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5年6月27日下午14:00,由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美术史论家、美术批评家之一高名潞和著名影视编导李少武联合发起、制作的“85新潮美术纪录片”首次面向大众播放。这部纪录片描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十年期间,全国各地的青年艺术家和艺术群体,对传统艺术观念进行的大胆挑战与突破,为冲击和扩延旧有的艺术范围所进行的艺术探索与创新活动。

▲ 研讨会举办地点:798艺术区林大艺术中心

1

▲ 研讨会举办地:798艺术区林大艺术中心

2

▲ 研讨会现场:嘉宾和观众一起观看“85新潮”纪录片

3

▲ 纪录片放映现场

这次研讨会不仅邀请到了85美术新潮的重要记录者、艺评家、策展人高名潞,同时还从全国各地邀请到当时参与“85美术新潮”的艺术家和艺术群体代表;影片播放结束后,与会嘉宾围绕着“在时代背景下如何看待85新潮美术;从今天的角度去了解当时的批评家、理论家;怎样理解与反思85新潮美术运动”这一问题做出探讨。

影片所涉及的艺术群体,包括“北方群体”,南京“红色·旅”,上海的李山、张建君等艺术家,浙江“池社”,西南艺术群体,山西三步画室,厦门达达以及北京艺术家徐冰、吕胜中和“观念21”行为艺术群体的真实活动。弥足珍贵的是,这部纪录片保留了1986年至1987年期间的艺术活动的原始影像。

凤凰艺术”作为受邀媒体之一,出席了影片放映和研讨会,经许可我们从纪录片中截取了重要的影像片段,先通过这些珍贵史料了解并走近“85美术新潮”。

纪录片创作背景与内容简介

这部电视专题片最早是由中央电视台的编导李少武和高名潞发起的。1986年初,李少武得到了一笔拍摄中国当代美术的赞助费,请高名潞做顾问,并组织了一个拍摄组,成员包括李少武、张平、李奇伟、彤正刚、李和平、吴玉珍等。当时决定这个专题片的名字叫做“新潮美术”,并到各地区去拍摄主要的群体,包括“北方群体”,南京“红色·旅”,上海的李山、张建君等艺术家,浙江“池社”,西南艺术群体,山西三步画室,厦门达达以及北京艺术家徐冰、吕胜中和“观念21”行为艺术群体的真实活动。

1986到1987年的两年中,李少武摄制组热情地投入到走访和拍摄群体的工作中,甚至还与艺术家们成为好朋友。今天看来,他们的工作如此重要。但是,唯一遗憾的是,在最后一站,拍摄“厦门达达”之前,因为资金等问题,拍摄工作戛然而止。之后,这些母带被存放到中央电视台的仓库。

1990年高名潞被迫在家“学习马列主义”的时候,李少武和另一位中央电视台国际部的编导石宪法找到高名潞,请他和石宪法合作完成这套专题片。于是,高名潞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每天到中央电视台与石宪法编辑这套片子。在李少武的母带基础上又加入了“中国现代艺术展”等后来发生的事件,最终完成了这部涵盖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十年美术的三集专题片。

剧本是高名潞在1990年撰写的,主要考虑到它是为非专业的电视观众撰写的,所以力求通俗易懂,同时兼顾介绍历史和新潮艺术家的理念。今天看来,弥足珍贵的是,这部专题片保留了当时这些主要群体和艺术家在1986和1987年时候的活动和理念的原始音像。

4

▲ 纪录片影像截图、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池社”作品、“红色幽默”作品、冯国栋作品、范叔如作品。

5

▲ 纪录片影像截图、从左至右、从上至下:艺术家谷文达、顾德鑫作品、艺术家李山、艺术家耿建翌。

6

▲ 纪录片影像截图、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中国美术报、山西乡村艺术活动、人体艺术大展展览场景、南京红色旅与新野性画派。

7

▲ 纪录片影像截图、从左至右、从上至下:长城艺术活动“大地震”、中国现代艺术展停展通知、肖鲁作品“对话”、中国现代艺术展展览场景。

8

▲ 纪录片影像截图、从左至右、从上至下:艺术家吕胜中、毛旭辉、舒群、宋陵、张培力、王广义。

9

▲ 纪录片影像截图、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罗中立作品“父亲”、吴冠中作品“山村”、徐冰作品、杨飞云作品、张建君作品、吴山专作品。

