类似看法:“今天的设计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我们设计教育和训练还停留在传统形态当中……如果说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我们可以把设计分为1.0、2.0、3.0三个阶段。1.0时代是手工造物的时代。2.0时代是在机械设计时代,分别在材料、工艺、工具三个方面有了拓展。而3.0是在2.0时代三个方面进一步的拓展。”

10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方晓风教授

相应的,中央美术学院改变了招考试题,更加强调社会议题,他们试图找到不仅有造型能力,而且有基本社会态度和理解能力的人;在教学配置上,“设计学院现在把所有的公共空间,任何的灰空间、死空间全部装修激活,有很多地方可以去学习和交流”;教学内容则是打破原有的专业分科之间的壁垒,从而“让各个专业产生交流,产生沟通”其他美术学院也提出了自己的变革方案,包括更加深入田野和生活,让艺术重新与日常生活、社会大众和社会发展相联系。

11

▲ 主论坛现场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冯远教授根据系列展筹备工作中看到的问题,提出他自己的一个总结式看法,比如,这两年的邀请展呈现出一种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中,基础课完整,创造课缺乏、技术强化,但人文内涵和关注生活有所欠缺的问题。如果说,我们以前文所述的现代大学演进脉络之逻辑来论,它从某种单一的大道,演进为学-术的结合,再分裂为重专业的专才,那么到如今,大学教育和高等艺术教育已经提出了一种新的综合。

12

▲ 分论坛现场

冯远似乎提出了一个综合性方案:高等艺术教育的金字塔结构,它包含人才培养层(美术专才、艺术研究者、文化艺术管理者)、知识-成果创新和为社会服务层(用美术-创意-涉及工作直接为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文化-艺术氛围营造层(文化艺术的普及、美育传播)三个层面。

因为此时的高等艺术教育,在社会生产、文化培养和身份认同联系紧密的现状下,已不可能回到一个孤岛上,不与现实应用发生联系。正如19世纪中后期,西方艺术家走出画室步入自然,直接感知现实世界,从而掀起视觉和艺术革命一样;亦如20世纪中后期,西方艺术家走出画廊、工作室和美术馆,试图重新与日常生活相联系那样;此后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生产不得不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上来因应现状。

因此,中国的高度艺术教育,在系列展这一可以看做是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也将不得不像冯远所提出的类似建议那样来更新自身:“以写实性造型训练作为基础,以多样化形式拓展作为路径,以创意性思维养成作为方法,以关注时代与社会为创作基点,提供一专多能的研究”。

13

▲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冯远

概言之,无论高等艺术教育还是大学教育,都面临一个复杂且快速变化的时代面貌,然而,世界从古自今都处于变化之中。诚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周易》之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效法天地以应变,吸纳新势以载物。”大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固然要传道授业,但这并非意味着仅仅是固守传统,更重要的是,我们之所以吸收和传递传统,是为增加学生应变和经世的智慧。这种智慧复又强化或发扬传统,如此生生不息,才不仅是大智,更是大道也。

14

▲ 展览现场

1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