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资讯

新京报 2021-07-20 08:37

北京城最中心,一条绵延数公里的中轴线由南至北贯通。自元朝以降,这条道路就成为北京建设与规划的重要坐标。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边会在福州举行,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和申遗研究成果成为关注热点。

1

会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吕舟通过对中轴线为文化遗产的价值解读,展示了北京在老城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和积累的宝贵经验。

北京中轴线申遗始终强调以人为本

吕舟在边会发言时强调,中轴线申遗过程始终强调以人为本。“这个理念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在中轴线保护工作中,大量的社区活动被引入其中,让大家更多了解中轴线,去参与中轴线保护,电视台还专门做了一个电视节目,给社区公众提供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相互讨论辩论的场所。”

吕舟介绍,北京老城保护的过程中,参与人员始终强调规划先行。2017年、2019年,三个重要的跟北京保护有关的规划连续获得通过,第一个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二个是《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后者就特别强调通过中轴线升级来推进老城整体的保护和复兴。这之后还通过了《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把以中轴线为代表的区域保护问题都做了充分表述。

同时还加强立法,形成完善的保护法律体系。不久前,北京刚刚通过《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把保护对象分了11类。“针对中轴线问题还专门提出了北京中轴线的保护条例,正在市人大审议过程中,已经过了二审。”吕舟表示。

北京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取得显著成果

本次边会,还有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乔蒂·侯萨格拉尔,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现任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奥重点发言。同时邀请到十余位国际知名专家,在分享京都、罗马、巴西利亚等历史城市遗产保护案例的同时,深入探讨历史城市景观保护的有效途径和在世界遗产框架保护管理实践。

历史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本次边会旨在分享各国在历史城市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推动各国间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对话与合作。

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近年来,相关部门牢牢把握城市战略定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吕舟表示,以中轴线申遗为牵引的北京老城的保护实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呼吁的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理念、方法高度契合,也将促进北京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上的进一步探索。

这几年,在历史文化景观保护方面,北京以中轴线为牵引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果,重新修订《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编制《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推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同时,将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与科学利用有机结合,通过文物腾退修缮,消除文物安全隐患,扩大开放区域面积,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立足文化多样性,推动城市传统与现代、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包容共生,恢复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历史规制,打通中轴线视廊阻点,再现一轴贯通南北的历史景观。

声音

作为北京人,最近这几年,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环境变得更好了,以前的脏乱差不见了,新建的建筑和基础设施与古都风貌协调了,这种改造是一种精雕细琢式的渐进过程,更凸显出北京历史的厚重、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郑军

北京有很多建筑遗产,古代时它们有一定的功能,在保护传承和利用时,应该尊重遗产的功能。比如说这个地方原来是一个旧的宫殿,就不能拿来作为一个咖啡厅;这个地方原来是宫廷里的戏楼,就应该继续发挥戏院的作用。

——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姜波

北京的中轴线体现出中国都城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可以说是把都城特有的空间系统包括祭祀、宫苑、陵墓整合起来,通过轴线联系起来,这是中国中轴线的一个典型特征。

另外,北京中轴线也是城市历史变迁的一种典型表现,它可以说是城市活着的遗产。各种时代的遗存在中轴线沿线以及两侧都可以看到,所以这是我们可以说城市在历史过程中的可持续的发展,在中轴线的系统里面表达得非常清晰,而且丰富。具有了城市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资源管理教席主持人董卫

(原标题:中轴线申遗始终强调以人为本。文字来源新京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