第一集 十年大潮

艺术天地的变化归根结底在于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十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科技,经济,交通,文化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开放的情境,给中国人提供了新的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使他们看到了周围那陌生然而又确实存在的真实世界,同时也把他们带入了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生存世界的行列之中。

第二集 超越与体验

任何一个新美术运动的出现都是对当下的传统思索与反省的结果,85新潮美术运动同样如此。新一代艺术家对新时期早期的伤痕绘画、唯美绘画和乡土写实绘画进行了反省和批判。他们意识到,艺术既不能沉溺于单纯的视觉美之中,也不应沉溺于乌托邦式的普通人性之爱中。艺术要更深刻、更实在地揭示人的主题。但是,在怎样承担这一文化功能问题上,新潮艺术家由于思索的角度和创作方式不同,而形成了相异的绘画风格。其中最主要的是理性绘画和生命绘画,它们始终贯穿于新潮美术发展的全部历程中。

第三集 凝聚与扩延

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自人类艺术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然而只有当人类文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时候,人类才开始自觉地向艺术实践提问。而艺术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成为始终困扰着人类的许多问题中的一个,它促使一个个新艺术运动的兴起与衰落。新潮美术从它一诞生开始就对传统艺术观念进行了挑战并大大地冲击和扩延了旧有的艺术范围。当然这里有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同时也带有强烈的本土文化色彩。艺术家通过对传统文化遗迹的观照,对传统文化结晶的质问,对民间文化遗传的采撷,以及自身的行为体验,来表达自己对艺术本质的思索。

研讨会嘉宾观点汇总

10

11

12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由《美术》杂志副主编、艺评家、策展人盛葳担任学术主持,到场嘉宾有:丁方(艺术家)、傅泽南(艺术家)、高名潞(批评家)、何桂彦(批评家)、贺疆(批评家)、刘礼宾(批评家)、任戬(艺术家)、舒群(艺术家)、宋永平(艺术家)、肖鲁(艺术家)、王明贤(建筑批评家)、杨志麟(艺术家)、张建君(艺术家)、祝锡琨(艺术家)。“凤凰艺术”为您整理编辑了现场嘉宾的主要观点,以下为文字实录:

王明贤:“五四运动”和“八五新潮美术运动”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化变革的基础

13

▲ 研讨会现场:王明贤在研讨会中发言

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五四运动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变革,到了80年代又是另外一个变革,几乎整个中国的现代文化变革是由这两个运动奠定的。中国用几十年走完西方现代美术历程,我们这十年还是非常粗糙的,但是经过30年回头来看,其实并不是非常粗糙,这些作品甚至是在20世纪世界的艺术史中都算很重要的作品。当时看到外国的文学只是片言只语,从非常贫瘠的资料来了解西方的现代艺术。为什么当时会有这么大的能量,是因为中国的开放带来了变化。在80年代大家对现代艺术的研究,是一个批评的时代,是批评家对整个艺术潮流的一种主导,艺术家也是理论家,也是一个理论的时代。

宋永平:85新潮的艺术家们唤起了人们内心的面向社会现代化的意识和状态

14

▲研讨会现场:宋永平发言

山西群体算生命流派。不怎么用书本概念去创作,哲学辩论这块基本是空白的。在当时状态下,山西的当代艺术和本地的传统背景非常的格格不入。山西是传统文化比较强大,这种观念还有被推崇的作品实际是传统的东西。还有在当时属于体制内的人把控着判断艺术。是这个时代的人与社会不太调和的关系。像我们当年20来岁,恰恰是那个时候的大家的努力,唤起现在人内心的所谓面向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意识和一种状态,我觉得这点给85新潮之后的后来人有一种启示的作用。

任戬:艺术、图像应当与生存社会相关联

15

▲研讨会现场:任戬在研讨会中发言

当时的中国正好改革开放,有很多西方美术思潮进来。这个时期这种萌动实际是来自于我们的切身感受,生存社会的感受在里面。从西方现代艺术中看,是西方语言学与中国图像学的区别。一个是图画,一个是图模。图模带来的是生存社会直接相关的。我们的创作直接进入到我们生存之中。这个图像就像米歇尔图像理论产生的,直接是生命、政治、社会,不再是简单的一个图画。中国的变革通过图像参与到社会变革中,我考虑的艺术是与生存社会相关联的。

