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12月16日下午三点,由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主办的“希腊罗马的雕塑艺术”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出席此次研讨会并发表演讲的嘉宾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亦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费新碑、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李建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瑞林、佛罗伦萨大学文哲学院外语专业与跨文化交流及东亚学研究生学部汉语语言专家郭元平、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工程师辜正略、前中央美术学院电脑美术工作室主任及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副院长张骏以及北京鱼乐实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雷。

在正式报告之前,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歌东进行了开幕致辞。张歌东提到,此次会议是在2021“中国希腊文化和旅游年”的背景下举办的,以配合李克强总理针对旅游年提出的“文明因互鉴而多彩,民心因交流而相通”的主题。

1

▲ “中国希腊文化和旅游年”开幕式,摄影:马里奥斯·罗洛斯

张歌东也强调了希腊罗马雕塑艺术作为西方造型艺术的视觉先驱具有的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在今天依然有重温和再读的意义。最后,张歌东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欢迎。

1

▲ 断臂的维纳斯

在张歌东致辞过后,各位嘉宾针对会议主题分别进行了多角度的报告。

#1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亦杨首先进行了演讲,她报告的题目是《希腊雕塑与古典法则的建构》。

邵亦杨首先介绍说,西方古典造型体系的建立就是在古希腊时期。在这个时期,古希腊人“用神的形式创造雕像,用人的形象创造神”的创作手段实际上也是体现了他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邵亦杨接着展示了古典的法则或典范(canon)在希腊雕塑艺术上的体现。古典时期的希腊雕塑和古风时期板直硬挺的风格形成了区别, 波留克列特斯的《荷矛者》等作品明显有着松弛和挺拔的结合,在动静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立平衡(controposto)的范式。

1

▲ 荷矛者

在此基础上,邵亦杨也介绍了一系列希腊化时期、罗马时期的雕塑作品。邵亦杨又用不同时期的作品生动地证明了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甚至现当代艺术都对这样的规范有所继承,但有些现当代艺术也试图用讽刺的手法与古典时期的作品进行对话。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费新碑接着带来了题目为《希腊艺术审美的四个悖论》的报告。

费新碑提出的四个悖论分别是“活着的死去,自然与祭祀”、“微笑的痛苦,悲剧与错乱”、“真实的虚无,静穆与冲突”以及“胜利的失败,英雄与颓废”。第一个悖论讨论的是荷马时期(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800年),强调了《荷马史诗》中的多神论和周而复始的宿命论。费新碑认为,人们因为自然灾害、领土开疆、外族入侵等原因格外重视死亡,又渴望和平的生活,并通过《伊比亚特》举例说明了古希腊人在生死间挣扎的矛盾。

1

▲ 荷马

第二个悖论讨论的是古风时期(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500年),希腊在重新崛起之后形成了“神人同形”但命运相背的神话谱系。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都明显带有所谓“古风时期的微笑”,费新碑用斯芬克斯和俄狄浦斯举例说明了这些雕塑的“微笑”背后充满了冲突,并且和人们现实生活中因为土地贫瘠、战争频繁带来的痛苦形成了对比。这种“微笑”的意义因此非常抽象,其贡献主要来自于前智学派。

1

▲ 斯芬克斯

第三个悖论讨论的是古典时期(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500年)。费新碑指出,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希腊文化达到顶峰。这一点在艺术上也有体现,人们的自信让“微笑”发自内心。但过度的自信会带来放纵,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格拉底提出了对道德和美的要求,而他个人悲剧的结局实际上也形成了一个悖论。

1

▲ 伯里克利

最后,费新碑提出的第四个悖论讨论的是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30年),所谓“胜利的失败”就是在讨论胜利过后英雄的颓废。他也总结到,这四个悖论实际上体现出了希腊文化对基督教的铺垫作用。 

#3

第三位进行报告的嘉宾是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李建群,她的题目是《古代希腊的移民活动与希腊雕塑中的克制气质》。

