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快报 2021-11-29 08:13
在古代,大象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考古发掘表明,从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到商周时期的墓葬之中,都有着象牙制品的出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祭祀活动中已有大象作祭牲,如殷墟遗址曾先后发现两座象坑。可见,殷商时期世人对大象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在商周青铜礼器上有着直接表现,如湖南醴陵狮形山商代象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九象尊、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的西周象尊、扶风出土的象首鬲等。古人以象为形,铸以成器,充分反映了古人对于大象的尊崇之情。值得一提的是,在河南新乡博物馆藏有一件商代白陶象尊(见图),这为商周时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该尊为一大象模型,高8.5、长14.8、口径3×2.3厘米。呈站立状,体形敦实,左后腿呈前驱状,似在行走,形象生动逼真。象面微鼓,脸部饰水波鳞纹;象鼻竖起呈“S”形,一周分为四纵向条纹带饰有若干水波鳞纹;鼻端头微突并有两个圆圈作鼻孔;鼻根部下方伸出一对笔直的锥形象牙;象鼻两侧为臣字形眼,中间有内凹的两圆坑状瞳孔;眼下方饰勾云纹;眼上方是突出的眉骨,呈月牙形,上饰平行线眉毛;眉间上方前额中部饰有一双重菱形纹;头两侧为张开的蒲扇形耳,耳面前平后鼓饰几道水平鳞纹。
象尊背部有一椭圆口,口两侧各饰一只长冠鸟纹,鸟首回转面向口部,羽尾曲长。鸟纹形象表现夸张,呈图案化,占据比例较大,长冠抵至象颈部,长尾到象臀部,大足张趾及至肋部。象四足粗壮有力,足部外侧各饰有一只变形夔纹,夔纹相对抽象,夔首上方一分离的巨角向内勾卷而近呈“C”形装饰在足根部;象脚部外侧四趾表现明显。向左摆尾,尾部末梢尖。总体而言,该象尊除了颈部、腹下部和足内侧部分有留白之外,整体器物没有装饰底纹,其他部位大都饰有纹饰,风格相对简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件象尊的材质十分珍贵,研究表明白陶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开始出现,殷商时期达到发展高峰,至西周逐渐消失。而在十分兴盛的殷墟白陶文化中,白陶器的数量也是十分稀少的,一般的贵族和平民墓中则没有白陶出土,相比较其他类型的陶器而言,白陶的数量可谓是凤毛麟角。这也意味着,白陶是一种仅有王室贵族才能享用的贵重之器,其主要用途抑或与青铜礼器性质相同,是用于殉葬或祭祀的礼器,亦或是作敬鬼神、奉祀神灵的祭器。从这方面而言,该件白陶象尊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原标题:商代白陶象尊见证古人大象崇拜。文字、图片来源于收藏快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