舒群:85新潮美术是一个艺术运动的全过程

16

▲研讨会现场:舒群在研讨会中发言

《85新潮美术》这本书可以说是整个艺术运动的一个时刻表,不是一个学者孤立的,不是从一个人想写一本书这样一个状态中写出来的,整个就是一个运动。我们这个小组不是被动的接受运动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策划了运动的全过程。我们是有一种力量,有一种历史激情。这种非理性从底部进入的这种力量,当时是一种充满了激情的状态。

张建君:85美术新潮的可贵性在于艺术的实验性和那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对艺术所持有的精神

17

▲ 研讨会现场:张建君在研讨会中发言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当时在上海在做抽象艺术。 83年李山和我还有几位艺术家在上海复旦大学做了绘画实验展览,一天半就被查封了,在当时的官方主流报纸被批判。今天回头看这部影片是整个80年代的一个文本,当年的氛围太真实、太重要了,后人其实可以去描述、解读以及重构。在古根哈姆美术馆、纽约现代美术馆在做中国85新潮的研究。85运动是中国一个大时代的东西。当时有那么重要的艺术作品是因为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因为这个大时代的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我们当时的艺术的实验性是非常可贵的一个财富。85新潮美术的可贵性除了留下那些财富以外还有那种精神。

杨志麟:85美术运动是一个集思想价值、社会价值于一身的全社会思想运动

18

▲ 研讨会现场:杨志麟在研讨会中发言

我们这代人绝对是过渡时代的人,不要定性的看我们,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中间这个阶段,这个重要性就是过渡。那么85新潮在美术史上算不算一个过渡期呢?其实这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结果,我们讨论文化现象,其属性分为官方的、知识分子、民间的。虽然片子出现是以影像作为介质,但是已经涉及知识分子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内容。我们认识过去才能明白未来是怎样的一个状态。我是设计禁止这个标志的,今天20来岁学艺术的学生看得懂它是什么意思吗?看这个标志也会跟我们有一样的冲动吗?这个标志的幕后人非常多,但是更多的幕后人已经远远跨出了美术界。所以85美术运动应当是全社会思想的一个运动,重要的是在于它的思想价值,还有是社会价值。大家不要关注具体的人,而是关注中国在那个时刻发生了什么,当今与那个时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

傅泽南:85美术运动精神需要不断的开拓发展

19

▲ 研讨会现场:傅泽南在研讨会中发言

原先的中国美术界是苏派一统天下,只有一种形式在统治着全中国,那么80年代中国革命吹响了之后,各个行业的门户开始打开了,是一个非常激情澎湃的年代。意识非常纯粹,整个文化界联系在一块了。85美术运动作为一个历史,是过去的,但是作为85美术思潮的目的是否达到?纵观现在整个中国的状况,官方美术依然是最强大的,作为民间的美术力量被市场左右了。85的精神是在历史上完成的,但是85的精神是需要不断的开拓和发展的。

肖鲁:敢于真实的面对自己,才能面对历史

20

▲ 研讨会现场:嘉宾肖鲁

整个80年代我是经历过的,85新潮中,我只能算是一个旁观者,以自我的状态看这场运动。89大展中,我算是一个持枪闯入者。一毕业就参加这么一个大展其实是很兴奋的,就想把它做好。在我的生命中很多历史的事情是一种巧合,是不是很有历史的宏观的状态去做作品,可能是跟我个人的状态有关。在89大展打完那两枪之后我又是个逃避者,因为我无法面对当时的一些东西。现在回忆起那个场面是非常大的,所以到今天我才敢于面对我自己,面对这段历史。我最近研究女性艺术的一种状态,认为应该给女性艺术家更多的话语权。当代艺术才三十年,历史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觉得作为每一位历史中人首先要敢于真实的面对自己才能面对历史。

刘礼宾:85运动是一种知识,对于它的解读是一种情结

21

▲ 研讨会现场:嘉宾刘礼宾

85对于我们并不是一个切身的体验,而是一种知识。关于85美术运动的解读其实是一种情结。在80年代,不要以简单的方法去看待这段历史。我在看到高老师作品的时候,不是学院和前卫之间的冲突,而是一个人的品质经过这么多年的沉默,对于知青这样一个状态的存在,这是一个品质的较量。这是一个人对于艺术现象和艺术夙求的坚持。高老师提出了一个当代艺术资历的问题,如果现在问题解决不了,仍然是西方艺术的一个注脚。