李建群指出,从古风时期到古典时期,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重要特征就是其冷静克制的气质。从脸部到刻画到裸体的雕塑,这种理智和健康的塑造都很明显,以体现其文明的特征,区别于罗马雕塑。

1

▲ 掷铁饼者

李建群认为,这种克制的气质与古希腊持续200多年的殖民活动密切相关。李建群介绍了殖民活动对于古希腊在政治、经济、民族性格和生活方式上的影响,这也决定了古希腊冷静、节制的民族气质,形成了其雕塑风格。 

#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瑞林着眼于中西方艺术上的交流,带来了题为《西方早期雕塑与中国》的报告。

陈瑞林提出,早在战国、秦汉时代,中原内地和外界的交往就非常频繁。因此,中国的艺术也不是封闭的,应该有对外界的仿制和改造。陈瑞林举例了“马踏匈奴”,他认为这件作品和两河流域、地中海流域的一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比如巴格达的“巴比伦之狮(Lion of Babylon)”,就是类似的狮子趴在武士身上的形象。

1

▲ 马踏匈奴

1

▲ 巴比伦之狮

陈瑞林也认为希腊文化影响了中国佛教造像的风气,并举了云冈的20窟造像等例子。最后,陈瑞林又举了带狮子帽子的唐三彩武士的例子,他提到有学者认为这个形象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5

佛罗伦萨大学文哲学院外语专业与跨文化交流及东亚学研究生学部汉语语言专家郭元平用翔实的资料,揭开了雕塑《拉奥孔》的神秘面纱,她的报告题目是《〈拉奥孔〉的发现与修复历程》。

1

▲ 拉奥孔

郭元平从1506年《拉奥孔》的发现展开,用包括铜版画、水彩画、摄影及各类档案文书等的丰富资料依次介绍了《拉奥孔》的收藏与展示、《拉奥孔》的鉴定与描述、不同艺术家对《拉奥孔》的复制、不同艺术家对《拉奥孔》的修复、《拉奥孔》残片的发现以及对《拉奥孔》的重新鉴定。 

#6

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工程师辜正略分享了他在卢浮宫实习期间参与的工作,他演讲的题目是《坎帕纳长廊——卢浮宫希腊藏品的收藏与保护》。

1

▲ 坎帕纳长廊

辜正略首先向观众介绍了坎帕纳长廊得名由来的坎帕纳侯爵和他的收藏以及他的收藏品的下落。接下来,辜正略展示了卢浮宫对坎帕纳侯爵的部分藏品的收藏与保管以及坎帕纳长廊得名的由来。由于器物众多、拥挤不堪,卢浮宫于2014年对坎帕纳长廊的艺术品进行了预防性保护工作,主要包括修复、包装和搬运等操作。最后,他介绍了这项工作的成果与经验。 

#7

接下来,前中央美术学院电脑美术工作室主任及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副院长张骏带来了题为《历史建筑和希腊罗马的雕塑》的报告。

张骏通过七处希腊罗马的历史建筑,说明了希腊罗马的雕塑与历史建筑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七处包括帕特农神庙、厄瑞克忒翁神庙、涅瑞伊得斯纪念碑、帕加马的宙斯祭坛、君士坦丁凯旋门、图拉真纪功柱和和平祭坛。

1

▲ 帕特农神庙

在报告的最后,张骏放映了宣传片《VR、AR版的希腊罗马的雕塑艺术》。

#8

最后,北京鱼乐实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雷以题为《VR、AR技术与雕塑艺术》的报告结束了这次会议。

张雷认为,现在正处于二维信息向三维信息升级阶段,VR、AR的出现带来了新的信息体验。在此基础上,张雷就这次编辑的77件VR、AR版的雕塑作品展示作了说明并进行了现场示范。 

总结

在最后,此次会议的策划人张骏总结说,重读古希腊的雕刻,会顿生一种自尊和纯真的美的感受,这种感受在欣赏其它历史时期的美术创作中不容易找到。张骏同时感谢科技助力美育,让无法去希腊罗马实地考察的人们亦能够在线上得到观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