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评论

唐代韩滉《五牛图》卷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卷轴画,那么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为何被称为“古画第一幅”?南唐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的棋盘中暗藏着什么玄机?自1921年被盗后,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又是怎么回到故宫博物院的?

日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撰写的《了不起的中国画:清宫旧藏追踪录》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作者将自己30余年的“看画”成果汇集成10个专题,从创作动机和目的、绘画内容、细节解析、收藏过程等方面深入浅出地揭秘了《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多幅历代重量级作品,并延伸至中国古代的宫廷、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其中提到的许多发现,都是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并以平易、活泼的语言介绍给大众读者。作者十分注重画面的细节,书中既有满满的干货知识,又有动人心弦的故事,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给读者完全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本版节选该书部分篇章,跟着作者一同探微古画中“隐秘的角落”。

2

《清明上河图》局部  急速赶来运酒的军车

张择端是一个充满儒家思想情怀的宫廷画家,难道他(画《清明上河图》)仅仅是为了展示一下当时的社会风俗、炫炫他画小人和界画的技艺吗?恐怕未必!很显然,画家不画具体的某个地方,是为了能够概括提炼出在开封城各个地方发生的一些事情,然后把它们集中在一起,让大家在这个有限的尺幅里,一下子就看个明白,看个清楚,还要看个心惊肉跳。如何来看这些900年前的古画,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经验和感觉来分析古画中的一个个细节。让我来逐一解开。

卷首那匹白马是官马,它身上的鞍辔也是很华贵的,在古代,马是官家的坐骑,老百姓只能骑驴骑牛,这匹白马受惊了,正要冲到集市里去,那可是要出人命的!当时气氛很紧张,一个老头赶紧招呼他的小孙子回屋,另一个老头吓得落荒而逃。受惊的马的奔跑声、嘶叫声惊醒了在小茶馆里喝茶的老百姓,他们纷纷寻声往外,一头驴子也受到惊吓,蹦跳了起来。下面的场景会发生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在这里,画家是暗喻当时普遍存在的官民矛盾。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京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还有驻屯军守在里面,一旦发现火情,马上实行扑救。开封有120个坊,每一个坊都设有一个望火楼观察火情,整个《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街道绵延10里,没有一座与此相同的望火楼,唯一看到的是一个砖砌高台,从高台的基础和下面的“官屋数间”来看,砖台上原本立了4个高高的柱子,顶部是一个高台,它原本曾是一个望火楼,或者是与军事瞭望有关的高台建筑。眼下4根木柱被截取大半,支撑的却是凉亭,成为供人休憩的雅静之地,下面的两排营房变成了饭铺。

再往前走,我们看到一个官衙模样的建筑,在门口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士兵。他们身边有两个文件箱,却都躺在这里睡大觉、发愣。从这里可以看出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现状的真实反映,士兵都处在极其懒惰、消极的状态。

再往前,汴河上停泊着许多很大的运粮漕船。要注意,在这个繁荣背后恰恰隐藏着深刻的危机。这些都是私家的粮船。宋太祖早就立下规矩,朝廷必须掌控京畿要地的粮食,私粮不得入内。这里却有大量的粮船涌入,准备囤货居奇。

为何说是私粮呢?因为官粮必须要有官员在场,士兵持械护卫。在这个粮船的前后,没有一个官员或军人看守,画中那个粮贩在吆三喝四地指挥卸粮,多形象啊!

拱桥是画中矛盾的高潮,充分表现了画家对事物的观察力、表现力和概括力。画家在这里揭露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当时的官员不作为、不恪尽职守。大船的桅杆要撞上桥帮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险情呢?按常理,官员应该组织民众实施社会服务,在距离虹桥一定距离的时候,安排人员值守,提醒纤夫停止拉纤放下桅杆,以免桅杆撞上桥帮。但这些岗职都没有了,所以埋头拉纤的纤夫一直把船拉到桥跟前还不知道,等船上的人发现,已经是大难临头了,他们赶紧七手八脚地放下桅杆,有一个船夫非常机警,他拿起一根长篙,死死顶住桥帮,让船暂时过不去,让船工有足够的时间把桅杆放下来。

桥上更是险象环生,因为两边的占道经营造成交通拥堵,桥的两头分别上来一文官、一武将,他们的马弁在争吵,互不相让,乱成一团。画家把当时各种矛盾交织在桥上和桥下,形成了北宋后期官员不作为所造成的非常尖锐的社会矛盾。

城门口没有一个士兵在看守,象征域外势力的骆驼商队长驱直入、扬长而去,整个开封城等于一个不设防的城市。再看这个城墙,是用泥土夯出来的,但上面已经疏松了,长了很粗的杂树,由于年久失修,城墙塌陷严重。

