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近日,“平行”卢俊舟个展在苏州博物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也是艺术家首次个展。展览展出艺术家卢俊舟28件(组)近年作品。卢俊舟的作品强调了汉字的空间构成和书写的节奏韵律感,笔下顺应自我的心性而发,贯通连接未来与历史的“平行”之道。

平行,平行于古人、平行于当下,平行于历史,平行于世界。艺术家卢俊舟的首次个展,近日在苏州博物馆拉开了序幕。初次见到他时,他就像一个内敛的隐居于世外的人,如果说平行,他更像是一个保持在这世界距离之外的旁观者的角色。他与这世界,不近也不远,保持着特定的距离,一种独立特行的内在精神,从他的作品、他的言语中呈现了出来,正如他所说:“每一个人艺术家都应当完成自己。”

▲  艺术家卢俊舟

▲ 《梦》2018年,直径216cm 

要完成自己,就必须跟历史,跟未来,跟当下保持一种平行的关系,“我不是去完成书法中的那个王羲之,也不是完成将来的某某人,而是完成我自己,卢俊舟。”正如此次展览中的《梦》,还没有收笔,雨点就已经来了。卢俊舟当时想,被雨水冲刷,说不定会有一个很好的效果。但这雨点越来越大,大雨骤至,砸落在宣纸上,未干的墨被雨水激起、溅落,艺术家开始担心会被雨水给毁掉,遂无奈地拿出手机记录了一个片段。

这场大雨从下午一直下到晚上,第二天雨停了,出了太阳,到了晚上才有点干。直到再过了一个晚上,试了一下,居然还能把宣纸再揭起来,这也许正是天意。没有参加过任何展览和任何艺术活动,这件作品《梦》,卢俊舟把它裁成了圆形,也算是圆了自己的一个梦吧。

▲  “平行”卢俊舟个展在苏州博物馆拉开帷幕

▲ 艺术家卢俊舟在开幕式上发言

▲ 中国当代花鸟工笔画代表人物、艺术家江宏伟在开幕式上致辞

▲  艺术家卢俊舟与嘉宾友人在展览现场合影

▲  艺术家卢俊舟在“平行”展览现场进行导览

历史与当下时空的交叉,在此次“平行”展览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卢俊舟在2018年最新创作的《吴越春秋》首次现身。这是艺术家挖掘苏州的历史基底与人文传承而创作的作品,建立在艺术家的现代空间意识与文字结构转化的基础之上。艺术家摘取了吴越之争胜负的转折点伍子胥之死,作品节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传》中描述太宰构陷、忠臣赴死“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的段落以朱砂书写在40条长220厘米、宽22厘米的木板上,木板形制如放大的简牍。

▲  《吴越春秋》2018年,220厘米×22厘米×40

这是一件穿越古今而带有历史沉思的作品。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今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亦有“胥门”。

只可惜在吴越之战中,伍子胥受贪官奸臣伯嚭的陷害,吴王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勾践所灭。

▲  《吴越春秋》创作现场

▲  《吴越春秋》(局部)  2018年

卢俊舟先用朱砂书写于简牍上,以斧劈,再全篇以墨复之,制成拓片。艺术家以这段悲壮的史实,从当下的思考,以观念性的思索来解读历史悲悯和当代批判。历史是一种不确定性,当下及未来也是如此,古文明时代的传承,依托着拓片,卢俊舟也想用这种方式,去警醒世人,关于柬臣士大夫的一种精神,以及对历史危机的警示。

▲  《壁》2018年,586cm×270cm

▲  《壁》(局部)  2018年

▲  建筑师林兵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此次“平行”展览,依托苏州博物馆的在场空间,首次将苏州博物馆的当代展厅完全敞开,作品与建筑空间融为一体,采用自然光为主,人造光为辅的采光结构,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展厅风格相得益彰,形成互动,正如建筑师林兵所说:

“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他的作品一直很有建筑型,他的书法,包括布局、线条等等,跟贝聿铭的建筑空间又非常好地吻合在一起,包括用的宽度、尺度,照明跟自然光的关系,我觉得恰到好处。所以在这个空间当中,作品,其实你感觉它不张扬,很安静,同时又散发了很多个人的艺术魅力在里面。正如贝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不张扬,很安静,骨子里透露出苏州的文化。”

▲  艺术家卢俊舟个展“平行”展览现场

同时,为契合展厅空间,艺术家以现代展厅的“影壁墙”为灵感,题写了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呼应苏州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特有的竹影与天光,而那些笔墨,如徐徐的人影,浮现在历史的古壁之上。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卢俊舟是一个缅怀古今而又有着某种忧郁孤独个性的人。“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书法是艺术创作,也是卢俊舟个人思考的实践过程。古文、古诗词,在这些早已远去的时空里,艺术家与那些早已消失的古人们相伴为乐。他很少抛头露面,经常在家一个人可以很久不出门,他常常在家翻翻书,或发呆沉浸在某种遥远的思绪里。

▲  艺术家卢俊舟个展“平行”展览现场

▲  艺术家卢俊舟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在卢俊舟看来,艺术是界于有律和无律之间的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直觉和本能,使之回到艺术的本质状态,归于自然,正如《秦时明月》、《故园情》、《看花人》等作品延续着艺术家对于纯粹书写的回归和当代审美的探索。他认为传统和当代之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它不应该是一种样式,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气质,一种感觉。正如卢俊舟所说:

“书法是以文字为创作对象的线条造型艺术,她很生活,很抽象,以极简的方式充分表现中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家本身的修为。书写性是书法作为一门独特艺术的个性,造型则是书法作为视觉艺术的共性,而文化气息、精神内涵是所有文化艺术作品必定需要具备的特性。”

▲  《尘埃-1》2018年,46厘米×34厘米

▲  《尘埃-2》2018年,46厘米×34厘米

▲  《灯火书声》2018年,180cm×33cm×2  

▲  《秦时明月》2015年,69 cm×69 cm 

从审美角度出发,卢俊舟的作品是立足于传统审美向当代审美进行的转换,书体结构的表达,空间感是其最突出的特质。同时,艺术家用自身触动的感官追求作品的韵律,展现了基于自我情绪所形成的节奏感。这些起承转合的笔画空间,又似乎在呼应着传统书法学理中的“筋骨立形”。

▲  《故园情》2016年,180 cm×48cm 

▲  《舟自横》2016年,180 cm×48cm 

对他而言,艺术的创作更多的是感觉,而感觉是很难用语言或文字真实、准确表达出来的。良好的艺术感觉以相应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便是优秀的艺术作品,“我为数不多动笔都是基于某种感觉的触动,同时我会很小心地保持那份感觉;那最初的感觉……”

当我们已然置身于更为开放、整体的文化场域之中,逐渐形成或参照更为多元的价值判断方式时,相比单一封闭的传统形态的标准应该有着更全面与更多可能的阐释,尤其是针对古代的经典传统。艺术作品的价值也根植于我们的认识之中,历史的典范在另一个话语空间里已经转移开来,时空情境无法重现,那么,忠实于过去还是当下才是更诚实的情感呢?正如宋力所说:

“柏格森认为只有直觉才是把握或认识世界本质的唯一工具,在后现代艺术的语境里,个人就是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对待艺术的态度与方式,在打开通往艺术的门径上,最困难的莫过于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所以,直觉与本真总是属于那些相信其存在和意义的人。”

展览信息

平行

艺术家:卢俊舟

展览时间:2018年8月18日至10月21日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现代艺术厅

1534756363634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