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 2021-09-30 09:20
河南卫视中秋晚会再次发力,立足中原文化,围绕非遗传承,以刺绣、剪纸、皮影和泥塑等传统文化带给观众一场追寻中华文化根与魂的奇妙之旅。其实,从春节晚会的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游的水下飞天、再到七夕奇妙游的龙门金刚,河南卫视凭借精良的节目制作频频“出圈”,并获得主流媒体点赞支持。这种现象与其说是文化“出圈”,不如说是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践行。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赋予时代精神,盘活传统文化。河南卫视系列节目打破时间桎梏,于历史中穿梭,全方位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河南卫视通过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赋予其时代精神,盘活传统文化。如果说,元宵节的太极拳表演节目《天地之中》,演员身着宇航服在舞台中央打太极,以古之太极喻今之航空“飞天梦”,古人企图参透宇宙奥义的意象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置,呈现出一场意象辽阔的视觉盛宴,那么中秋奇妙游的《广寒宫》则以嫦娥与玉兔起舞,串联起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与三名航天员的启程与返程,祈求中秋阖家团圆;非遗传承节目《秋月稷》舞龙辟疫,祈求疫情早日结束,人民喜迎丰收;《戏·韵》以主人公视角进入戏曲后台,集中展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靴子张”“盔头李”“绣娘”与京剧表演各派传承人,极大限度表现赞美中国技艺人的工匠精神;《少林·功夫》不仅呈现出精美绝伦的壁画世界与少林功夫,更在师徒的问答中揭示“功夫”的奥秘:唯有苦练,才能修成真功夫,武功如此,其他工匠技艺更是如此。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精神。
河南卫视的文化“出圈”提示我们,文化自信立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创新则是其于当下绽放光彩的锁钥。如果能赋予其时代内涵,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最大的IP。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中华传统文化为IP内核,扎根本土文化,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背后所凝聚的文化符号与民族精神,成功塑造并沿用了多个文化IP,如漫画版、古代版、Q版等“唐小妹”的IP形象已经应用于口罩、月饼、手办、盲盒等多个产品中,更是在全媒体矩阵的传播中让“河南卫视”“中华文化”的标签深入人心。
技术创新与全媒体传播矩阵。五分多钟的《唐宫夜宴》运用了抠像、3D、5G、VR和AR等技术,不断变换的场景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传统文化与技术的结合呈现出奇观化的场景,让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同于以往电视节目中技术与作品本身的分离,河南卫视用技术来服务作品,将技术融入到整个舞台时空与剧情中去,给观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以三种方式呈现作品:一是提前录制与后期抠图,让舞者在幕布前起舞,通过后期抠图,将幕布换成三维动态场景,营造强烈的画面感;二是舞台表演与虚拟投影,舞者以舞台为主要表演场地,通过后期投影将虚拟的场景投射在舞台上,让舞台空间无限延展;三是实景拍摄+特效技术,在著名的文化地标进行实景拍摄,通过后期的特效制作,打造亦真亦幻的视听盛宴。
在中华美学精神上寻求共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综艺晚会为载体,呈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盛宴,借助鲜明的文化符号,强化历史认同,弘扬主流价值,在中华美学精神层面寻求深度共鸣,赢得了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被称为“青铜时代绝唱”的莲鹤方壶、中国最早可吹奏的管乐器贾湖骨笛、闻名遐迩的《仕女簪花图》《清明上河图》等不再是冰冷的历史文物,而被呈现为有温度、有情感的物件;威武庄严的炎黄二帝雕像、建于隋唐遗址上的洛阳城公园、代表着中国石刻艺术最高成就的龙门石窟等文化地标,喻指中国的深远历史与古老文明;更有“唐宫小妹”、少林弟子、明堂歌女、纸扇书生、少林武僧等人物符号,与新时代的青年们精神共振。无论是文物符号、地标符号还是人物符号,其所蕴含的价值观才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所蕴含的深层次要素:《华夏》唱出五千年民族豪放气派;《五世请缨》歌颂忠贞为国的炎黄子孙;《天地之中》《龙门金刚》和《广寒宫》则寓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呈现出中华儿女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频频“出圈”也足以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新时期的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仍然有着强大的感召力。这种文艺创作更加唤醒我们要有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自觉、自信。
(原标题: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凭啥一再“出圈”。文字来源中国文化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