按理,进城的第一家应该是城防机关,在这里却是税务所。北宋政府在这个时候放弃了国家防卫,而精心于获取更多的税收。画家特别在这里画出一场为纺织品的税额而争吵的情景。北宋爆发了许多次中、小农民起义,其主要问题就是因税收过高所引起的。

我们又看到一个有人在摆弄弓箭的铺子,宋代是不允许卖弓箭的,这里原来是一个消防站,眼下这里变成了军酒转运站,运送的就是这家“孙记正店”酿造的美酒,原先用来装消防用水的大木桶正好用来装酒。画中还画了一种消防工具叫麻搭,就是在一根竹竿前面绑一个铁圈。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铁圈上必须缠绕着两斤麻绳,消防兵拿它蘸上泥浆去灭火,在火灾初期它还是有一定的压制能力的。然而眼前的麻搭上没有按要求捆上麻绳而是闲置一边。显然,这个消防站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

这几个拉弓箭的禁军,是画中最精神的士兵,他们要把这些酒运到军营里,走以前要检查武器,他们按惯例拉拉弓,紧紧护腕,系系腰带。在他们不远处有两辆四拉马车,车上装着牛皮,是用来封酒桶的,马车正风驰电掣地急转过来,由于速度过快,惊吓了路人,都是因为馋酒闹的。为了喝酒,这些禁军都显得非常卖力和尽责。画家用他狡黠的黑色幽默辛辣地讽刺了这些馋酒的禁军官兵。

说起禁军,你在画中能看到一匹像样的战马吗?宋代经历了从文武并治到以文治代替武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的具体体现就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工具——马匹从多到少、从强到弱,宋军有80%到90%的官兵没有马匹。因而在张择端笔下绘有的50多头牲口中竟然没有一匹像样的战马,仅有的几匹马,则是官家的坐骑。如果张择端真的要展示清明节开封城里的欢快场景,他应该画大相国寺的庙会。那里是东京百姓最热闹的去处,清明节有许多街头表演,如禁军骑队的奏乐表演,还有拔河、荡秋千、街头杂耍和舞蹈,这些,张择端都没有画。从他极强的选择性里,可以看出他的用心和目的。再比较画中的人物活动,画家从卷首就开始注重表现贫富对比:将困顿的出行者和欢快的踏青返城的贵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饿汉与那些在酒楼里聚餐的雅士,纤夫与坐在车轿里的富翁和骑马的官宦人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那高贵的香料店、在医铺里治酒病的富人与饥渴难耐的穷人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靠近卷首的地方,一个穷汉想喝一碗茶,脱光了衣服都掏不出一文钱。

北宋开封城百姓的用餐习俗起先是一日两餐,由于商业运转的时间加长和社会物质不断丰富,在真宗朝以后,逐渐改为一日三餐了,午餐这一顿对开封人来说正是在最忙的时候的享受。画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职业出现了,有一个“送外卖”的小哥,他能一手拿两个碗,奔跑而去。有的叫外卖的比较讲究,要吃热乎的,送外卖时还得搭上一个明炉。这个伙计还是个半大孩子,沉重的明炉将他瘦弱的身子倾向一侧。

画家用整卷的篇幅,把一系列社会危机和痼疾展示了出来。到最后,就该有一个含义深刻的收笔。他接连问了三个问题:问病、问命、问道。这非常符合张择端本人的身份,他就一个宫廷的普通画家,不可能拿出什么治国的良方,但是他困惑啊!他不明白怎么会是这样的呢?

问病。在画作结尾的地方有这样一个情景:两个妇人带着孩子,到一个名为“赵太丞家”的医铺来求医,一定是这两个妇人的老公昨天对饮后大醉,在家里闹得狼狈不堪,铺里的老太太正在安慰她们,等老太医接诊。这家医铺治的是什么病呢?画家非常幽默地在大牌匾上写着“专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还有专门治“五劳七伤”的,如胃病、五脏喝伤的等等。要注意,画家在这个地方表达了希望医治“酒病”的良好愿望。

问道。在医铺旁的官宅门口,一个乡下人要进城迷路了,不知道该怎么走,正在向官宅的守门人打探去路,守门人在指点他该怎么走。

问命。画家画了一个算命铺,外面挂了一个“解”字招牌,四周围了一群算命的年轻人。清明节过后的两个星期,就是每三年一次的进士考试。士子们在考前都要找算命先生去算一卦自己的命运,算命的老者拿着扇子,扬着头,在挨个说着什么。画家画这个问命的场景,表达了他对未来社会的担忧,不知皇皇大宋之茫茫前程……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结束时,他的忧患、他的期待、他的迷茫,尽在其中。这不是一幅简单的风俗画,是那个时代像张择端这样有儒家情怀的画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范本。

(原标题:《清明上河图》里的故事。文字、图片来源中国文化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