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1

本次成都双年展由 8 个主题展版块、1个美术馆馆长峰会和17个平行展版块组成。

前几期,我们已经了解了前五个版块中的精彩作品,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深入走进第六个版块“意匠共鸣”!

2

▲ 2021成都双年展第六版块“意匠共鸣”由何桂彦、李珂珂担任联合策展人

“意匠共鸣”版块的策展人是四川美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何桂彦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展览策划与视觉传播在读博士、美国达拉斯艺术博物馆当代艺术部策展研究员李珂珂。

3

4

5

▲ 2021成都双年展第六版块“意匠共鸣”展览现场

从全球视野角度看,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代重要课题,已被置于世界文化的共时性状态之中。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既源于本土的动机,也有国际相通的共性。

6

▲ 2021成都双年展第六版块“意匠共鸣”展览现场

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可视化的文明,镌刻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是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其转型过程中经历世界艺术中的文化身份问题,全球化与民族性,主流文化与“地方性知识”等问题的层层锤炼。《天工开物》云:“制以时变”,文心意匠需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因时而变。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再生不仅仅是历时性的、线性的、物与物的关系叙事。更应是文化与文化、地域与地域、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动态历史中揭示,与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生态等领域建立共生机制,与各要素以及其所处的原境形成共时性关系。以全球化的视野站在公共性的立场反思,守本创新,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艺术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独特技艺,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形成古今融通、多元一体的文化自觉。

7

▲ 2021成都双年展第六版块“意匠共鸣”展览现场

“意匠共鸣”展览版块汇聚29位国内外艺术家的最新创作,以文化遗产的活化、工匠精神的传承、意匠的创新为展示,重点以全球视野反观本土传统,使传统工艺在当代创作的语境下实现再生。从观念角度去遥接传统,形成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的真正关联,从创作语言需要营造触及当下文化问题的“现场”。“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在当下社会中集中地呈现、转化及应用到当代视觉文化形态中去,将当代意识、历史文化和民间技艺融会贯通引入一个与当代社会生存状态共存共鸣的文化语境。

8

▲ 白明,《席文如书之二》,水墨颜料、茶,16×36M,2020-2021

在展厅中,你一定会被一件大尺幅的抽象水墨作品所吸引,这是艺术家白明的作品《席文如书之二》。这件作品充满了沉静和诗意的东方气韵之美,更巧妙的是艺术家所运用的材料除了水、墨、纸之外还增加了茶,这让画面呈现出一种岁月美,纸张承载了岁月的痕迹,像是翻开的旧书、家乡被风化的老墙、留存许久的信件,在画面前细细品鉴可以感受到厚重的时间感和思想。

9

▲ 吴俊勇,《风穿过松林》,动画剧场,尺寸可变,2019-2021

艺术家吴俊勇为本次双年展带来的作品是《风穿过松林》,通过绘画和动画并置的方式创造出一系列熟悉又陌生的视觉图景,呈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民间艺术和来自童年乡野间神秘的传说都被艺术家解析成各种图像再重新编织,游离于现实与幻想、东方与西方中,产生一种指向当下的荒诞感,这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再生,正如艺术家所说“从故事出发,创造新的故事”。

10

▲ 汤志义,《撞击》,金属铝板、大漆、金属箔、铝板,200×150cm,2019

中国的漆艺术、漆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漆的观念和材质的体验方面体现了非常独特的中国文化精神。艺术家汤志义是在漆艺文化的传承、创新方面做出非常重要贡献的一位代表。他为本次展览带来的作品《撞击》,以漆艺为主,在叠加材质的同时不断简化打磨,表达了日常脆弱植物的坚韧与不可摧毁性,沉厚饱满的颜色,使观众仿佛进入历史时空的诗意深处。

11

▲ 王志鸥(黑弓),《样本》,镜面装置,尺寸可变,2021

在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创作的语境下实现再生?艺术家王志鸥(黑弓)从新媒体艺术的角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璀璨夺目的光影世界。他将新媒体艺术与中国文化巧妙结合,用“艺术+科技”的语言来打造东方人文意境。本次双年展中的作品《样本》,用了一种将可视化的数字内容通过装置形态输出的跨界形式。艺术家用数字艺术的方式把外星陨石的固态形式液态化,转化为我们熟知的液态金属,一个陨石代表着外星维度,进行液化解构后又变成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镜面,又像是对于自我维度的一种认知,给观众带来多元的艺术体验,是本次双年展超出片的作品之一!

