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胡同,曾经是老北京城的一种文化。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张名片了。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

在北京,叫的上名字的胡同大概有上千条,每一片灰墙灰瓦,都有它的掌故传说。位于张自忠路的南侧,有一条山老胡同,末代皇叔载涛曾经就住在这里。历史发展到今天,这条老胡同里发生了件有意思的事情,一群有理想的年轻人在这里另辟蹊径筑建了一个现代的青年文化生活空间。

当老北京胡同遇上中国摇滚

“孩子的张楚,岁月的何勇,沧桑的许巍,真实的郑均,不变的窦唯。”这也许是专属于胡同文化和北京摇滚的描述和回忆。胡同与音乐的结合本身就有一种独特魅力。

在山老胡同探访“百花深处”的红色大门时,偶然和你擦肩的青年,他们可能背着琴、一袭黑衣,一头长发,行色匆匆。古老的胡同墙上,张扬着一种现代的激情。

说明: 图片2

山老胡同14号是黄昏黎明聚乐部的地址。这里的人更喜欢亲切的称它为“DDC”。(Dusk Dawn Club)大概意思是,我们在这里从黄昏到黎明,从黎明到黄昏。如果你不仔细找也许会错过它宫廷式的红色大门。走进DDC休闲文艺范扑面而来,阳光透过玻璃棚顶穿过随意搭放的吊灯、很多颜色的洋酒在吧台散发强烈的“芳香”、两颗小树围绕着摆放端正的木质方桌、还有一只蜷缩在角落里的狗,这里的一切舒适不造作。而每当黄昏,有节奏的鼓点在这里打破寂静的时候,约上几个朋友“吐”些啤酒花,听真诚的摇滚乐rock自己的耳朵,就像在胡同里骑自行车一样自由自在。你便觉得你应该在这里,DDC是你的一方天地。

说明: 崔健与MC大卫 Battle

创始人69(张锦灿)是一个留着小山羊胡,戴着黑框眼镜的幽默男,他巧妙地将IT领域的“开源Open Source”概念引入到DDC的运营理念中,和他的交流中会让你觉得不陌生,他对酒吧、音乐、当代艺术及文学跨界的结合有着自己的理解。

说明: 暴风截图2016851819084546

以下:

Q=记者

A=69(张锦灿)

Q:请您先简介一下DDC以及它目前涵盖的领域?

A:DDC成立于2014年7月底,中文名是黄昏黎明俱乐部,DDC是英译Dusk Dawn Club,中英文听上去还挺文艺的。开始对它的定位是主要做独立音乐现场但又不只局限在音乐现场,也会做一些比如:当代艺术展、摄影展,一些跨界的活动,甚至我们也比较愿意把其他领域的一些东西跟音乐现场相结合,所以“我们”有时候看起来不像传统的音乐现场,可能用一些比较吸引力的、尝试性、创新性的方式来呈现独立音乐吧。

Q:在创业初期为什么选择做一家livehouse?

A:DDC算是做过的第三个店吧,之前两个也是音乐现场。但是规模、定位、还有我的角色都不一样。慢慢的,我就想完全用我自己对独立音乐的认识、包括对市场和受众的认知,做一个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完全是根据我的想象去装修设计的,包括团队、理念、甚至活动的策划执行,有些像“帝王君主制”的感觉,这样的话目前实现度还挺高。所以我觉得之前方向还是没有问题的。

Q:到今年的7月底DDC已经2周年了,大概举办了多少场演出,请您描述下最精彩的一场?

A:到今年7月底DDC已经2周年了,2周年有700多天,我们举办过大大小小的演出有700多场吧,乐队大概1000多支。有时候一天两场,周末两三场,一场五六支乐队的样子。活动次数、频率、风格也都慢慢丰富起来。比较牛的现场其实挺多的,今年有一个系列,我们做了第一期“超级大芥末”,这个系列现在做了七期。中间有两期特别疯狂。观众参与度、乐手参与度,台上台下互动性各方面都非常棒。包括像崔健老师、好多大咖都参与进来,我觉得这些是近期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活动。

Q:您在选择乐队上面有什么标准吗?怎样帮助他们做后期推广?

A:我们一直强调不限风格。大家认为好听,不主流,但是有一些原创的东西在里面的。原创、独立、好听,这些下来我们就会邀请他们或者说接受他们。如果我们定了一个乐队,一个活动,我们会从最前期的主题策划、文案、海报设计、活动上线、推广、票务、直销、现场执行,以及演出过后我们会通过照片、视频、文字等方式,让乐队演出之后有一些长久性的呈现。这一点和直播有点像,怎么去O2O、怎么去线上线下,也是一个小礼物给来这里演出过的乐队。

Q:有很多人把DDC定义为lifestyle或者说一种艺术形式,你觉得他特别之处是什么?

A:我们不太会拘泥于传统,会尝试做一些创新。特别是我们团队都是年轻人,比较崇尚lifestyle、年轻生活方式、青年文化,把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包括酒文化、户外、电影、文学、艺术跟音乐这些都融合在一起。所以大家对DDC的认识,可能是一个青年文化空间,或者是一个enjoy的场地吧。好多人下午也愿意来这边喝杯咖啡,拍两张照片,晚上有演出可能他们也愿意坐在院子里喝酒。我们给来的人带来的不只是音乐这个东西,它可能已经“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