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美食

誰最中國 2021-10-22 09:03

去朋友家吃饭,朋友的母亲准备了许多菜。一看到桌上有一道干烧鱼,朋友就说,今天真是出大活了,这道菜日常可是吃不到的。

后来,我才知道,他母亲祖上是开饭馆儿的,这道菜是他姥姥传给他妈妈的。从如何煎可以让鱼肉不散,到要怎么加肉丁、笋丁、榨菜丁等配料,再到如何调味等等,都有详详细细的步骤。这道菜平日里几乎不出手,只有逢年过节、或家人相聚时才有机会看到。

好像,每一家都会有一两道类似这样的“传家菜”。

不论是家常一点的,或是隆重一点的,其相通之处都在于,因为某种微妙的、特别的口味,从而变成每个人记忆中“家”的味道。又再借由这种味道,形成了人们对家的构想——想家,便会记起;吃到,就会感动。

于是,一代人传给一代人,似乎是在食物中延续着某种神秘的基因。

1

电影 | 《饮食男女》

因一道菜,而相聚的人

这种基因,或是一种相聚的信号。

曾经听过一种说法,如果有个人一放学、一下班就都按时赶回家吃饭,一定是家里有一群人正等着他一起吃饭,要是不着急或者不太愿意回家吃饭的,大约家里连厨房都是冷冰冰的。

吃饭,是家人们相聚的仪式。热腾腾的菜是媒介,把人与人聚集到一起。

小的时候,每次妈妈和奶奶煎马鲛鱼,一大家子,各家的小孩儿就都闻着味儿来,小碎步进进出出厨房,从奶奶煎鱼的长筷子里“抢”鱼吃,一边吃一边闹。、

2

电影 | 《步履不停》

兄弟姐妹间的这种亲近、亲昵,有时候并不需要大人们刻意的教导,而是不自觉地因为一道菜而慢慢滋生出来。我想,这大概就是食物的魅力吧。

仔细想来,中国的许多节气美食起初也都是自带相聚功能的。

比如,春节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还有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虽然如今都有了方便包装的成品出售,口味花色亦是五花八门,但与一家人围在一起亲手做出来的相比,总还是少了几分人情味。

3

有个家是苏州的同学,上学时一到端午假期结束就会给我们带她家人亲手包的粽子。她说,每次端午包粽子都是她们家的一场大事。因为如今自家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爸爸要提前几天就去市场找新鲜的粽叶;奶奶和妈妈准备糯米、馅儿料。到了正式包粽子当天,再喊来姑姑、叔叔几家人,泡糯米、炒豆沙、腌肉、调味,简直不能更麻烦。

然而,如果粽子本身传递的是一种口味,那么这个繁琐的、复杂的,足以令很多现代人舍弃的包粽子的过程,传递的就是一家人相聚的记忆。

经过了每一个家人的手做出来的粽子,于她来说,就天然有一种“家”的味道。

由一道菜,弥漫的爱

这种基因,也是一种爱的能力。

家人之间,往往不会把爱挂在嘴边,而是将爱融入日常。而食物,或就是最好的情感载体。

电视剧《什刹海》里,曾是京城名厨、掌勺过国宴的庄老爷子为人耿直,对待后辈也常常是直板板的严父形象,甚至起初还有那么一丝老古板。

4

电视剧 | 《什刹海》

然而,每每给老太太做饭,或组织家人聚餐,一头栽进厨房里、细细准备每一道食材的老爷子,举手投足间,却总掩盖不住他内心对家人的爱与关怀。

打卤面,是庄老爷子的绝活。无论是日常的主食、儿孙的夜宵,或是给洋女婿露的第一手,都是这碗看似简单,实则用料讲究、做法独绝的打卤面。

“一层面一层卤,最后连卤带汤一口喝。”这样一句话,反反复复地唠叨着,无非也就是想让孩子们吃上一口落胃的食物,然后吃好饭,再去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时,能有足够的力气和实足的底气。

有时想想,食物与爱的作用,竟是无法分得太清的。

《饮食男女》里的老父亲,也有差不多倔的“怪脾气”,导致三个女儿总是想尽办法离开家搬出去。每天一大早,朱爸爸就会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叫孩子们起床。但凡觉得自己流露出一点温柔,也好像要为了维护住自己的严父形象一样,瞬间收回去。然而,爱在食物中,终究是掩藏不住的。

看到去上学只带了钱没有便当的姗姗,就每天不辞辛苦地给她和班上的小朋友做午餐;每周日,也都还是要照例把全家聚集到一起,完完整整吃个团圆饭。

想来,爱有时或许不是语言,也不是文字,它就是一道菜、一碗汤。有一个记挂着你吃得好不好的家,就像有一个避风港,你知道,无论何时它都会无条件接你回家。

用一道菜,传世的家

这种基因,更是代代相传的信心。

《饮食男女》的最后一幕,曾被父亲赶出厨房的二女儿,最终从父亲手里接过组织家人吃饭的“责任”,虽然那天只有父亲一个人参加。在那天的餐桌上,父亲失去的味觉,在女儿的汤羹里恢复了,如同父女之间的隔阂,亦在食物与爱中得到了化解。

相互懂得理解、懂得爱,或才是一道菜、一个家,有信心代代相传的根本。

5

电影 | 《饮食男女》

纪录片《传家》中,拍摄了一位“出走”到遂昌农村的温州人书雁,从一位成功的商人变为一位希望能传给孩子留下一些美好记忆的父亲。

秋分前后,他带着儿子去到乡下体验割稻。小男孩在田野中生涩却坚定地使用着收割稻米的农具,然后父子俩又和乡人们一起参与开镰后的庆祝,蒸新米、捣米糕……这些中国人最为原始的、关于食物的记忆,于是就这样一点点融化进了一个孩子的心中。

有一个画面很动人,小男孩垫在板凳上和父亲一起站着烧菜,小小的手握着大大的铲子,不缓不急,笃笃定定。书雁形容“这是一种说不清楚的快乐。”

想家的时候,我们总是忍不住会提的所谓“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这个词本身或就是带着底气与自信的。因为有爱,才会有熟悉的、特别的味觉记忆;而因为爱,所以才有传家的可能——渴望把这一道菜传下去,把这个家传下去,把这份爱传下去。

俗世之中,人常常必须现实。就像有了孩子的父母,总会想着有生之年能为这个家积累财富、积累声誉,希望交到孩子手中的时候,是一个殷实、富足的家。

然而,或许更重要的,还有另一种传家,缓缓在食物中流传、用一道菜延续。无关于财富,无关于身家名利,只关于爱与被爱。

(原标题:有一種傳家,是用一道菜延續。文字、图片来源誰最中國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