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国际

原标题:疫情影响下——印度文化机构和从业者寻求出路

2

5月25日,印度高哈蒂的市政工作人员在商业区开展消毒作业。 (新华社发)

自2021年3月开始,由于出现变种病毒,加之密集的竞选和宗教活动,本已好转的印度抗疫局面再次失控。虽然最近确诊病例数回落,但各邦仍在不同程度地实行封锁,尚未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起起伏伏的抗疫过程中,印度各类文化机构也进入了“疫情新常态”,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

博物馆加速数字化进程

疫情暴发后,世界上许多博物馆推出了虚拟展览。但在互联网产业较为发达的印度,博物馆数字化程度并不高。此外,印度的博物馆普遍不够重视观众体验,在展陈上没有太多创新,很多公共博物馆拥有大量藏品,却只有一小部分被展出。由于过度依赖政府拨款和门票收入,博物馆成为印度最早受疫情冲击的文化机构之一。印度博物馆专家、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维诺德·丹尼尔呼吁博物馆加速技术革新,主动靠近民众,而不是像过去一样等待民众走进博物馆。

探索构建数字化博物馆、在保障安全防控的前提下重新开放,逐渐成为印度博物馆界现阶段的目标。例如,印度国家博物馆正在首席执行官拉格文德拉·辛格的指挥下进行内部改造和数字化更新,主要内容包括建设新的接待大厅;开设纪念品商店、手工艺品博物馆和主题餐厅;新建阿旃陀艺术展厅、佛教文化展厅、绘画艺术展厅等;推出可浏览展品高清图片的App程序,为观众提供数字化观展体验。

维诺德·丹尼尔还建议博物馆与大学、娱乐机构和企业合作。通过大学开展学术研究,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娱乐产业的策划能力,推出有吸引力的数字化内容;通过企业赞助实现商业模式运营,解决资金问题。另有相关人士建议设立防疫主题博物馆,并呼吁博物馆关注抗疫过程中有纪念意义的人物和事件,及时保存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物证及相关信息。

国家图书基金会推广全民阅读

印度国家图书基金会自成立起,一直致力于推广全民阅读。疫情暴发以来,为向各阶层提供优质且价格合理的书籍,同时减少人员流动,避免不必要的接触和聚集,印度国家图书基金会在德里推出流动展览车,将书籍带到城市各个区域。在这个类似于移动书店的展览车上,读者可以阅读和购买图书,并享受10%的折扣。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印度一些公共数字图书馆发展迅速,民众的阅读积极性很高。卡纳塔克邦公共数字图书馆于去年2月26日启动,截至目前,有超过237.9万人注册,已经访问了约109万本电子书和549万个视频。

疫情期间,印度国家图书基金会仍然在为开办地区办事处和筹备书展运转。为使印东北部文学融入主流,基金会正着手在阿萨姆邦首府古瓦哈提开设办事处。作为印度图书版权推广的重要机构,国家图书基金会还主办书展并积极参加全球书展,向世界推介印度图书。其组织的新德里世界书展是全印度最大的书展,2022年书展将以“印度@75”为主题,在庆祝国家独立75周年之际,促进本国出版界与国际同行的版权交流和学术对话。

电商平台助力非遗产品线上销售

印度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种类多样,在增加就业尤其是解决农村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印度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印度有众多个体艺术家和手工艺人,有特色、投资小、潜力大但较为分散。受疫情影响,很多手工艺品的销售转战电商平台,既有助于推动行业发展,也增加了销售量,改善了从业者的生活。

最近,由金奈建筑师、艺术家阿比纳亚·兰加拉詹发起的网上“艺术家项目”非常活跃。该项目通过社交软件“图享”(Instagram)拍卖绘画、摆件等手工艺品,受到艺术家和购买者的欢迎。“艺术家项目”设立于2018年,产品定价多在300卢比至3000卢比(10卢比约等于1元人民币)之间,旨在帮助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个体手工艺人扩大销售量。该项目原本进展缓慢,直到疫情给线下销售带来沉重打击,众多交易开始转到线上,无接触交易盛行,“艺术家项目”也被重新“激活”。

与此同时, 来自比哈尔邦的马杜巴尼(一种传统印染技艺)艺术手绘口罩在社交媒体上风靡一时。口罩设计者拉曼·米斯拉表示,防疫封锁使大多数经济活动陷入停顿,他的生活也陷入困境,后来他设计的口罩在社交媒体得到“网络大V”点赞,引发轰动效应,收到很多网络订单。口罩由三层棉布和手绘的马杜巴尼印花组成,每个售价50卢比,现已累计售出近2万个,订单来自德里、古尔冈、孟买、班加罗尔等地。拉曼·米斯拉为完成不断增加的订单还新雇了15名工人,并带动250个家庭作坊参与制作,为当地返乡农民提供了收入来源。

(文字、图片来源中国文化报,侵删。)