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舞台 >戏剧

解放日报 2021-06-11 08:10

原标题:《战上海》:红色题材杂技剧的审美探索

1

杂技剧《战上海》剧照 上海杂技团供图

杂技剧《战上海》自2019年问世以来受到广泛好评,先后参加了中国杂技艺术节开幕式、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等一系列重要演出,入选文旅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成为“三大工程”中唯一的一部杂技剧。众多荣誉,既是对该剧两年来不懈改进、不断提高的肯定,也在某种程度上示范了杂技创作艺术审美的成绩。

用杂技人自己的话说:“它解决了杂技界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问题,那就是剧情与技术的关系;回答了杂技界多年想回答又不敢回答的问题,那就是杂技剧完全可以讲好故事。所以《战上海》得到大家的公认,这部剧是杂技艺术创作的里程碑。”

在笔者看来,作为里程碑的《战上海》“解决”和“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克服三个难点:一难在对红色题材的把握,二难在杂技叙事的可能,三难在将前两者整合起来的审美升华。也就是说,铸就一部兼备艺术生命和精神感召的杂技作品,题材、杂技本体与审美缺一不可。

革命历史题材历来是文艺创作的一大阵地,创作体量也颇具规模。但不容回避的是,有些主旋律舞台作品,上完舞台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演出次数有限。因而,如何有效地开掘红色题材,实现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三美合一的转化,向来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战上海》是对红色题材杂技剧的全新探索,以杂技艺术手段和舞台样式展现“战上海”的跌宕起伏与壮怀激烈尚属首次。该剧没有流于浮泛的喊口号或简单的片段拼凑,而是扎扎实实把逻辑捋清楚:敌我友三方齐推共进,矛盾交织冲突,最后汇合解决;把故事理明白:前线战火纷飞,后方刀光剑影,一切的浴血奋战只为了最终的和平幸福。

创作上以小见大,将解放上海这一宏大叙事落脚于一个具体事件——争夺发电厂来切入与展开。剧中人物置身于解放战争的大格局下,每一个亮相都自带生活的烟火气息,每一种人物关系、每一种戏剧行动都围绕发电厂而推进故事。细针密线勾连起人物的内在情感关系,家国天下的革命现实主义中适度糅合了儿女情长的浪漫主义,让故事在波澜壮阔的行进中传递出一份真实可感的温度,更让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充满了直击人心的澎湃力量。经得起推敲的戏剧构思,无疑为该剧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表现在舞台上,则是戏剧冲突交错推进,人物逐渐丰满,剧情推向高潮,故事一气呵成,达到了看时扣人心弦、看后颇可回味的效果。

故事内容既已确立,如何用杂技的艺术形式加以体现?

《战上海》用多个杂技节目连线串珠,在方枘圆凿间巧妙讲述情节,完成整剧的谋篇布局。对应不同的情节,该剧立足杂技本体,纳入魔术、滑稽、驯兽等多种表演样式。其中包含20个精品杂技节目、新创编排的9种节目,如绳梯、蹦床、倒走人、梅花桩、丰碑、换衣术等,都是按剧情需要量体裁衣而成型。每一个节目都可以独立成篇,比如《血战外围》中大跳板和《负隅顽抗》的八人造型,屡获国际金奖;《智取情报》的双人爬杆,获得全国杂技展演优秀节目奖和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奖;尾声《丰碑》的多人造型,献演于今年央视元宵晚会……

单个节目在赛场上摘金夺银,但能否整合入一场演出,进而成为剧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在肢体动作中合力塑造出鲜活的角色,传递出故事的精神与力量,需要杂技本体向更高层面也即整体舞台张力的服膺。《战上海》对杂技节目和技巧的选择与编排,遵循了一切为戏剧服务的创作原则。在没有言语的条件下,每一个技术都精雕细琢,要融进故事,要符合角色设定,要赋予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更要有恰到好处的表现力。为此,几乎每个节目的动作连接方式、节目表演程式都进行了大幅度改造。演员们减少了原有的炫技成分,也删去了渐进的起势铺垫,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只取核心、直奔主题,呈现为戏剧情节中最有表现力的表演形态。再增加刻画角色所需的人物表演,辅之以典型情境的烘托,于方寸舞台上生发变换出多种可能,实现了整出剧目质的升级。

一台完满的演出,是看不到编导影子的。一个日臻完美的作品,是不需要创作者出面解释的。编剧、导演、音乐、美术等所有舞台创作要素,只有在高级的审美映照下进行统合创制,才可能让舞台这一综合艺术散发出照亮人心的光芒。

相比影视等视觉艺术,舞台演出因现场冲击、观演同步共振而独具艺术感染力。杂技体裁本身所具有的惊险奇绝难,一旦化身塑造为红色题材的战斗场面,显然可以聚合为更大能量的释放。《战上海》出品方明晰地意识到这一点,在制作中放开胸怀,主动邀约多个艺术门类的创作资源参与其中,以各自发力、共同丰富舞台,建构对杂技来说全新的叙事空间。音乐、舞美、多媒体、灯服道化等多个部门跨界融合,为杂技演员的技巧展示和戏剧表演保驾护航。剧中主题曲《等那一天到来》,用具有感染力的音符延伸了剧情,扩展了思考维度,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多媒体视频为全剧增色不少,对环境的交代、情节的转换、场景的流动甚至演员的互动,都通过视频恰到好处地完成戏剧的假定性。甚至不止于此,在视频镜头推拉、画面切换等的有力衬托下,营造出氛围的真实可感,演员无声的肢体语汇从中得到进一步的放大或聚焦。各创作部门通力合作,在统一的审美要求和高度的艺术把控中,做到了难得又可贵的能量聚合,要素调度得当、门类配合得宜,为该剧持续增光添彩,最终全方位彰显了剧目的思想意蕴,酿造出震撼有加的艺术效果。

《战上海》一剧诞生两年来,多次听取意见,汲取多方智慧,精心修改打磨。在最近一轮演出中,之前屡获好评的《雨夜飞渡》和《丰碑》等情节,已不再是观众频频提及的亮点,因为有了更多精益求精后的新细节被观众青睐。

从这个角度而言,《战上海》作为主旋律作品实现了对观众审美的引领。作品成功地将上海城市内外斗争的激烈艰险搬上舞台,既有解放战争大义彰显在前,又有男女主角的深沉爱情蕴蓄其中,历史的厚重能打动人,先辈的精神能激励人,美好的向往能净化人。而杂技艺术以特有的高空动作、跟斗、顶功等上天入地的视觉冲击,艺术再现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乃至热血牺牲,血与火的战争风貌通过杂技得到质朴还原,赤胆忠心忠贞不渝的虔诚信仰通过舞台再度传递到位。

尤其是剧终的《丰碑》,将全剧立意无言升华。那一刻的舞台上下凝神屏息,怎不令人血脉偾张、心灵激荡?不由得念及烈士们的慷慨牺牲,不由得感恩当下的和平安逸。理想信念支撑从前和如今的生活,也必将照亮往后的路途。这是一部主旋律作品应有的担当,而当这种担当以高度的审美进行弘扬,就更容易走进观众的内心。

(文字、图片来源解放日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