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1

弗朗西斯·培根和他的爱人乔治亚·戴尔1964在东方快车上。

名人真人本身可能让人失望,或者他们说话太无趣,也辜负众望。然而偶然间你遇到了一个言行举止外貌都正如你所预想的名人,就如名人的超现实剪影一样,而这样一位名人就是迈克尔‧佩皮雅特(Michael Peppiatt)笔下的弗朗西斯·培根。迈克尔‧佩皮雅特写的关于弗朗西斯·培根的回忆录生动并极具娱乐性。艺术家培根很少出席在自家法式酒吧举行的宴会,他更多的是会蹦出尼采的格言,或者是非常“培根”式的呻吟,以表达生活的无意义。这些即便是最毒辣的剧作家也会犹豫着要不要说出口。

培根

佩皮雅特所著的《血性的弗朗西斯·培根》

佩皮雅特当时是一位年轻天真的艺术历史学生,他为了让自己岌岌可危的大学期刊《剑桥风评》( Cambridge Opinion)得到采访的机会,而开始跟踪培根,但是他本人对培根的生平和培根的绘画所知甚少。过不了不多久,佩皮亚特就进入了培根的圈子,在维勒家与他共进午餐,一起的还有卢西恩·佛洛伊德,摄影师约翰·迪肯等其他人。

培根和佩皮亚特之间发展处一种亲近但是暧昧的关系,一个是麻烦缠身的同性恋艺术家,另一个是有领悟能力,但是茫然的双性恋年轻男子。佩皮亚特比培根小了30岁。佩皮亚特成为培根一生中重要事件的关键人物,包括1971年巴黎大皇宫美术馆成功个人回顾展的前夜,培根的情人乔治亚·戴尔(George Dyer)的自杀事件。

培根作品

英国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作品《乔治·戴尔的头部研究》

自从佩皮亚特在1996年出版受到高度评价的学术传记《弗朗西斯·培根:谜之破解》(Francis Bacon: Anatomy of an Enigma)后,他就一直在等待时机来写关于培根更私密的生活,他想用更真实的去艺术化的笔触来写培根的生活。50年后,佩皮亚特仍旧能清晰地回想起培根大量的演讲,当时街道的气味,甚至是人们穿的衬衫的颜色,然而这样真心真意地写作,让你一刻都不会质疑你说阅读的东西。

佩皮亚特在上世纪60年代早期伦敦的真实生活几乎是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特性。在他与培根第一次相遇的时候,他正在伦敦东区的一个派对中,看举止粗鲁的史蒂芬·沃德与两个女孩讨论蜂巢。而在附近走廊里,西里尔·康诺利正在对索尼娅·奥威尔毛手毛脚,后者移步后就中断了这次骚扰。波西米亚风格的名人来了一波又一波。

培根本人似乎仍旧能够在派对沉入深思,守住自己深入思考而不打瞌睡的领地,许多人都办不到。同时他也用自己接地气的魅力来抗衡世俗,通过绘画他也呈现出崭新的自己,虽然每幅画都像是道林·格雷的肖像。尽管培根非常毒舌,对其他人甚至是残忍的,但是对佩皮亚特却有无尽的耐心和热情,他友好地对待佩皮亚特,但是即便是友好地看着佩皮亚特,也能感觉是能射透一切地眼光,而培根泛白的粗长手指也像是屠夫,甚至是凶手的手指。佩皮亚特对培根的艺术是发生敏感地变化,一开始他震惊于培根“恐怖的丑陋”,后来越来越担心培根施虐受虐式的性生活,培根的绘画是诞生在鲜血和精液中。

后来佩皮亚特意识到培根最会受到双性恋年轻男性的吸引,这样的青年等着人将其变成同性恋,而且培根还喜欢性虐待,而这是佩皮亚特永远做不到的。同时对于佩皮亚特来说,培根也像是父亲一样的角色。

当佩皮亚特搬到巴黎,远离培根,他的叙述就没了阻碍,自由自在。为什么我们会对不在培根身边的佩皮亚特感兴趣?因为他在叙述自己作为自由作家漫无目的的生活中充满了矛盾,他曾短暂地参与到1968年的5月风暴【见注1】中,还有在他的叙述中,培根永远无止境地占据着他的大脑。这种叙述让人不仅好奇他看起来全盘托出的叙述中还有多少隐藏着没说。

然而对培根的描述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培根这位艺术家时时刻刻吟诵着名言警句,坚定其所不确定的本质,这位艺术家似乎非常直言不讳,让变化无常的佩皮亚特见识到他的超脱,贪婪的虚伪,动摇的决心,就像是一个真正的谜团。而培根的这些特性都没有在书中一开始表现出来,真是这种前后的矛盾让这本书被誉为经典,不仅是因为艺术著作中的经典,也是个人的回忆录的经典。

注1:五月风暴指1968年5—6月在法国爆发的一场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群众运动。

(编译:尚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eyj@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