何桂彦:85新潮美术运动是全国诸多群体形成共振的效果

22

▲ 研讨会现场:何桂彦在研讨会中发言

我们对于85新潮的了解是通过文本、批评家的文章进入到那段历史的。新潮美术的运动真正的意义是一场青年的美术运动,来自于全国的诸多群体所形成的共振的效果。新潮美术有运动式。这场运动理论化一点就是政治的前卫与美学的前卫的共生的一个结果。回顾新潮美术的价值是思想和启蒙。以现在来看85新潮美术运动成功了吗?我这代人来看是没有成功的。包括85新潮的梦想,包括这一代批评家和艺术家他们有一个梦想就是现代性的启蒙解放。虽然到今天我们的艺术已经非常的市场化了,其实从思想的层面根本不在一个层面。我觉得这是退步的。到今天为止,批评与话语权的方式也在失落,批评和策展的黄金时代就是80年代中期。以1978年作为一个分界线,80年代的艺术以民间的方式、草根的方式、前卫的方式去对抗一个二元对比的话语。对比的话语是体制的、官方的、意识形态的、僵化的,那个时代出现艺术家的面貌语言是非常的多元。其实本质就是一个二元对立的思维的形成。这种二元对立的背后有一个现代性的更内在的轨迹在推动着它。高老师在后来20年的工作从某种意义讲仍然保留了80年代很多的色彩,比如理想主义,比如是对持续的推进。他努力用中国的话语、中国的批评的方式去描述。

丁方:85时期的美术作品象征着个体生命穿越这个时代的阻碍并完善自身

23

▲ 研讨会现场:丁方在研讨会中发言

影片标示着中国一代知识分子跟85美术运动产生了交集,这一代知识分子与当时的时代进行一种生命的碰撞,展现出一种轨迹。到前苏联、东欧知识分子也出走,与各种主义、理想、意识形态、文艺思潮进行交集之后然后在返回本体、返回自身再次书写自己的生命轨迹,过程非常艰难,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看到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力,而且与三十年前参与85产生了密集的交集。当时的艺术作品不能简单的被看做一件美术作品简单的画面表现,而是象征着个体生命穿越这个时代的阻障,仍然在完善自身。

贺疆:85新潮美术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社会的呈现

24

▲研讨会现场:嘉宾贺疆

我谈下89年大展的那个符号《不准掉头》。美术史、理论史都是一种线性的发展,并不是完善的直线性的去行走,应该是曲折前行的。89年展览是对整个80年代作品的一个回顾,其实已经是在掉头。到现在这个符号还有它的社会意义,并不是不准回头,我们一直在回望。这是世纪初与世纪末的历史对话。我觉得85新潮美术是社会史,是比较全面的社会的呈现,包括参与的艺术家思想状态也是社会性的。参与性决定了这本书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反思的是包括参与85新潮美术的艺术家在当今的社会语境下艺术路径该怎么走下去?

高名潞:中国当代艺术应当在把传统和西方艺术史作为参照,在此基础上把握其创造性

25

▲研讨会现场:高名潞在研讨会中发言

是不是该邀请当年的文化界的知识分子、批评家来参与讨论?除了叙事的问题,还有历史的问题。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不是只是中国本土孤立发生的那么一个事件?如何把85运动放到整个国际的80年代背景中去看,80年代是后现代主义发展的高峰,怎么样把85放在整体里去谈?影片分为三部分,理性的生命的行为观念等,他的传统和现代因素在不同的三方面里面如何在对话?来形成自己的面貌、自己的思想的?理性是否就是中国现实主义写实的脉络和当代性的转化?像乡土在生命之流,他的脉络,本土的脉络以及在国际当中是一个怎么样的东西?将来艺术理论的发展实际上不可能是孤立的;不可能完全的是中国的;不可能把西方和中国对立的,有可能提到的一些角度的关系、一些参照。中国的当代艺术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应该在21世纪人类的文化艺术发展中应该做出贡献。做出贡献必定带有传统的参照,有西方艺术史的参照。这是一种创造性,有创造性很难,创造性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所说的贡献关键在这一点上,不管个人的还是群体的。

(凤凰艺术 伯牙、黄珍珍北京报道 责编 黄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