12

▲ 王雷,《师议制疫-成都》,装置,尺寸可变,2020

全球化抗疫时代,全世界的人民都以“战士”的身份参与着这场与新冠疫情的斗争。口罩成为最有效、最直接的防御形式之一。尤其在2020年,口罩的意义已变得非同寻常,它不得已变成了人们外出不可缺少的“装备”。艺术家王雷用与疫情有关的各类报纸进行撮线及编织出一年365个口罩创作了作品《师议制疫-成都》。作品名称源于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一句。这里面的“师议”指学习报纸上的各种有关疫情的信息,包括国家政策、防疫方法等。“制疫”指制止疫情之意,艺术家以展望的形式祈愿全球人民以有效的防御手段制止疫情。

13

▲ 陈彧君、陈彧凡,《临时建筑No.4》,包装箱、木料、工业蜡、玻璃、图片,尺寸可变,2011

艺术家陈彧君、陈彧凡的作品《临时建筑No.4》将时代的记忆在我们眼前展开,以木料、包装箱、玻璃构建的装置上,有着描绘普通家庭日常情境的拼贴,“临时”的概念和不稳定的材料带来一种漂泊的荒芜感,表现了这个时代对于拆建、临建、搬迁的集体记忆。记忆化被化为一个空间装置,即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经验都不同,但都能在这件作品中身历其境地感受到浓烈的情绪。

14

▲ 林延,《希望重生#1-天枢》,墨、宣纸、线、灯,尺寸可变,2017

在展览现场有一件非常吸睛的作品,来自艺术家林延的《希望重生#1-天枢》,用墨染色的宣纸做出悬挂于空间的星斗,并有灯光从背后点亮,取北斗七星中第一颗星的名字,来自她2017年就开始创作的项目“希望重生”之一。林延一直持续使用中国的宣纸进行创作,她通过中国古代文化独有的厚重感,拓展了当代艺术的审美领域。这件作品是本次双年展的出片利器,大家快抓紧时间来现场打卡吧!

15

▲ 史金淞,《万壑松风》,树木残骸、不锈钢螺丝、镜子、视频纪录片等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2-2021

除了以上几件作品,在本次展览中你一定会被一棵树吸引!这是艺术家史金淞的作品《万壑松风》。2005年艺术家有感于工作室外的松树被砍伐,他收集不同树木的躯干,经过加工拼接成“松树”形态,创作了“松系列”,纪念曾存在生命中的松树,也是艺术家个人精神救赎。但并没有完成这件作品,更有趣的在后面,在十余年间,全国出现了大量盗版“松系列”,遍布网络销售甚至博览会,年产数千棵(甚至出口海外),产值上亿人民币。史金淞作为一个文化生产者,对知识产权持开放态度,在放任与维权这两种常见的处理盗版的途径之外,史金淞试图以文化生产者的角色寻求第三条道路,他决定以“松系列”被广泛盗版为契机,开展一个艺术项目。史金淞团队到深圳、东莞、桂林、福建等地的山寨厂进行考察,拍摄山寨生产纪录片,并与厂商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最后购买与租借了一批山寨版松树,布置了一个几乎全由山寨品构成的“个展”。透过愈演愈烈的山寨现象可以看到“复制文化”背后的当代政经与文化。在本次双年展的现场,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棵与众不同的“松树”。

16

▲ 刘建华,《方,瓷、刚》,尺寸可变,2012-2014

陶瓷和钢两种材料之间似乎很有矛盾性,刚坚硬无比,但却容易被腐蚀,陶瓷易碎,但能保存千年,二者之间可以引申出许多对抗。在双年展现场,黑色钢铁板排列构成一个“方”的平面,钢铁板上看似随意地散布着墨滴状的金色光泽陶瓷,与充满禅意的朴素黑色形成强烈对比,如同金色的“液体”降落,与钢板结合、碰撞,充满着流体的张力。在观看这件作品时,人们能被这件极简抽象的作品“吸”进去,作品中蕴含着一种东方哲思的诗性美,这不同于当代艺术一味追求外在的前卫性、先锋性,而尤显得返璞归真,并充满着中国特有的美学智慧,观者与作品便可融合同一。

