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资讯

2024-03-17 23:08

目前,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清晰地认识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但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呵护地球是人类唯一的选择。”

1

但是,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垃圾,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工厂会在计划之外生产产品以备他用,但长期堆在库房中也就成为了垃圾。因此,如何变废为宝、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而减少浪费,才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家园的必由之路。

2

作为开启产业废弃材料公斤数认领并转化为艺术品和设计作品新模式的“一吨计划”,邀请制造业从业者、学者、国内外艺术家、设计师、媒体等共同参与到各文化艺术展陈空间中提出的环保可持续项目挑战,为可持续生活,创建绿色文明星球助力发声。

3

2024年1月28日,由“一吨计划”与苏州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简称“设计村”)联合发起的艺术介入公共空间项目暨“一吨计划”成立五周年活动——“光造青苔”艺术展览在苏州正式开幕。

此次展览集结13组艺术家,依托设计村的空间与资源平台,延续“一吨计划”一直以来对环保、可持续的议题的关注作为展览内核,共同于苏州搭建一场艺术造光活动。

4

展览以“光造青苔”为主题,将“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语与核心,通过对“光”的深入解读,策展人将其拆解为“三术光”,分别为“自然之光”“工业之光”“艺术之光”。这“三束光”不仅是对光的物理属性分类,透过艺术家面对“光”这一媒介时切入艺术创作的不同路径,其展现的更是对生命、文明和创造的多维思考。同时,展览强调“造”这一动词对“光”的创造性介入。艺术家利用废旧回收材料再造艺术作品,赋予自然和废弃物新的价值和生命,透过对光的艺术解析与表达,试图打开大众对光的多维感知。

5

“一吨计划”发起人陈熹女士表示:“五年来‘一吨计划’一直在邀请制造产业,学者,国内外艺术家,独立设计师,环保先锋,媒体人等共同参与环保可持续项目挑战,为可持续生活,创建绿色文明星球助力发声。此次展览中艺术家们用艺术的审美与智慧将回收的裂屏电视机、烂尾楼囤积保温砖、展览废弃道具木料、创作过程打样模型、塑料瓶、铝合金建材等系列材料循环再造,变为光的寄语者。

6

在‘一吨计划’五周年之际,一吨计划可持续设计艺术中心孕育而生。它将秉承‘一吨计划’的初心,以生态友好为基石与生态保护紧密相连,未来会致力于创造成为提供艺术家们理想的驻地环境,帮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激发新的创作灵感,促进本土及国际艺术家们展开交流和展示分享的场所。”

7

主题中的“青苔”,既指代苏州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这一展览发生的地理场域,又象征着自然界中的生命力和生态系统。青苔,顽强生长于废弃荒芜的土壤之上,为荒芜带来生机,这与本次展览通过艺术创生焕发废弃物新生命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光”与“青苔”相互作用,共同“造”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发生现场。

8

艺术家龚旭以大地为画布,用植物纤维以及其他工业材料做肌理,缠绕灯串作为光的点缀;艺术家以最直接的方式在美术馆的地面上进行以“龙”为主题的创作。龙作为中国人生肖图腾的代表,也是艺术家最常表现的绘画主题,而以传统的绘画方式结合工业废弃材料的使用,让东方传统文化与工业文明进行碰撞,以环保为契机,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映。

9

对于出生于韩国首尔的金善珍来说,北方的温度是可以用视觉衡量的:“在寒冷的北方,空气的温差,可塑造出美丽的冰花,此作品用废弃塑料制作,留存瞬间的景象北方的冬天,清晨醒来,看到的是那暂时‘开放’的冰花,神秘而又温馨的画面,伴随着太阳的升起慢慢融化,而那带着寒气的冰花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10

艺术家管怀宾曾这样谈到他此次参展的作品:“《焰园》是我在北京黑桥一个特殊展示空间中造园的行为记录,六十四瓶红星二锅头点燃一个封闭的空间。时间交织着火焰的形质与热能,也叠合着温度的精神立方。谁说十个平方不可筑园;谁又说燃烧过后就不复轨迹与能量!六十四根钢钉刻录着我当时的心率,也是焰园的落款,更是我心园的纪念雕刻。”

11

艺术家石玩玩使用破碎的大理石,象征被践踏或者踩碎的地面,也可以理解成撕碎的生活和共识。在言谈和话语中灯光照亮它们,当人们不再交流和谈论的时候,它们终将被遗忘。艺术家徐戈《梦之屋》所营造的家宅,在白天是映射周围的坚硬的壳,而在夜晚,则是引向内心深处的那道光。家宅就像火和水,它照亮了回忆与无法忆起之物的结合。

12

艺术家朱玺、李想和张家铭的作品《补天》是从女娲补天的神话中获得灵感,散落的被石头包裹的不规则形状是破碎的天空的隐喻。作品从三种不同媒介展示天空的不同状态,投影上闪烁的频闪灯如同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的蓝天倒影。整个作品通过试图留住蓝天的最纯粹状态来呼应灯火青苔,在昏暗的环境中用一片蓝天作为光源,寻找游离于意识之外的、与传统空间形成冲突的、超现实的空间表达。

13

艺术家左田东鼎将因运输意外而碎裂的电子显示屏收集回来,在上面用废弃的砖石堆砌成作品《塔》,并用艺术的光来还愿一场碎梦。艺术家张斌在一片保温砖碎块涂上反光涂料,悬浮在造型精致的展示盒内,以反光涂料模拟月壤,作品《一块月光》成为一个弥补城市丛林中缺失的、精致的自然景观。

14

艺术家赵如鹏将随处可见的水泥砖垒成多米诺骨牌的形式作为启动器,砖块倒下后会触碰紫外灯的开关,而紫外灯会激活他在地面上制作的诗句,也就完成了作品《曝光》的呈现。艺术家周鱼鲜的作品《萤火虫》同样需要在展厅中寻找,墙上的小黑洞是观看作品的唯一视角。透过小孔看到的哪些绿莹莹的光点是氚,而氚是制造氢弹等核武器的原料之一,但也可以生长出一片萤火虫。

15

艺术家赵玉将最常见的建筑材料保温砖作为基石,与泥塑造的石榴钟状萼筒相结合,呈现出了视觉和触感上的强烈对比,同时使其异化为自然界中的嫁接产物.石榴钟状萼筒的形态在作品中引人注目,它的生长、炸裂状态似乎与海洋中的礁石珊瑚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嫁接、寄生关系。《阳光下爆汁的礁石》在视觉上的联结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相互关联,同时也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复杂互动。

16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贴合主题,对“灯光”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构建出一份精彩的灯光年表。其中不仅囊括了对灯具的历史考据,还追溯了灯的功能演变、审美追求,以及在精神、情感和艺术转化层面的重要变革。

17

此外,本次展览策展人马思琦介绍道:“展览在空间布局上是以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为基础,依托展墙作为媒介,将三原色灵活穿插点缀于空间之中。作品位置经营上,营造出疏密错落、层次丰富、轻松活泼的空间效果,引导观众打破展线羁系,在行走、穿梭、回转、伫足中感受‘光造青苔’所构建的关于光的递进式能量场,深度思考生命、文明与创造之间的纽带。‘光造青苔’既是对生命力的坚持与强调,亦是对自然秩序的顺应与轮回。”

图片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