17

▲ 凯瑟琳·冯·瑞星博(Kathrin von Rechenberg),《莨·鞣》,悬浮丝绸雕塑,3×3×3m³,2021

在天府美术馆大厅中,观众远远就会被凯瑟琳·冯·瑞星博的作品《莨·鞣》吸引,这件悬浮丝绸雕塑挂在美术馆大厅的上方,形状如巨型蚕茧。薯莨是一种薯蓣科植物,数千年来先辈们一直用它来鞣制皮革,鞣制渔网。清朝时期,薯莨染制香云纱技术已经普遍。艺术家在这件作品中使用了传统技术,采用真丝面料,用不同年份的薯莨榨汁染色,不仅使丝绸面料染上红色和棕色,还变得硬挺而有光泽,随时间推移颜色也会变深。整个染色过程完全取决于时间和自然,并不能被人为加速,艺术家认为现实的时代缺乏对自然的尊重。我们想要控制自然,反而忘记了我们需要依靠她。她将作品漂浮在我们头顶,提示我们要尊重自然。

18

▲ 梁绍基,《寂然而动》,亚克力板、丝、金属框架、树脂仿石材,480×480×430cm,2013-2014

当今中国当代艺术极具爆发性又活跃,艺术家梁绍基却选择远离大城市,隐居天台山脚下,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潜心在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艺术的临界点上进行探索,创造了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具有虚透丝迹的内美,在对“原始元素”探索的过程中,使他的作品得以超越艺术创作的传统定位,并作为一个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生物学和生物社会学、艺术与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宇宙本身之间的一个接口进行运作。本次双年展中的作品《寂然而动》让观众在得到自然而新鲜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人对于人世与修行的那份珍重与平实。

19

▲ 姜吉安,《莫比乌斯面》,杜邦纸,79×56cm,2019

20

▲ 邱萨克·力思挽(Chusak Srikwan),《从贪婪中解脱是上天珍贵的赐福》,牛皮镂刻、彩绘,尺寸可变,2008

 

21

▲ 孟伯伸,《墨灯》,传统手工徽墨,尺寸可变,2020-2021

 

22

▲ 曹晖,《南风古窑》,装置,220×128×128,2019

在“意匠共鸣”版块中我们除了可以感受到现场作品带来的视觉盛宴、艺术家工匠精神的传承、意匠的创新,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作品反思传统、哲学、自然、科技等多元话题。总而言之,非常值得一看!快来成都双年展现场亲身感受吧!

“意匠共鸣”参展艺术家
白明、曹晖、陈秋林、陈彧凡 & 陈彧君、邓乐、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日本)、姜吉安、JUJUWANG(美国)、凯瑟琳·冯·瑞星博(Kathrin von Rechenberg,德国)、李昌龙、李洪波、梁绍基、林延(美国)、刘建华、孟柏伸、邱萨克·思力挽(Chusak Srikwan,泰国)、史金淞、宋红权、宋昕(美国)、汤志义、王雷、王云鹏、王志鸥、吴俊勇、肖瑶、蕭昱、朱乐耕、曾杨

2021成都双年展预约观展温馨提示:

为保障每一位观众的健康安全及美术馆的有序运行,根据省、市疫情防控要求,我们特温馨提示如下:

1.展览实行实名预约观展,每日接待观展人数5000人,预约满额为止。

2.请您至少提前一天在“成都市美术馆”官方微信公众号,用实名和身份证号或其他有效证件号进行预约,儿童请用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进行预约。每张身份证每天可预约参观1次,请您如实填写预约信息,请您合理选择预约时段。

3.老年人和特殊观众,可持有效身份证在成都市美术馆入口处登记并办理入馆。

4.场馆开馆时间为:每日10:00——17:00,(16:30停止入馆),每周一全天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5.参观时,请与展品保持一定距离,可以欣赏到展品更多角度的美,也请勿让馆内展品离开它们本来的位置;打卡拍照时,请注意安全,也不要触摸展品哦。

6.进入场馆观展,请您全程佩戴好口罩,同时配合工作人员查验、健康绿码、行程绿码、身份证件或预约码,满足体温检测<37.3°C,参观过程中请尽量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

7.14天内有疫情发生所在地旅居史的人员需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8.我馆将加强场馆、设备的清洁消毒和防疫管理工作,为大家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观展环境。也呼吁广大观众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与成都市美术馆共同努力,筑起安全防线。

9.我馆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随时调整相关服务措施。观众可关注成都市美术馆微信服务号了解更多参观资讯。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